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来自北京的共享单车公司Ofo已经“低调”进军英国,在剑桥正式展开了试运行。
Ofo共享单车的英国宣传资料图。(图片来自Cambridge News)
不过与此前宣传的500辆试点计划有出入的是,最终Ofo在剑桥正式投放的共享单车数量,只有20辆。
没错——仅仅20辆!虽然相比伦敦而言,剑桥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都小了太多,但20辆也太谨慎了吧……也难怪当时英国《卫报》就发过这么一篇文章▼
(英伦圈编译,原图截取自卫报)
圈哥到Twitter上随手一搜,确实有当地人一脸懵逼:到底让本宝宝上哪儿找你们的小黄车啊?
那么实际使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到今天,Ofo单车在剑桥的试运行已经马上就要满3周了。找到了小黄车英国人其实对它评价相当积极,不仅每天都有本地人在晒骑行体验,而且很剑桥范儿地小清新着▼
剑桥的地方生活类媒体也表示:比伦敦的鲍里斯自行车好多了嘛!
(英伦圈编译,以上6图均截取自Twitter)
然而时间退回到3周前,某些剑桥地方媒体可不是这么说的。
剑桥部分政客“不抱信心”
地方媒体为何连番负面评论?
在Ofo共享单车剑桥试运行的前一天,也就是4月19日,剑桥的地方主流媒体Cambridge在网站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明日正式启动前,中国单车租赁公司Ofo‘还没有解决担心’”
(图片截取自Cambridge News)
根据这篇文章报道,剑桥市政厅的领导人路易斯·赫伯特(Lewis Herbert )表示,对Ofo的共享单车计划“不抱信心”(does not have confidence),并且Ofo方面在试运行开始的节骨眼上依然有“一系列严重问题”(a number of serious questions)没有给出答复。
剑桥市政厅领导人路易斯·赫伯特。(图片来自Cambridge News)
这位赫伯特表示,他和剑桥地区议员丹尼尔·泽赫纳(Daniel Zeichner)已经与Ofo方面多次见面会谈,但仍旧对共享单车计划的运行模式存在忧虑。
根据其他英媒的报道,Ofo共享单车和伦敦地区的“鲍里斯单车”(Boris bikes)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本身不设有固定停放地点,而是利用公共区域本身存在的单车停放区。赫伯特与泽赫纳两人所谓的“担忧”就在于,这些共享单车很可能“阻碍交通”,如果“乱停乱放”的话将影响剑桥城区的空间秩序。
从国内共享单车几个月以来的使用状况看,这样的担忧确实不无道理,也是共享单车计划的提供方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自ITV News)
不过最后剑桥市政厅依然通过了Ofo的共享单车试行的申请,而根据ITV News报道,剑桥人显然对“小黄车”们的好奇和喜爱多过于抵触。
看到似乎第一轮负面报道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Cambridge News在4月28日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来批评共享单车,只不过这次换了个说辞:“共享单车公司Ofo来到剑桥可能‘威胁到历史性单车商店’”▼
(图片截取自Cambridge News)
这篇文章除了报道称泽赫纳议员对剑桥市政厅允许了Ofo试运行的决定很恼火之外,还表示共享单车会影响本地传统自行车行业的销售,因为前段时间已经有两家传统自行车店倒闭了……
所以在共享单车还没到来的时候就倒闭了的商店,也要怪Ofo咯?而且照这个逻辑,伦敦“鲍里斯单车”投入运行这么些年了,那岂不是伦敦所有自行车店的倒闭都要怪鲍里斯?
不过Cambridge News这第二次报道的说辞,倒是似乎暴露出了剑桥地方政客不愿意Ofo“闯剑桥”的真实原因:就算不是触及了什么切身利益关系,也有很大原因是在于Ofo是个外来公司吧!
报道中另一位剑桥市政厅成员诺埃尔·卡瓦纳(Noel Kavanagh)的态度,更是把这种古怪的自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能想象一个来自剑桥外的公司,看到我们是英国的骑行之城,就觉得来这里会有不错的机会。但他们忘了一点,这儿骑车的大部分人群都已经有自己的单车了。”
(图片来自ITV News)
类似的观点,在接受科技类媒体WIRED采访的剑桥大学学生休·沃特斯(Huw Walters)口中就完全是另一种说法了:“我觉得共享单车是个不错的点子。虽然剑桥很多本地人都有自行车,但对于游客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更别提文章开头已经给小伙伴们看过的Twitter评论了,剑桥老百姓明明就是好奇加积极尝试的态度,也没见谁对它嗤之以鼻……
交通数据分析公司ITO World的剑桥员工集体围观Ofo“小黄车”。(图片来自Twitter @itoworld)
也是不知道这里的政客们和Cambridge News紧抓那点“自尊”不放,是在傲娇个什么劲。
有趣的是,根据Varsity报道,本来剑桥市政厅对Ofo态度就不是一边倒的担忧,而是有积极合作的态度,否则也不会通过试点申请。市政厅的交通官员希拉里·霍尔顿(Hilary Holden)就表示,他们非常渴望通过与Ofo的合作来“继续发展面向未来的领先交通网络”(continue to develop a leading transport network for the future)。
所以Cambridge News报忧不报喜的选择性报道……只能说呵呵了。
而那些并非专注剑桥本地新闻的全国性英媒,反而表现出对Ofo共享单车更大的兴趣,以及更为积极的期待。
全国性英媒的另一种声音:
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更感兴趣
ITV News、《独立报》以及科技类媒体WIRED都对共享单车的“闯英”发表过长篇报道,并且它们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Ofo的创业故事、商业模式和对未来英国自行车行业的潜在影响上。
WIRED就对ofo此前受到滴滴出行注资的背景相当感兴趣,并且由于滴滴此前已经收购了优步(Uber)在中国地区的业务,而表示共享单车“自行车优步”的外号并非只是字面上的比喻意义。对“能在任何地方找到Ofo单车”的运营理念,WIRED表示这是“小黄车”最大的特质与优势。
(图片来自WIRED / 由Ofo提供)
而WIRED虽然对于共享单车停放规则和它的安全性也明确指出,却表示“Ofo应该能够大步迈进,面对这些挑战”。
对于这家媒体的编辑而言,他们眼中Ofo最大的挑战反而是来自同出于国内的竞争者。这篇文章结尾就提到了腾讯注资的Mobike,并且引用专访了Ofo创始人戴威的原话来解释:“我们和他们的模式不一样。他们更像丰田或者特斯拉,设计并且生产单车;而我们更像优步,我们将单车联系到一起。”
(图片来自独立报)
《独立报》则是一脸八卦地挖起了Ofo的公司背景,表示它不过是几个北京大学毕业生2014年才搞起来的项目,竟然现在市值估价已经超过20亿美元,作为“独角兽公司”潜力巨大。(注:“独角兽公司”指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创业公司)
文章还把伦敦的“鲍里斯单车”和Ofo“小黄车”做了简单对比:鲍里斯单车在伦敦收费为每24小时£2,而Ofo收费则为不限时长的固定50p。作者认为总共1.1万辆“鲍里斯单车”的运营规模,已经间接证明了公共单车的模式在英国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鲍里斯单车”由伦敦前市长鲍里斯推动运行,曾经由Barclays银行冠名赞助,后来转交给了Satander。(图片来自Dezeen)
ITV News则是援引交通数据分析公司ITO World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尔林(Johan Herrlin)的原话表示:
“现在有一些对Ofo租用模式的担忧,毫无疑问它们是需要解决的,这样才能达到他们在中国那样的成功。但是,共享单车网络如何融入更广泛的交通生态系统,这个问题可是相当的有意思。”
剑桥的单车使用率在整个英国位居前列。(图片来自ITV News)
至于“500辆试运行单车怎么变成20辆”了的问题,Ofo方面也已经证实确实有总共500辆“小黄车”已经运到了英国,只不过并非要在剑桥一个地方投放,所以最后在这里只分配了20辆。
3周结束后,Ofo还将扩张到英国其他城市进行试点。
不知道这是一开始就有的计划,还是看到剑桥地方政府态度后Ofo做出的方案调整,毕竟到目前为止剑桥市政厅的赫伯特还在坚称,对共享单车计划的效果和影响还要“密切关注”和“进一步考量”。
但看看整个英国的单车文化,不把所有筹码放在剑桥的策略,可能反而是个更好的决定!
英国人单车文化潜力巨大
共享单车“比鲍里斯单车棒太多”
根据总部设在伦敦的科技类网站The Memo所公布的数据,英国目前大约有300万长期高频率使用自行车的居民,并且有超过74.1万人固定使用自行车作为通勤交通工具。
而在类似伦敦的城市,公共交通费用居高不下的现状,正在让更多英国人倾向于单车出行。
自行车与公交、私家车混行,是现在伦敦上下班高峰期常见的景象。
而英国人对单车的感情,并不仅仅来自于经济压力和交通环境。
周六圈哥还刚刚跟大家现场报道了今年第9届伦敦复古骑行(The Tweed Run)的盛况,不少英国人大老远从约克、卡迪夫、纽卡斯尔等地方专程赶来参与,小伙伴们可以戳这里再重温一遍。而接下来英国各地还有包括裸骑在内的各种骑行活动,更是花样繁多。
总而言之,在英国,单车是一种文化、一种感情。
2017年伦敦复古骑行参与者们刚刚出发。(欧洲时报记者游牧 摄)
在The Memo关于Ofo共享单车的文章中,除了标题就指明它“比伦敦的鲍里斯单车棒太多”(way better than London’s Boris bikes)之外,更是表示共享单车计划租用简单、价格低廉、临时使用或长期租用都可以,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单车态度。
(图片来自Varsity)
从中国兴起的共享单车,现在尚处于年轻的发展阶段,存在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必经之路。当年Uber刚刚从美国开始扩张的时候,也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最后在中国“水土不服”而被滴滴收购,这对于科技类初创公司都是很正常的。
从英国、特别是剑桥民众目前对“小黄车”的态度和反响来看,其实英国人对于外来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还是相当强的,这么快就有不少英媒和本地公司表现出对它的欢迎,既是对中国创新能力输出到国外的一种肯定,也是这个热爱单车的国度的自然情感流露。
至于个别态度负面到已经超过了“谨慎”范畴的地方英媒和政客……抛开为自己的利益链打算盘的小心思,这份所谓“英国人的自尊”,显然也只能是狂妄和无知,无法代表整个英国。
(英伦圈综编,编辑:Moo,内容参考Wired、ITV News、Cambridge News、独立报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