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smthstock188://@上帝爱 ... ·  昨天  
Kevin在纽约  ·  😂 Kevin在纽约的微博视频 ... ·  2 天前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绿卡最新福利:I-90申请绿卡换新自动延长3 ... ·  4 天前  
Kevin在纽约  ·  【移民故事】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无间道之台湾政坛风云》观后感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6-12-09 07:07

正文

作者杨磊,法律读库时事评论专栏作家。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无间道之台湾政坛风云》,全景式地记录了干部子弟马同学、贫农后代陈同学,以及富家千金蔡同学三位台大法律系高材生的经历,跨度长达四个十多年,看完之后,颇有感慨,遂作此评。


一、剧情梗概


影片的开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大学法律系。马、陈、蔡三位同学先后在此度过了他们的大学生涯。其中,“官二代”马同学毕业两年后考取中国国民党中山奖学金赴美国攻读法律,获得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及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而就在同一年,三级贫农家庭出身的陈同学,以台湾大学法律系第一名毕业,陈同学是位不折不扣的“学霸”,大学三年级时就以律师状元的成绩考取台湾律师资格,成为当时台湾最年轻的律师,毕业不久,在岳父的资助下,开了一家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富二代”蔡小姐,进入台大法律系要比两位师兄晚几年,随后继续出国留洋,先是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拿了硕士,后来又到英国伦敦政经大学的博士学位。彼时,意气风发的三位同学,肯定无法预知,今后他们的人生轨迹,会以哪种轨迹交集?


八十年代,留洋归来的马同学,被高层选中,从技术官僚一路升迁至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同样留洋归来的蔡同学,则是一头扎进了象牙塔,成为政治大学的副教授;比较坎坷的是陈同学,因为出任政治事件“美丽岛”案的辩护律师,而与政治结缘,本人也为此遭遇过牢狱之灾,其间还经历了妻子车祸致残的打击,获释后加入新组建的民进党,并当选为台湾“立法院”的“增额立法委员”,继而成为民进党党团干事长。


九十年代,在体制内的马同学出任“法务部”部长,上任以后用“非体制化”的手段重手横扫地方黑金势力,但终因孤军深入而屡屡受阻,两年后转任闲职,继而因“白晓燕事件”公开辞职。而蔡同学则继续在高校任教的同时,则因为其专业特长成为了台湾参加“国际经济组织”(关贸总协定及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顾问,被誉为“谈判专家”。而风头最盛的莫过于陈同学,抓住国民党因权力斗争而内部分裂的机会,成功当选台北市长,并在任内成为“明星市长”,在其助选之下,民进党一举从国民党手中抢到全台湾超过半数的县市执政权,形成“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而反观国民党内部,除了马同学之外,几乎无人可以对其构成挑战,经多方劝说, 1998年在台北市长选举的舞台上,终于赢来了陈同学和马同学第一次同场PK,当年12月马同学以51.13%的得票率击败陈同学,当选为台北市市长。陈同学落选当晚,便开始将目光盯向了更高的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卧薪尝胆的陈同学,利用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成功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在其所宣布的内阁成员名单中,蔡同学赫然在列,出任“陆委会主委”。四年后,选战重开,原本选情不佳的陈同学,选前一天因突发“两颗子弹”事件而神奇逆转,获得连任,在此其间,蔡同学正式加入民进党,并升任“行政机构副院长”,而马同学也在其后不久担任国民党主席。等到陈同学任期届满下台,选举获胜接替他的,恰恰又是马同学。生性耿直的马同学,上台以后毫不犹豫地将任内劣迹斑斑的陈同学送进监狱,而受此打击士气低迷的民进党,则推举蔡同学接任主席。


在接下来的又一个十年中,马同学虽然击败蔡同学,获得了一次连任的机会,但由于受到内外部的各种挚肘,以及自身的优柔寡断,任内表现平平,民望支持度中持续下滑,最终黯然下台。而卷土重来的蔡同学,则以一飞冲天之势,荣登宝座。 


影片的最后,镜头定格在台北地检署,马同学以被告身份出庭接受问讯,在他的任内,他把校友前任陈同学送进了监狱;至于他的校友后任蔡同学,会不会同样把他送进监狱,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把悬念留给了观众。


二、台湾政坛,何以成为“无间道”?


香港系列电影《无间道》的热映,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就是很多人从此之后开始把“无间道”当作 “卧底”的代名词,其实,“无间”一词来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卷,指的是阿鼻地狱,也就是民间通称的 “十八层地狱”。据说无间地狱的特征有五: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身形无间。也就是说,一旦坠入其中,便是时时、处处都要承受各种无尽的折磨,乃至万劫不复。 


当年香港电影用《无间道》这个名字,可能想要表达的,是影片中几位“卧底”内心所受的种种煎熬,这是由于他们真实身份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之间长期的错位却又难以救赎,不能自拔的命运所决定的。而本剧所表现出来的台湾政坛,几乎成了政治家们的“黑洞”,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全身而退,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无间地狱”。


身陷囹圄的陈同学,其实已经是“二进宫”了。当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一路摸爬滚打终于成为全岛权力最大的人。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的人都给他打上“独”的标签,但他内心其实非常明白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他也深知自己所拥有的权力,早晚会如同潮水一般退去;早年窘迫的经济困境,驱使他和他的家人病态般地寻求各种经济利益,而这也替他开启了另一段监狱生涯。


出生并成长于体制内的马同学,天生的宿命似乎就应该是回归体制,直到他出任台湾的最高法务主官之前,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轨迹在运行的。而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想以自身的力量去对体制做一些改变,但却四处碰壁,甚至在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屈从于体制;终于等到他荣登大位,想凭超高的民意支持度出任“全民共主”,却不料使出全力还是无人喝彩;他自诩“清廉公正”,但任内却不断爆出部属贪腐的消息,更是在退位后官司缠身,不得不接受司法调查。


从小锦衣玉食的蔡同学,由于各种因缘际会,被推上了权力的顶峰。但是,也很快就陷入了“进退失据”的状态。专业的历练使她拥有高超的谈判技巧,但民众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施政效果;她原本雄心勃勃要推行改革,但往往政策还未正式出台,反对的声浪已经四起;她自认为在各种场合都能做到滴水不漏,但无论是“统”派还是“独”派都对她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不满意,而民意支持度也早早走入死亡交叉。


那么,台湾政坛,何以会成为“无间道”呢?这要从台湾政治的转型说起。说起台湾的政治转型,就不得不说起岩里,岩里本姓李,也是一位台大毕业生,因为出生于日据时代,还有一个日本名字“岩里”,而他本人显然更喜欢这个名字。不少人将岩里所主导的台湾政改作为实现政治转型的成功范例,从表面上看,台湾政改力度确实很大,形式上看上去也算成功,但如果稍加客观冷静地观察,其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惊人的,那就是两岸对抗加剧,族群撕裂严重,以及外来势力肆虐。


岩里刚接手政权的时候,采取了一系列与对岸和解的动作,推动了两岸对话交流机制,但他采取这些举动的真正目的,是借此打击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对手。因此,当其权力得到巩固以后,岩里不无得意地声称:当时台湾的GDP几乎占到对岸的一半,而人口却只有几十分之一,因此,他给两岸统一所设定是“民主、自由、均富”的前提,根本就是对岸肯定做不到的,既然无法实现,那两岸的统一实际上就是一个伪命题,换句话说,在两岸和解的问题上,他从一开始就是抱着一种欺骗的态度与对岸开展对话的,而在此后,随着岩里公开发表“分裂七块论”、“两国论”等越来越露骨的分裂言论,两岸之间的互信也越来越薄弱,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岩里所推动的第二个动作是“轮流坐庄”,这也就有了后来陈同学先是台北,后是全岛的选举出线。但政治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岩里在推动过程中,又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权力诉求,以致于在整个政体设计方面颇为粗糙。比如像岛内这种传统政治势力比较深厚的地区,应该更适合采用注重权力制衡的议会/内阁治理体系,而不是一步到位搞高度集权的“元首制”,因为采用这种集权模式,势必形成上台很难,下台也很难的局面;上台难,所以必须不断挑起族群之间的尖锐对立;下台难,就会导致纠错机制严重滞后。所以,政治人物下台之时即是清算之始,也就成了常态。


岩里的第三个动作,就是把日本的政治势力引入到岛内。两岸的关系本来是内部的“家务事”,美国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长期有所介入。但是,岩里显然并不满足美国的“帮助”,他希望有更大的力量,帮助他实现类似摩西“出埃及记”的梦想,加上自身对于特殊的出身背景,在其任内大力引入日本的政治势力。而日本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秉持的是“斗而不破”的“制衡”策略;而日本,则是抱有“唯恐两岸不乱”的心态,因为没有什么比中国人之间的争斗,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岩里这三个动作所带来的后遗症,是非常严重的。失去了两岸关系的互信,台湾就像建在沙滩上的房子,根基无法稳固;而选举政治下日益撕裂的族群,就像是在本就不牢固的地基中加剧了裂痕;而引入外部政治势力,则是彻头彻尾的“引狼入室”,马同学、蔡同学在向对岸喊话时,不断强调“尊严、对等”,但面对外部势力蛮横强加的“美国瘦肉精牛肉”、“日本核灾区食品”,却丝毫顾不上所谓的“尊严”。所以,三位同学先后费尽心机,最终如愿以偿地入主这间光鲜亮丽的“豪宅”后,才发现自己身处的,居然 是这么一间地基不稳、地表开裂、与狼共舞的房间,而所有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三、耐人寻味的对话


影片中最有意思的,无疑是尾声部分明显属于虚构的这么一出戏:


蔡同学邀请马同学、陈同学入府餐叙,突然间,蔡同学愤然说道:对岸当局实在是太“鸭霸”了!两位师兄怎么看?


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则新闻,讲的是大陆知名女演员小燕子投资所拍的一部电影中,男主角台湾明星阿戴由于政治立场不明,被剧组撤换了。


马同学斟酌了一下,说:我知道阿戴,公开支持过太阳花运动,也公开支持过反课纲运动,不过,尽管我不认同他的政治主张,但对岸当局这么做确实比较过分……


话未说完,便被陈同学打断:马兄,这里又不是记者会,你也早从位置上退下来了,说话何必这么滴水不漏?你们都说对岸当局“鸭霸”,至少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认同,撤换演员的事,对岸当局是不会管的。其实,要是没有对岸当局的约束,恐怕对岸民意泛滥起来会更可怕,到那时,恐怕倒霉的,就不止阿戴一个人了。


 陈同学一顿抢白,马同学顿感无趣,开口道:明天台北地检署有一场问讯,我需要到庭,就先告辞了。说完,起身便走。


陈同学望着马同学远去的背影,问蔡同学:你真的要把他关起来?


蔡同学缓缓说道:这个人一生就是受虚名所累,原本想吓他一下,他为了保全名节,可以在国民党内搅搅局,不过,现在看来,还真是高估他了,他和他手下那几个人,可能还真不是那个姓洪的对手。再给他几天时间,不行的话,就把他关起来算了。


陈同学看着蔡同学,良久,才说出一句话:恐怕,你把他关进去,才是真正地帮了那个国民党,还有那个姓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