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又被删了,但是这事儿太重要了,还得再讲一下。
4月23日,央行和财政部释放重磅信号,金融的底层逻辑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4月24日,21国债14(019662)大跌10%,交易所宣布暂停交易。
这个敏感节点,这个市场异动,就是搞事情啊。
到底发生了什么?
4月23日早上,财政部发文: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4月23日深夜,央行又表态: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
当然,央行又特别强调:这不叫量化宽松,当然也不叫财政赤字货币化。
由于
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每年才公布一次
,市场无法及时观察动态变化,不确定啥时候买。
但是,央行买国债,让金融的底层逻辑发生质的变化。
央行买国债,为何如此重要?
国债融资,一直是一个国家面对的首要问题。
财政想搞点基建,想给员工某点福利,但是财政又没钱,咋弄?借钱呗。
你为老百姓着想,经济发展成果都让老百姓享受到了,老百姓信任你,那么老百姓就会去认购你发的国债,你就能从民间融到钱。
这个游戏规则,其实就是约束财政,要遵守财政纪律,想着老百姓,不要胡搞。
但是大家想一下,财政需要发国债,央行又是印钱的,那么央行直接印钱买国债,不行吗?
可以的,这就是量化宽松(QE)。
央行为财政融资,属于什么呢?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有了央行兜底,国债根本不愁发不出去,想发多少国债,就能发多少国债,老百姓对自己的看法就不重要了。
再具体看一下对金融的影响:
1、货币之锚变化。
以前,人民币发行多少,主要看什么?外汇储备。
而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就是美元。
也就是说,我们挣得美元越多,发行的人民币就越多。
其实,不只是人民币发行锚定美元,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锚定美元。
甚至有的国家,连汇率都锚定美元,美元涨,他们就得收紧货币,让自己的货币跟着美元涨。
有时候还不得不在市场上卖出美元,回收自己的货币,让自己的货币升值。
阿根廷更激进,甚至想要废除阿根廷比索,直接用美元代替。
为什么全球(主要是新兴经济体)都锚定美元?
一方面是,新兴经济体自身信誉不高,你发行的货币只能自己玩,在其他国家的人看了这只是废纸。
另一方面,美元是全球货币,信誉度极高,全球流通,谁都认。
但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就是,得有自己的货币,直接用美元也不好看,所以锚定美元是最好的方式。
这样既显示自己的主权,又增强了自身货币的信誉。
很明显,这个机制很容易受到美元和美国的影响。
以后呢?货币发行多少,主要看国债融资需要。
国债需要融资10万亿,那么央行就会从市场上购买10万亿。
市场上有了10万亿的缺口,他们就会主动去一级市场购买新发行的10万亿国债。
这样一来,国债发行了10万亿,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了10万亿,社会上就多出了10万亿的货币。
这种机制,受美国的影响就小很多,就独立很多。
但是有一个关键是,你这种机制能不能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
2、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松紧观察角度的变化。
以前我们的货币发行主要就是锚定美元,所以2015年以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就是:外汇占款。
机制是什么呢?
我国的企业往外出口商品,获得了很多美元,但是企业是不能自己拿美元的,必须得换成人民币,你企业赚多少美元,我就按汇率给你多少人民币,这就是强制结售汇制度。
所以国内企业美元赚的越多,企业在能够使用的人民币就越多,这就是货币投放。
问题是什么呢?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赚外汇的能力一直急剧飙升,就没停过。
这意味着,国内企业能够使用的人民币一直急剧飙升,一直大规模的向社会投放货币。
即便通胀起来了,我们想收紧政策,也比较困难。
因为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赚了美元,你就得给他们相应的人民币,而且你给了他们人民币之后,还不能限制他们使用。
因此,我们又发明了央行票据、开展正回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等,从市场上回收基础货币。
所以,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由单纯的“外汇占款”转变为“外汇占款+央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以后呢?就得看央行买卖国债了。
按照现有信息,目前央行是要把中长期国债,纳入二级市场直接买卖的范畴,当作货币政策工具。
继SLF、MLF、SLO、PSL后,又会诞生一个新的工具。
以前大家看货币政策松紧,看什么?
是否降息、降准,SLF和MLF是否净投放,以及SLF和MLF的利率是否变化等等。
以后呢?
观察货币政策松紧,还得重点关注央行买卖国债规模,当前是净买入,还是净卖出,以及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
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每年公布一次,这显然无法有效提供观察角度,以后希望每个月公布一次国债买卖规模状况。
但是趋势是什么?我们看一下欧美日的经验。
欧美国家自从实施量化宽松后,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飞冲天。
美联储从9千亿美元直接飙升至9万亿美元,欧央行从1.3万亿欧元飙升至8.8万亿欧元,日本央行从110万亿日元飙升至760万亿日元。
短短十来年,欧美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飙升了7倍-10倍。
一句话,央行买国债之后,扩表容易缩表难啊。
最后再看一下国债跌至临停。
4月23日,两部门刚放出信号,央行要买国债了。
4月24日,21国债14(019662)就大跌10%,逼得交易所宣布暂停交易。
这个异动,就是搞事情啊。
因为按理说,央行买国债的信号放出来,大家“合理”的反应是什么?
赶紧抢国债啊。
你买了国债,央行再去买,肯定要把国债价格提高啊,这样你先买的国债不就赚大了?
所以,大家都在瞄准长债。
因为看到了这种市场状况,监管就提前警示了,不要过度交易30年期国债。
但是你21国债14突然跌10%啥意思?
这明显是掀桌子的交易逻辑啊。
我们再看一下人民币汇率,当天离岸人民币汇率从7.26贬值至7.27,也属于正常范围,并未引起恐慌。
另外,其他国债价格也都正常变动,并未出现恐慌迹象。
这就说明,21国债14跌至临停,只是个例。
其实,跟银行间的国债市场不一样,交易所国债市场是一个零售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个人投资者也能参与。
而且,交易所国债的交易量小,价格也不连续,所以就很容易受到个别投资者的影响,价格也会异常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