作者: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随着国民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加上债务、环境等限制,我国的城市化势必面临转型。下一程城市化究竟怎么走,现在有点思考或也可算未雨绸缪。
先让我们回到常识。城市之所以成其为城市,就是在很有限的空间承载大量、多样、复杂也更丰富多彩的经济文化活动。这样看,城市免不了要用密度来定义。
至于为什么人口、资源要在空间上凑成一个高密度形态,答案是积聚提升分工水平,而分工水平提升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城里人的收入。
去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住地在纽约曼哈顿上城,让我有机会记住这座全球之城的密度数值:每平方公里2.7万居民。论经济密度,曼哈顿每平方公里年产出GDP为16亿美元。
当然,曼哈顿是纽约市的核心区。以整个纽约市算,每平方公里1.65万居住人口,11.28亿美元的GDP。
回来后查对我们这里的城市密度,发现还差很远。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与经济总量名冠全球,但论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与经济,还不好意思拿上台面来比。
中国论城市密度最高的,是深圳:2014年每平方公里居民3809人,产出8.2亿人民币GDP,合1.37亿美元。
(深圳地标——地王大厦)
很有意思。我国经济也是总量傲人,但算到人均就依然比较落后。城市亦然,总量大哥哥,密度小弟弟。这样的“同构”,总有点道理吧?
我们要明白,如果作为城市之核的市区,密度过低,城市集聚的能量不足,就断然难以通过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国民经济增长。君不见所谓的全球城市,从来以影响力、辐射力论英雄,而不以总量、范围大小论短长。
要明白,我国的城市化到了一个转折点。单纯服务于扩张城市规模的大拆大建、甚至强征强拆,无论从哪一个维度看,都断然难以为继。城市化下一程非转不可,向哪里转,值得城市的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建设主体思考。
比较现实的选项,是在已撑开的城市骨架范畴之内,将城市投资和建设的重点转向集聚和合理的密度提升。譬如各地修建了不少大剧院,要问一问有没有演出,有多高频率的演出,以及什么品味的演出?
巴塞罗那不过200万人口,却拥有享誉国际的加泰罗尼亚国立歌剧院,是一百几十年前修的,有1000个座位,迄今为止每年演出300多场。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更是让这两大全球级城市具有持久魅力之不可或缺的要素。
(加泰罗尼亚国立歌剧院)
对比之下,近年我国建成的大型歌剧院不少,设施的硬件条件可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打擂台,挑战是节目组织得怎么样。
好苗头当然也有,像天津大剧院音乐厅,慧眼识英雄,把北大国发院的一位毕业生选去领衔打理,两年半时间办成800场演出,俨然已成中国的一座音乐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