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炎热,不知不觉我们又步入了一年初夏。可以艺术公司整理出6月上海、北京、阿那亚、合肥、杭州、南京、深圳、广州、厦门、成都、重庆、香港尚在展期内的共163场当代艺术展讯:喻红与埃利亚松
该展览系START星美术馆“1960年代以来的世界艺术史”主题版块的全新策划,是START星美术馆推出的《后门缔造》系列研究展览的第一期。将展出喻红创作于2017年的第一件VR作品《她曾经来过》和奥拉维尔·埃利亚松2011年的作品《你的宇宙营火》。本期以“背面”为题,讨论的是艺术家创作生涯中一个特别而且重要的观念生产。艺术家谱系之十七《傅斯特:赋形》
本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全新创作的近20件作品,均以“人物(Figures)”为主题,是其对绘画与图像的又一次全新探索。金允哲:色度VIII
本次展览展出韩国艺术家金允哲于2024年创作的新作——“色度(Chroma)”系列的第八件。在科学定义中,“色度”是一项感官性指标,它反映着颜色的色调和饱和度,与亮度共同量化了人类对于错综复杂的颜色的感知。这一较为生涩的词汇精准而锐利地凸显了该系列作品的科学辩证和视觉语言。大卫·霍克尼:纸间漫行
这位享誉全球的英国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精湛的图像技艺征服了无数观众。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他1960至2010年代的纸本作品,全景式呈现这位天才少年如何成长为一位世界级大师的过程,以及他的创作对每个年代美术史的影响。每一幅都是他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深入洞察的结晶,在这里,你将感受到霍克尼笔下的阳光、泳池、风景、肖像、花卉以及他独特的幽默感,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傅瑶:入戏
展期:2024年06月02日-2024年08月04日傅瑶全新个展通过呈现其三十件作品,将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与精神世界以非垂直的方式邀请观者一同“入戏”。在“剧本”系列中,傅瑶用几何舞台式的画面消解了观者对于经典故事的既定印象,通过再叙事的手法突破大众的理解结构。而再叙事中暧昧疏离的处理方式,削弱了传统寓言故事里的说教意味,使其更生动自由,同时给作品增添了某种如同命运一般流动而不可控的宿命感。仪式的黄昏:马良&黎晓亮双个展
展期:2024年04月12日-2024年08月11日昊美术馆荣幸宣布将于2024年4月12日起,呈现马良与黎晓亮的合作展览“仪式的黄昏”。展览将以两个独立的个展分别呈现“马良:恋恋风尘”和“黎晓亮:游猎的光”。消失的海岸:杨泳梁个展
展期:2024年04月12日-2024年08月11日本次展览是最新作品“消失的海岸”的同名展览,该作品标志着杨泳梁首次涉足叙事电影的制作。过往的创作中,艺术家在长期的传统绘画学习熏陶下,将作品建立在古典山水画之上,不断运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持续探索数字影像世界。在这段创作中掺杂着他对于城市建设和故乡消失的复杂情感。“消失的海岸”则围绕两个孩子的流亡之路展开,他们离开了家乡,试图通过抵达海洋,在自由和遗憾中引导平衡。这也是杨泳梁首次不再以山水和建筑为中心,而是将人物形象置于画面中。艺术家通过摄像机,将自己与“他/她”的内心世界具象化,既是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感触,也映射出他们对整个社会现实的种种解读。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允诺》
《允诺》展出了博伊曼斯的二十三幅绘画作品和一部影像作品,它们分别陈列在建筑的两个主楼层中。进入门厅,公众将置身舒适而私密的空间,其中摆放着定制家具,展示博伊曼斯的美学理念。塞壬之歌 Sirens
在《塞壬之歌》中,库珀与戈弗虚构了一个由身处不同转变状态的女性组成的部落。从女性身体和传统仪式出发,艺术家组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一个神话王朝,灵感来自不朽女神的变革力量,以及她们对权力、魔法和复仇的运用。异花序列 Inflorescences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将于2024年3月29日至2024年6月23日展出加拿大艺术家塞布丽娜·拉特(Sabrina Ratté)的最新艺术项目”异花序列“(Inflorescences)。通过四个视频与四件雕塑,展览将带领观众步入一个假想的未来。在那里,植物、菌类和未知生物与被人类遗弃的物件共生共存。河流故事 Go With the Flow
本次展览将由策展人零零携庄辉、陈秋林、秋麦、塔可、程新皓共5位艺术家共同呈现。通过摄影,五位艺术家都以介于写实与诗意之间、介于对河流的描绘和对自身主观性的探索之间的视角,通过捕捉中国的河流景观见证了过去几十年景观的变迁。 身体缺席的旅行-中德当代艺术交流展
本次展览邀请B_ in bad weather(王海清&沈楠)、高郁韬、Hedda Schattanik & Roman Szczesny、Jana Kerima Stolzer + Lex Rütten、李亭葳、梁宇珏、林博彦、Saurabh Datta八组中德艺术家共同参与,围绕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时代下人类的存在方式展开,通过摄影、影像装置作品深入探讨欧洲和中国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童梦奇旅
GiovanniMotta 所有的作品都在谈论着人类存在的奇妙、生命本身的不祥甚至是可怕,以及在童年和青春期鲜活与跳动,成年后却会趋于沉闷且急剧减弱的某种特殊能量。通过绘画和雕塑,艺术家意图唤醒那些原始和超自然的力量,这些力量产生了真实的生命体验并保留了关于存在的神秘价值。
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
“光辉时代”汇集了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中70幅油画真迹,其中16件作品首次离开西班牙,9件首次离开普拉多博物馆,超半数作品首次亮相亚洲。这些作品不仅是世界闻名的伟大杰作,更是西班牙历史上科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达到巅峰的生动见证,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陈轴:行旅图
作为艺术家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个展,陈轴将持续关注个人和集体经验的探索。艺术家以创作实践的新进展,包括数件绘画作品以及一件影像新作,将西岸美术馆展厅0营造为一处动静双生的精神行旅空间,邀请观众一同探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应如何安放,试图重新唤起更为广大的时空感受。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
展览聚焦国际前沿的声音艺术,云集近30件/组重要新媒体艺术作品,透过声音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和最新的蓬勃实验,深入阐述“声音”这个尚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媒介如何激发全新的艺术创作,并以贯穿西岸美术馆内外全场域的“声音”,别开生面地为观众开启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深层意识之旅。百年狂想
展览以时间顺序为参观动线,通过三个单元构建出20世纪初叶至晚期的超现实主义发展脉络,汇集达利、马格利特、恩斯特、米罗、贾科梅蒂、坦宁、瑞明顿、卡林顿、摩尔、托伊恩等超现实主义大师,以涵盖绘画、雕塑、拓印、拼贴、摄影、手稿和书籍等多形式媒介在内约120件重量级作品,串联起一场超现实主义百年庆典。展览还特别设计具有镜面效果的导览册,由此复刻及致敬马格利特的作品《魔镜》。花天花地——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这是一场以“花卉”为主题的展览,由宋元至明清及至现当代,横跨十个世纪1000余年,精选古今中外150余位艺术家的200余件各级文物及艺术品佳作展出。刘娃、鲍杨双个展“狂幻之野 MADLANDS”
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刘娃和鲍杨近两年特别创作的全新多媒介作品,涵盖他们合作的影像,刘娃的一系列绘画作品,鲍杨的大型不锈钢与24K金声音雕塑、布面油画以及金属与油画装置。陈英杰:直觉的游弋
陈英杰曾多次游走于偏僻的冰山旷野间,户外写生常受时间所限,快速创作所混杂的即兴、临时性、临场性以及偶然性都令其作品视觉呈现出速度的流淌感。梅迪·哈迪扬卢:被偷走的记忆
哈迪扬卢主要以其在德黑兰市中心创作的巨幅错视壁画而闻名,同时他还创作以超现实和极简主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他以自传体的视角描绘了自己少年时所见的风景、对两伊战争(1980-1988年)的回忆以及在伊斯兰共和国的生活经历。其作品虽然有时很阴沉,甚至让人联想到失败的乌托邦,但传达出变革的希望,并以喜悦的心情讲述了阴郁时代中的荣光。当色彩实验室没有色彩
本次展览将通过10组展品,深度剖析玻璃材质的透明特质,不仅勾勒出一条从沙砾到透明玻璃的技术工艺演变轨迹,同时也大胆赋予“透明”崭新的诠释,鼓励参观者审视并沉浸于这些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的透明维度,重新思考关于消逝、记忆、幽默以及错觉等多元议题。梁绍基:溶熔之幻
梁绍基视蚕丝、蚕茧、蚕蛹、蚕蛾、蚕砂、蚕尿,乃至蚕食桑、吐丝、化蛾之声音,气味都是蚕生命释放的遗存,并作为创作媒介,也成为了他最代表性的艺术语言。一线之望
展览将呈现自2012年以来的雕塑、挂毯和绘画创作带领观众步入生动而抒情的艺术世界。石至莹:东方故事集
本次“东⽅故事集”所呈现的,是⽯⾄莹如何理解线条、⾊形、重量、造像与物性。她笔下的世界与灵光,可以从任何⼀幅画开始,从任何⼀块⽯头进⼊。在叙事与⾮叙事之间,在虚和实之间,在⼼灵与想象之间,每⼀位观众都将收获属于⾃⼰的各个东⽅故事。 黛安·达尔-普拉:褶裥之间
本次展览将涵盖艺术家于2021-2023年创作的十多幅绘画作品,呈现达尔-普拉对日常生活的细微体察以及对个人生命体验的内观自省。
“复杂地理”研究项目第一季:中国杂志
展览标题取自20世紀法国作家、哲学家、诗人勒内·多马尔(René Daumal)未完成的冒险小說《远山》(也被翻译成《虚拟山》)。小说的核心是一群探险家的故事,他们发现了一座只有通过特殊精神状态才能到达的、隐藏的虚构山峰——虚拟山。这座山被描绘成连接地球和天堂的桥梁。小说通过描写探险家的追求、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攀登过程中的精神和哲学启示,探索了现实与超验、物质与精神、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界限。像小说中的探险队成员一样,胡昀的工作在历史的残留的细节中徘徊。通过不断的跟踪,挖掘,收集,编辑和再编辑物质和非物质材料,他让我们在真实和虚构的中间地带思考信仰、历史叙事、冒险、知识体系和自我发现。无常:坎帕纳工作室四十年设计展
展览由米兰三年展策展人马可·萨米切利(Marco Sammicheli)和PSA馆长龚彦共同策划,工作室创始人之一阿贝托·坎帕纳亲力设计展陈,平面设计则由巴西新锐设计师玛鲁·威登(Maru Widen)担任。聚焦于工作室丰富的文化产出,借助设计项目、物件、手稿和影像等,展览将全方位呈现工作室的创作历史、行动轨迹与超凡洞见。同期,坎帕纳工作室亦会与中国园艺设计师合作,在PSA五楼实现一座独特的“空中花园”。高嫣:“章鱼山”
本次展览汇集了艺术家高嫣过去六年的作品,呈现了她不断发展并日臻成熟的创作脉络。作品中充盈着具象的主题与抽象的动作,它们循环往复,出现于画面之上,绘画风格和视觉语言如此多样,唯有在细致的观察下,各幅作品之间的联系才逐渐了然。个人化的表达、抽象的构图、具象有时似乎蕴含象征指涉的内容,都在艺术家的技法实验中逐渐成形。孙逊:“消失的马戏团”
孙逊的创作总是充满着奇幻色彩,穿插梦幻跳跃的想象,不同媒介的使用也构成孙逊独特的视觉语言。短片《马戏团枭雄》讲述的是一封来自异时空的信件与马戏团中各类动物而产生的荒诞对话。在影片设定中不存在真实的对话过程,片中的动物似乎有了人的行为与思考能力,而镜头内人的场景与行为却变得荒诞怪异,二者似乎相互置换又或是变成了平等,失去了边界…… 在展览中,也将同时展出孙逊至今最大尺幅的12米油画作品,作为整个展览的核心内容。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
展览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10年为时间上的浮标,以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展览为线索,通过文献与档案来回顾声音艺术在中国的在地过程,观察中国声音艺术家的创作演变,思考声音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未来的可能。
廖国核:金矿,雷鸣般的烟雾
展期:2023.10.29 - 2024.5.10(延期至6月9日)去年冬天的时候,艺术市场很好,完全看不出刚发生过大流行病,一些朋友的作品都卖疯了,拍卖也是屡破纪录,这个时候我们就对艺术家说,你赶紧做个展览吧,不然完蛋了。他说,他很久没画画了,准备去越南打工了。当然,他还没有去。困厄中的人们总是试图穿越一些东西。
刘雨佳:故事山脉
展期:2023.10.28-2024.5.10(延期至6月9日)没顶美术馆荣幸宣布于2023年10月28日推出艺术家刘雨佳个展“故事山脉”,呈现其于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影像作品。策展人、学者王洪喆邀请我们关注刘雨佳影像创作中的非人类因素的叙事潜能,其中潜藏着生命本身的奥义。
严义竣: 夜半潜逃
此次艺术家的全新绘画作品,铺陈出介于半梦半醒之间,将自然景观连接于记忆和想象世界里生动、忧郁又寂寞的诗意时刻。
苏畅:让时间穿过
地点:香格纳上海
展期:2024/5/18 - 6/30
苏畅近年松散的工作游荡在城市与自然之中,探索隐藏在城市与自然之中的无意识运动,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工作并作出反应。
36
亲密关系很少能使事情变得有意义
这次展览汇集了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打破常规,审视了通常是理想化亲密关系的理解形式。与伯兰特的看法一致,这些艺术家每个人都展示了亲密关系充满复杂性,由矛盾和脆弱性加以强调,为非常规观点提供了空间。这些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呈现出在我们的家庭、城市和自然环境中出现并交织在一起的亲密关系的探索。
黄佩姗:再制的现场
本次展出的最新系列作品中,艺术家从过往熟悉的创作媒介传统摄影、雕塑等出发,结合PS、AI等媒介,对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的素材和灵感进行“再造”,多次反复、调试以迫近特定“现场”的预设,实现了对于想象空间的摄影,并以装置形式再呈现“再制现场”。
本来无一
本次展览邀请观众摆脱语言和概念的限制从而直接感知和体验,探索生命本质的辽阔特性。本次项目将展出aaajiao,吕振光,万杨和王一的抽象作品,展期将从2024年5月18日至6月22日。
马蒂·施内普夫个展 “临界点”
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全新画作,探索了我们在跨越不同的分界点之后所经历的内在蜕变,以及周身万物随之发生的变化。施内普夫的创作以视差、相遇以及崇高等概念为核心,并将它们与不同层面的旅途和历程等主题彼此交织。
欲望之寂
在这位艺术家迷人的艺术宇宙中,探索意义的主题贯穿了整个展览的每一幅画作。那个如同守护神圣遗物般握持花朵的孤独巨人,象征着在这个缺乏魔力的世界中对更深层次意义的追求。她把花茎塞入耳朵的独特仪式,成为了她挑战既定秩序、超越日常平庸的方式。
奥拉夫·哈耶克:巡游
Olaf Hajeks 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神秘感迷住了观众。Olaf Hajeks 的艺术唤起了对旧野书籍和古代风景中发现的感觉。这些画作不仅仅是表面的呈现,而且感受上的触手可及。它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梦幻世界,不断揭露着人类精神的秘密。
十年——香格纳在西岸 2015-2024
蔡坚个展“侥幸”
这是艺术家在没顶画廊举办的第二次个展,将呈现一系列综合材料平面作品。蔡坚从其熟悉的网络现实中获取信息与灵感,并将其提炼为一种崭新的审美认知。短视频的盛行使蔡坚得以更便捷地窥见不同行业的完整环节,其中玉石行业引发他的关注,令其产生对于玉石行业中以赌石为代表的冒险行为的兴趣。
陆平原个展“神传人人传神”
《神传人人传神》是陆平原在疫情后对人类信仰体系——尤其是驱傩传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图像逻辑的思考、研究和实验。在陆平原看来,本次展览作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并非是出于猎奇或寻求捷径,而是在寻找现代生活中对科技产品的依赖,与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求神、祭祀活动的共通之处。同时,与人工智能协作生成的图像与文字,也呼应着超现实主义运动无意识绘画、无意识写作的实验。展览标题既是构拟的童谣也是模糊的谶纬,指引观众回归到泛灵的心境,转换视角重新思考原始与先进、模仿与创造、主体与时间。
草间弥生 “每天我都为爱祈祷”
此次展览是草间弥生在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洛克·外滩源新址的首展,将呈现其自2021年以来积极创作的《每天我都为爱祈祷》系列中的56幅绘画以及新手稿。
花花世界
蒋衢阳全新个展《拂影》
蒋衢阳作品继续围绕柳叶的形态作为主体,展开创作由柳叶不同成景中的情韵与思绪。新作品中,蒋衢阳破除了自然认知中的柳叶形态,模糊主体的概念,将对物的具体观看着重于其形的景观,视觉上由远及近,从演绎自然的创作到传达更加抽象的体验,画面不断陶冶,形成全新的观看角度。
施慧:纯白之思
展期:2024/06/02 - 2024/07/13施慧出身于艺术世家,生涯早期便奠定了其作为中国纤维艺术运动重要推动者的地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1986年,她开始跟随保加利亚大师万曼学习,协助并参与其众多个人项目。1987年,在完成硕士学习之前,施慧参加了享有盛誉的洛桑双年展,这是她诸多国际展览中的第一次。1989年,在万曼去世后,施慧在中国美术学院(CAA)为纤维艺术建立了重要的平台。她担任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主任近四十年,培养了无数在纤维和装置艺术实验领域的艺术家。为了纪念万曼的遗产,她牵头发起了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为全球快速发展的艺术趋势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平台,也将世界上许多备受敬仰的艺术家介绍给了中国观众。
安德鲁·查普曼:常态之见
展期:2024/06/02 - 2024/07/13对查普曼来说,绘画象征着一种坚决而独特的记录。它们既是无法言喻的,又是物质化的对象,且兼具着近乎法医般的特质。这些作品意图与意义、时间、事物和地点建立联系。作品的表面往往类似于屏幕或照片,其中所做的标记与背景融为一体。对此类细节的关注反映了本质上的自负:认知、记忆和真相的模棱两可被编织进绘画的结构中,如同不寻常地推翻了某种现象学主题。
塔拉·沃尔特斯:梦想乡
塔拉·沃尔特斯将颜料和太平洋的海水混合进行作画。塔拉的画面有一种梦幻感,这可能与她常用明亮的颜色去点染可爱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有关。不在画布上先刷底漆的“叛逆”使得柔和感浸染了画布,然后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打造出超现实主义的幻象。在塔拉自己的定义中,这些虚无缥缈、悬浮在画布内的图像是她的“预言”,通过视觉温和地提醒众人图像是心灵和精神的,而不是尘世的。通过创造通往意识层面的通道,塔拉相信艺术能在某个瞬间赋予人们空间去安置相信形而上之物所需的疑虑。
红妍:我的影子
展期:2024年5月11日 - 2024年7月1日“我的影子”汇集了红妍近一年来的全新创作,以其不受限的想象与生命力,将自己对生命内涵的阐述融入到画面中,而超脱的情感表达展现在对线与色彩结构的处理中,用近乎稚拙的方式带动人与人之间内心的沟通。
雨果·席德 Ugo SCHILDGE「世说新语」
展期:2024.05.16 - 2024.06.30这是艺术家在画廊的第四次个展,以近二十件作品集中呈现其近两年的创作成果。“世说新语”通过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寓言,在艺术家游离于雕塑与绘画的独特创作方式中探索人类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权力关系。
《蜂后的噩梦》塞西尔·伦珀特个展
伦珀特的创作与自身周遭环境紧密相连,聚焦于特定的心理情态与微妙的人际关系。她将自己在家庭相簿存档中获取的灵感,勾连起图像史的不同段落。在其间,艺术家并不仅仅关注轻松悦人的部分,而是更感兴趣于矛盾和模棱两可的中间状态,力图覆盖场景的情绪完整性。
熊浩棋:白天的背面
熊浩棋的近期创作是带有自省意识地重新建立框架的过程。他的绘画以肌理的层叠演变贯通人物角色、物件和场景,在视觉的翻折、极限拉扯的点线面之间构成了隐于暗部的例外状态。这种偏离绘画惯常素养后的建构,以粗粝的笔触、复杂的视角和急需辨认的细节们将日常场景呈现出漂移的混沌感,仿佛对循规蹈矩的生活的无声叫嚣,指向的是个体视角略微塌陷或下沉的日常并以此渴望在社会景观中抓住精神困境的一点点破绽。
诸神的欲望
此次展览系“狡黠的月光”(2019,蜂巢北京)、“日与夜”(2020,香港Mine Project)、“范特西”(2022,Longlati基金会)之后,谭永勍向公众呈献的第四次个展,集中展示了他近两年来的绘画新作以及一件大体量雕塑作品。
劳瑞·普罗沃斯特 (Laure Prouvost) 个展「靠近你,一见如故」
透纳奖获奖艺术家劳瑞·普罗沃斯特 (Laure Prouvost) 在里森画廊上海空间呈现一个调动多重感官体验的个展,「靠近你,一见如故」(Pulled Towards You) 带来一系列不拘一格的作品,包括全新绘画、来自《We Will Keep Cool》(保持凉爽) 系列的全新挂毯、用穆拉诺玻璃制的雕塑、一件影像装置,及一副以编织篮为外观的悬挂式虚拟现实眼镜。
狄俄尼索斯的侍从 The Retinue of Dionysus
展览标题来源于希腊诗人卡瓦菲斯(Constantine P. Cavafy)的同名诗篇。参与本次展览的四位艺术家分别是沈玮、黄加煜、王子钰与梁宇珏。在不同程度上,本次展览所选择的摄影、绘画以及装置作品所质疑的是传统社会规范中父权或霸权式的“男性气质”。
Glitch 毛刺时间
王志渊 「域值」
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在过去几年中创作的十四件作品,梳理了他的艺术实践之旅,体现出其近几年关于绘画的思考和变化,以及他对“绘画基础”的理解和实践。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对于颜色、材料和光影变化的不断探寻,以及对痕迹、动作和绘画行为的反复审视。展览标题“域值”将色域绘画中关于空间场域的“域”字糅合进意味着临界状态的“阈值”一词,不仅示意着“艺术家本人对于当代绘画之外的领域所持续保持的关注、观察与借鉴”,也昭示着一种“潜于创作之中、平静之下的蜕变和超脱”。邢万里:事犹未了
展期:2024.3.23 - 2024.5.30(延展至6月16日)此次展览标题来源于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沙之书》中的短篇小说,小说碎片化的讲述方式和戛然而止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而“事犹未了”这个词语本身对于事件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暗示,也为展览带来了开放的想象空间。
亚历山大·巴兹尔:隐于众目之下
展期:2024.3.23 - 2024.5.30(延展至6月16日)本次展览囊括了巴兹尔在过去两年中创作的二十一件绘画作品。“隐于众目之下”是一句起源于西方的俗语,意为尽管处于非常显眼的环境之中,事物本身却仍然不被注意。这句俗语揭示出了一种观看的矛盾,反映了隐藏者对沟通和联系的原始渴望。
返场时代
本次展览是北京时代美术馆与北京当代·艺博会联合推出,由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鲍栋策展,聚焦年龄在35岁以下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包含32位/组艺术家的70余件/组作品,其中26件为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媒介。展览试图通过聚焦“90后”艺术家群体,将他们作为一个切片,从而对“90后”一代人形成一个侧写。
在缠绕里编织,在穿刺间缝补
展期:2024年3月24日 - 2024年6月30日69 Art Campus 荣幸呈现群展“在缠绕里编织,在穿刺间缝补”,展出来自16位艺术家的新旧作品。展览围绕着当下世代的生存境况展开,试图去呈现混沌之中的确凿、有序之中的模糊,以期凸显个体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秩序力量之间的冲突。
心向往之——2024中央美院毕业季
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中,新一代艺术青年学子展现出在学习实践中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展现出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展现出开放包容的视野格局,展现出运用专业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现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气息,展现出立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和推动大美术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使命担当。
当怪物说话时
“当怪物说话时”展览故事的起点,源于疫情中的紧急状态给年轻一代带来的后遗症。虚拟线上生活占据大部分时间的三年里,对于“无知”的恐慌与求生欲令我们拼命与外界保持联系,试图借助线上渠道超越受限的物理空间,主动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不断冲刷。与之相随的技术在几年时间里不断更新,线上音乐会、线上会议、线上认证... 媒介成为实践约束日常的必要组成,虚拟生活成为我们现实中的关键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意识形态下信息的操控和矛盾、虚拟世界所展示的理想生活和自身现实境况之间的差异、视觉刺激外其他感官抚慰的匮乏、大量负面信息流带来的替代性创伤等等业已存在的网络症候愈发显现。我们可以随手获得如此多的事实,以致于我们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因为总是有其他事实支持其他的说法。
夜校
“夜校”由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召集,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艺术项目。“夜校”植根于对非洲具体经验的研究与反思,以展览、翻译、出版、放映和讨论等形式,为情感、思想与行动创造空间,探索在差异主导的时代建立共同生活的可能。借由多位艺术家同道、机构和网络的支持,“夜校”形成了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观众可以在艺术家设计的家具上观看、阅读、思考与交流,这些家具是以他童年在卢旺达的学校环境为蓝本设计的;它们形成一个形式多变的开放结构,可容纳集体感知、共同思考与互动。
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
展期:2024年5月25日-2024年10月13日金允哲的艺术生涯始于1993年在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的求学时代,这座欧洲先锋艺术院校的建立,旨在回应当时新兴的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文化,并培养了第一代学院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家。怀着不懈的热忱和稳健的信念,金允哲一如既往地在数字领域的复杂路径中前行,探索着构成我们当下经验的技术以及形而上之真实。
梁好:步虚
梁好在创作材料和创作语言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审视自身的东亚传统、个体经验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并在研究生毕业数年后,开始对现代主义雕塑语言的再探索,试图以对空间的追问触碰“无遮蔽的存在的真理”。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围绕其所谓的“厚重拼贴”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以雕塑元素和现成品突显于画布上巧妙展现的人物和风景。作为来自纽约的多米尼加裔美国艺术家,他在北京生活的近二十年间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有意识地激发人们对文化成见的反思。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
展览汇集了艺术家最早期的创作、享誉国际的“海景”“剧场”“放电场”“肖像”等系列,以及最新完成且首次公开亮相的暗室书法作品,聚焦呈现杉本博司对时间和记忆的既定理解所进行的富有哲理而又充满趣味的探索,以及摄影作为纪实而又虚构的媒介的多义性。
险境集
米莫萨·埃查尔德(MimosaEchard)/陈丽同/陈维/大卫·杜阿尔(David Douard)/ 冯至炫/龚剑/蒋鹏奕/廖斐/廖国核/安东尼·蒙塔达斯(Antoni Muntadas)/邵纯/沈心怡(SydneyShen)/薇薇安·苏特(VivianSuter)/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Tillmans)/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IngaSvala Thórsdóttir)/杨健/曾吴(Wu Tsang)/张怡 (PattyeChang)&大卫·凯利(DavidKelley)
托马斯·萨拉切诺:共生
萨拉切诺的艺术实践体现了跨学科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次展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以社区为主体,践行并维护集体关怀与希望的理念,同频共振,共同勾勒未来图景;在这个“千疮百孔的星球 ”上,万物互联互通,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与众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协同。从蜘蛛到人类,从引力波到尘埃粒子,从地球到大气层,萨拉切诺与原住民社区、科研人员和世界各地的机构合作,重新思考资本世时代的知识主线,旨在寻求人类、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之间更加平等的平衡,以实现生态社会正义。娜布其:绿幕游戏
从手工塑造的雕塑作品,到应用了大量现成物的装置作品等,娜布其的艺术实践一直牵引观众前去观察细节及语境,去适应并考虑虚构与实在之间的复杂关系。娜布其由此建立的领域强调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并将我们引入关于空间政治的探索之中去。娜布其探索视觉现象、观察的维度,以及我们接受并质疑的既成现实。通过讨论自然、私人空间等熟悉的主题,娜布其将观者引入关于「在场」的思辨之中,让观者反思其感知面对之物在当下、过去及未来状态的方式。娜布其的庞杂装置作品因此指向了我们的认知习惯,并以智慧及戏剧性鼓励我们反思既定思维模式的意义。 李喷泉个展「我在中国很想你」
此次展览是他继其在可以画廊合肥空间的“中国许愿池”个展之后的又一次展出,将展出艺术家最新的十余件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敏锐捕捉和那些超验瞬间的表达。郑孟强个展《东冲暖流》
此次展览名称 “ 东冲暖流 ” 是艺术家创造的一个类地理名词,融合了艺术家位于东冲半岛家乡的地理特征。流经半岛的暖流提高了沿岸地区的湿度和温度,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热能滋养着海域中的生命。而郑孟强作品中萦绕着的朦胧感,以及画面所展现出的雾蒙蒙的柔光和湿乎乎的水汽,与其早年生活的南方海滨城市有着一脉相承的地域气质。李涛个展 “椅子\BANK”
艺术家李涛的最新个展《椅子\BANK》援引了这一语汇上的转换,以此去探讨对于安全、平等和价值标准的质疑,同时呈现了他近年对于个体在面对外界力量挤压时心理状态与行动表现的关注。学习 Ⅱ:博物学、另类知识和深度学习
此次展览由石青担任策展人,呈现了来自曹澍、程新皓、陈哲、拆东西研究所、郭城、辛云鹏+叶秋森、于瀛、张文心这8位 / 组艺术家或机构的创作,通过影像、装置、文本、档案、绘画等媒介的多重交汇,邀请观众进入自由开放的讨论现场,共同体验当代艺术生产中围绕“学习”展开的感性理解和拓展。关音夫个展「肤语、肌言及旁白」
本次展览将从关音夫作品的身体性入手,剖析他持续多年的物质转向和精神性探索。在其创作实践中,他以不同方式使颜料受力,追求形与色生发中的舒缓、迟滞状态,以及画面最终所呈现的沉稳、凝重的视觉力场,从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惰性美学”。比空气更轻
展览的标题“比空气更轻”,于英文中意指热气球和飞艇等飞行器,以及比空气密度更低的气体等。而在此次金和马德的展览中,艺术家们将上述概念以及“空气”这一本不可见之物具体为了可见、可感的形态,并将它们结合到美国手语和口语中有关“吸入”和“呼出”的多重表达方式里。金和马德颇具玩味地将吸气和呼气这一微妙的身体动作转化成充气和放气的行动,继而探讨了有关引起注意的方式、梗图、流行文化中“鼻子呼气”的多重含义、体温及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在聋人文化和教育中的角色等议题。正在发生的闹剧
展期:2024.05.18 - 2024.06.02再荒诞的东西在某种理解下也产生于人脑,意识形态也算是一种“现实”。在我们意识形态的构建中,不存在所谓的“非现实”元素,所有的荒谬之事实际上均是现实的一部分。卫明辉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论,将形而上的概念通过日常语汇解构重组,这种策略强调了即便是最荒诞不经的想象也在某种解释下显示出其内在的现实性。这些场景从未真正发生过,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它们似乎又真实存在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裂痕中。HOLE
本次展览以隐秘的偷窥视角开启。展厅被视作相机内部,通过研究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光影的流动变幻,艺术家东四将外部公共空间引入展厅内部,将整个场域作为一个作品的载体,把行为和摄影装置相结合,脱离单一媒介,企图营造一种暧昧的能量场。走进展厅,本该神秘不可知的黑盒子以洞穴般的姿态徐徐在眼前展开。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
皮鲁曼德的创作从个人经历出发,展现了跨地域与跨文化背景下有关个人身份与家庭历史的叙事,同时,通过拓展对不同材料的使用,她更关注的是身体在主体与客体、观者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其中产生的互动与变化。
随地大小画
七木空间将推出艺术家杨旭、姚澜的双人展览“随地大小画”。本次展览的两位画家,并不属于“目光所及”的艺术系统,亦不是“素人”式的画家。北京生人长大,有着不同的美术教育背景,随后的社会给了他们各自的工作。直到今天,绘画依旧是二位朴实而坚定的的喜爱,如同贴身不弃的情感,生长出“业余”而自由的状态,游离于职业画家的身份之外。 张震宇:尘尘
我想要表达的是极多,但注定又是极少。尽管事物是如此杂繁,但画面多一点都不行。尘浮于画面,只是世界存在或不存在的痕迹。通过尘,感官被切开碾碎,打上知觉的印章,诸事都被凝视,是空洞的,一丝闪烁。唐晖个展「獠牙与骨头」
唐晖:这批作品全是我想象创作的,我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去画这样一些貌似狰狞、貌似怪异的形象,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样一些形象是我自己心目中自我形象的折射,当然肖像画是绘画中最为传统的绘画样式,我也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古典艺术家在工作,绘制的过程中心态是平和的。我要通过平时的视觉积累绘制想象的肖像,不知不觉中很多的绘画习惯接踵而来,比如我最为习惯的骨骼形态,反复出现在画面中,还有我习惯的饱满豌豆形态,不断在反复涌现,每一个画面的构成都会让我觉得貌似相识。绘制中我在尽力维系画面的平衡,这是一种追求作品尽善尽美的习惯,当然我也知道作品过于平稳不是最佳状态,对于作品怎么样才是好作品这一点我已看淡。周轶伦个展《SANLIANZMK》
周轶伦198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周轶伦的创作实践常常围绕对看似冗余的日常物品—从网络图片到装饰品和家具—的重新创造。他的作品通常以不经意和无所限的方式,展开符号和图像的戏仿游戏,探寻媒介自身的潜力。通过对形式和内容之间关系的否定、颠覆和重组,他试图重新审视被所谓现代性笼罩的生产形式。劳大伦个人项目 “投入具身世界”
“认识观”在本次展览中将以三个主题呈现在空间之中。三个主题采取了递进的逻辑:从可见的形式到更为抽象的概念,从具体元素到作品的结构。希望以此可以呈现出艺术家单纯的工作方法背后,所包含的对绘画、时空和时代的思考和感受。
五月
袁运生、马可鲁、李津、吴杉、赵刚、刘港顺、王音、张慧、王兴伟、秦琦、肖江、廖国核、龚剑、邱瑞祥、张业兴、陈柏豪、谢堃、劳大伦、任诒春「无机马戏团」马先通个展
液压机推动下挺立起的机械醒狮、塔吊悬挂着的缓慢张开的巨大金属翅膀和机械蝴蝶、为人测量身高的仿生猫掌和柔软的猫尾。这是一个艺术家创造的充满机械能量、神秘荒诞、且充满趣味性的机械马戏团。这里没有人的主导,在电机的驱动下动作迟缓且机械的自我运行着。这些机械此刻并没有进行制造或者生产,他们以装置艺术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山本捷平个展《替身术》
山本捷平以“替身”(Stuntman)作为起点,创作过程横跨了多个生产部门和流程:数字暗房、工业打印、手工转印、涂层制作。通过这些新的工艺、手法,并在它们之间创造新的链接,艺术家探讨了诸如文化交流史、何为视觉的真实性等与绘画直接相关的话题。女性艺术群展《礼物》
我们呈现六位出生在80和90年代的女性艺术家:陈牧甜、陈莫新、罗依涵、王一好、王戈、王诗颖的全新作品。在当代艺术媒介的多重交映下,艺术家们将现实物与现实经验从日常固化的絮语中剥离出来,以一种诗化的叙事逻辑将历史纵深、物质符号与主体情感的绵延交织进行持续演绎。前川强×名坂有子双人展《具体派的自由与形式》
此次展览将梳理两位艺术家自1960年起至近期的创作,旨在呈现他们对物质的探索与实验,以及在艺术生涯中持续展现的创作激情和创新力。群展:留在安全岛
陈皓轩 Haoxuan Chen
孔慧东 Kong Huidong
致谢我的往日恋人
作品讲述了一个同时拥抱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回忆录:源于欲望和焦虑之间摇摆的内在世界,和在身体与家庭空间、爱与疏离的关系中寻找生活的指引。杨光南个展“无主之地”
如果说杨光南的“莫奈花园的天空”系列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关于“远方”的眺望和思考,那么这次在CLC画廊的个展“无主之地”中,艺术家则尝试通过对在地境遇的鞭挞、拷问,去解构近几年身处封锁性困顿中积累的观察。拥抱
侯勇的创作里,拥抱也是本能的动作,并带有类似的象征功能:拥抱取代抓取,吞食化为深吻;同时,这种操作镜像化了,享有同样愿望的两个主体,在彼此认同的条件下,可以暂时地将彼此的意愿视为实质——将自然界营造的混乱景象萃取为普遍的公式,或者说,可供两者沟通的语言。在几次深入讨论中,侯勇从未对拥抱的主题有所阐释。为什么他要对此有所解释呢?这种语言过分地私人化了。但私人化范围之外,徒劳而忘我地琢磨将事物一直一直延续下去的方法,本身就是一次告别的仪式。吴越之:为您报时
吴越之痴迷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得“当下”在他那里仿佛酒精中毒后的断片感(blackout )一样,被无限缩小并接近消失。时空的挤压与塌缩,让吴越之对“未来感”的社会主义历史充满了科学幻想式的想象。当这种精神构架至上式的思考,与荷尔蒙相遇之际,便孕育出某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不碰就不会全黑
展望在90年代末依托中国当代社会语境提出“观念性雕塑创作”并强调“观念即物质”。聚焦于艺术家的思维也就是“想法”,让他在雕塑创作的同时涉足装置,影像等跨领域的实验。“
tone
呈现来自9位艺术家:丹尼尔·多米格,董金玲,何伟,胡伟,刘聪,陆垒,覃小诗,闫冰,曾宏的12件/组作品,
刘冬旭:指尖,耳洞
刘冬旭的作品涵盖雕塑、建筑、设计等语言,但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人”。他跨界并接触了不同的领域与知识,从以往的想法中解放出来,并坚信事物总是可以被重新审视和重新解释的,从而开始更自由与直观地观察一切。无限生长
户尔空间将在2024年北京画廊周之际,呈现詹金·范·齐尔的首次中国个展「无限生长」。这也将是詹金·范·齐尔的电影作品“Surrender”系列展览项目的最后一站。曹雨:化粪池
本次展览是其2021年麦勒画廊北京个展“路过人间”的续章。作品涵盖了雕塑、摄影、装置、绘画、影像、行为等诸多媒介,其中不乏两、三年前便已开始创作的作品,时日至今,它们蓄势待发。如果说“路过人间”是序幕,是以宏观、跳脱、出世的俯视视角看待我们的俗世,那么“化粪池”便迈向了入世的转变,切换为对社会和生命中“隐秘”角落的微观探索及深入刺探。104
铁木尔·斯琴:预见 你
在这次展览中,铁木尔继续“新和平”运动对生态守护型文化的发展和存续。作为一项长期倡议,“新和平”旨在从21世纪的当代后宗教社会中培养出一种以自然为中心的灵性;而研究表明,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存在直接相关,这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似乎有益于自然。朱小禾:针芒
在朱小禾的创作中线的存在贯穿始终,既作为构成他绘画基本结构的细胞,亦扮演着他艺术生命中无可替代的轴心。八十年代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漆器专业的朱小禾自然而然地绕过了写生的传统与再现的思维,转而专注于媒介自身的语言与物质性。朱小禾自觉深受保罗·克利的影响与启发,但他并未效仿克利“带着线条去散步(Take a line for a walk)”的潇洒与诗意,而是时刻秉承克己复礼的信条,以不计其数、层层叠叠的线条书写哲思的矩阵。焚舟纪
曹舒怡、龚辰宇、葛莉丝·李、李欣遥、卢豫、大竹茂夫、谭永勍、王文婷、王鑫焱、夏乔伊、余曾巧 王恩来个展:瀑pù
展期:2024.05.18 - 2024.06.30 "瀑"是王恩来系列作品的延续,不仅是对作品形态的描述,更突出了重力等自然因素在作品中的决定性参与,拼音"pù"则强调了作品运行过程中的动作性和过程感。王恩来善于重新发现生活中的普通材料,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路径赋予它们足够的"自在性",最终实现连艺术家本人都无法全部预料的自然结果。「绿岛」康海涛个展
“绿岛”是康海涛在偏锋画廊的第五次个展。展览将展出他的25件新旧作品,其中包含纸板丙烯绘画、摄影、素描和手稿,以及大型纸板绘画的创作序列过程,作为展览的一种注释,也作为绘画的说明书,它们展示了艺术家的整体动作与极限。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展览和作品亦是如此。颜祺涵个展“空余梦后身”——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
本次展览呈现了我近两年来执导制作一部电影期间创作的视觉媒介作品。影片讲述了未来人类巧妙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发生在古代中国的往事,从而使文明挺过了大灭绝的故事。该故事的核心根植于我一直以来对东方古典宇宙观与历史周期性回环(detour)的研究兴趣。徐振个展《秩序之诗》
徐振的创作始终从绘画的内部出发,比起表现某种主题或某个具体的“存在物”,他更关注物象是如何在空间中“存在”。画面中的物象对他来说是一种探寻绘画内部真理的媒介,也是通过观察看见真实世界的途径。物象的表象特征被徐振抽象为平面化的几何形状,但不止于对表象的捕捉,徐振让这些看似不规则的形状在严谨的秩序与逻辑中相互啮合、叠压、嵌套,形成切割画面的直线或曲线,每一个细节或局部都经历了反复推敲,以构成整个内在结构的平衡。赵刚个展「肉食者」
里森画廊北京空间呈现赵刚加入画廊代理艺术家行列后的首次个展「肉食者」,展出的一系列全新画作体现了艺术家关注心理、情感、生活方式在历史和当下的交织,及在这种相互作用下被扭曲和被遮蔽的认知和体验,并从其中探索其流动的个体身份与文化冲突和历史断裂的关系。克里斯多夫·勒·布伦 (Christopher Le Brun) 个展「月相」
本次展览的作品凸显了其艺术创作中固有的音乐性,让自然与旋律深深地交织、交响。这些大规模画作不仅彰显了艺术家的古典绘画技巧,还体现了它们根植的自发性和直觉性。惊奇的房间 — 张观鹿个展
张观鹿(曾用名康学儒)他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艺术评论者与策展人,也曾运营一间实验艺术空间。2013年从为《艺术时代》杂志画发刊词开始到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创作,对于张观鹿来说这种身份的转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状态和价值观念,并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意义。巨物移动,身体失重
此次展览将把画廊的建筑结构视为一个整体,呈现包蓉、胡佳艺、金佳辰、李泽韬、王婧、谢堃、周皞、张婕、赵宇共9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模拟一种面对无法撼动的巨大体系所产生的思维幻觉,和肉身对抗自然规律带来的极端生理反应。希望通过9位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触发我们本能层面最原初的感受。 皆藤斋个展“四足面具”
皆藤斋的创作擅于使用自己的神话体系去构筑一个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异质空间,并由此窥见人类在社会规训与禁锢之下的真实自我与欲望。本次展览的题目“四足面具”(Quadruped Masking)来自皆藤斋的同名新作:quadruped通常用来形容保持四足姿势并用四肢运动的动物或机器,masking则作面具以及使用面具的遮掩与伪装行为。四肢着地支撑重量的姿势并非人类直立行走的日常状态,“quadruped”一词在作品视觉语言外提示了画中角色似人却非人的本质。他们延续了皆藤斋此先创作中构造的神话形象,穿戴着醒目色彩的头套袜套,以不同姿态出现于浴室或置有床垫的室内空间。在此,皆藤斋探讨人们如何习得自身的身份和建立自我,以及这个过程中试图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人类的行为。“ 饶路公园 Rao Lu Park ” 饶路个展
饶路,男,1993年出生于浙江江山,艺术创作领域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等,热衷于探索日常生活与艺术的边界,通过运用明快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试图超越成人世界的局限,旨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和启发。苏新平: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
苏新平是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期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作为中国版画的领军人物为大家所熟知,其创作涉及油画、版画、影像、雕塑等。一直以来苏新平的作品中都关注于将空间作为母题,如其为艺术界熟知的关于草原空间的早期作品,九十年代苏新平作为全球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其作品中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之后苏新平回归到空间与人的母题,在其作品中模糊了虚与实、具象和抽象的边界。在苏新平的作品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空间关系,庞大的身躯和远处的风景与马构成多重的空间交叠关系,正如同苏新平一直以来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既是艺术生态的参与者,同时却也时刻调整着自己和艺术生态各个环节的距离,他更希望自己是作为“我”的旁观角色。苏新平是一位追求个人真实的艺术家,正如同他在工作室的状态,和门外都市的喧嚣不同,苏新平在工作室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理想国。长期以来苏新平给人以距离感,正如同他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一样若即若离。张恺童:幻象的幻像 Illusions Within Illusions
展期:2024.04.20 - 2024.06.02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火光映照下洞穴壁上的影子象征着虚幻的表象世界,而洞穴中的囚徒却将那幻影误认为真实的世界。不无巧合的是,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亦将绘画的起源归于对心爱之人剪影的描摹。在此种意义上,张恺童的作品可被视为是关于图像本质的图像,是揭示幻象的幻像。路易吉·翁塔尼与彼得·乌克兰斯基
翁塔尼生于1943年,是当今意大利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包括摄影、绘画、装置、表演,生动的画面与极其丰富的东西方图像传统有关。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翁塔尼就以自己为典范,不断讨论其自身男性和女性的两方面,探索混合身份的概念,通过改造后的身体形象创造出对宗教、历史和文学人物的独特诠释。艺术家林菁个展《大象真白π》
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冯兮策划,作品跨越了艺术家17年间不同的工作思路,试图挖掘艺术家多路径的创作逻辑与生产方式。也许,是在讨论艺术家长久以来,对于为何创作与如何创作的思考,具象绘画与抽象表现相互角力的过程,理性经验的优势与感性思维的身体性之间的取舍。创作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背景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其处于不同生活及创作场景内,选择不同的工具、材料、语言,做出的对现实的回应。植物远征
展览并非意图展现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尝试将植物作为脉络和工作基础,通过为金鸡纳树、姜黄、肉豆蔻、橡胶、烟草、风吹楠、蒟蒻、杜鹃这8种生长于滇南边陲的植物编写小传,收集它们在中国现代化早期的科学图像,勾勒出一座与热带和地方有关的“植物园”和它被遗忘的作为历史空间的生产。
颜貌VISAGE: 当代艺术画廊北京采样计划
本次展览的内核建立在德勒兹“干高原”之中所提出的的“颜貌(Visage)”概念之上,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15家扎根于北京的当代艺术画廊机构作为参考样本,旨在勾勒出北京当代艺术生态的多元集合面貌。“颜貌”不仅是外在的肉体形态,而是内在精神力量和外在表征的交汇。作为一种象征,颜貌的意义远超其实体属性。它影射的是某一生态背后的丰富场域和过程性。在这次展览中,每一画廊都将被以某种精神力的符号所指代,同时也将再现其重视的特定艺术观念。艺术家的作品,作为“颜貌”的表征物,将承载着审美对象的解读与审视,呈现出当代艺术的异质性与内生性。鸟头:云云
“云云”是鸟头始于2021年的持续性项目,该项目邀请众多活跃于当下网络的人群参与,一同探索网络与现实身份之间的关系,本次展览亦是此项目对公众的首次公开呈现。展览同时还围绕“云云”项目展开拓展,呈现鸟头受UCCA委任的全新雕塑与装置创作。“鸟头:云云”不仅是艺术家的一次新的实践,更是对于在自我呈现与社会原子化并存的时代,我们应如何看待自身与主体性的探索。蒋志:生活
展览“生活”中的作品均保留了语境的复杂性,呈现出轻盈又通俗的质感。藉阿那亚艺术中心独特的空间,不同展厅的作品彼此串联、呼应。蒋志的展览中反复出现的元素以及由此呈现出的韵律感,也仿佛音乐理论中的连复段(RIFF)。这也是艺术家未曾间断过的创作脉络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他在创作中对母题与形式的传承、重复发掘和再生。王之博
在王之博的画面中,身体和形象并不指涉具体的对象,而是“有形状的物体”,呈现出类似静物般的存在感。艺术家所感兴趣的是捕捉形状之下的精神性,这也正是她对“雪人”这一意象感兴趣的原因:这一简单、普遍又多样的人造形象是人类投射其情感和创造力的载体。
松郎个展「纯良流域」
当松郎重返故乡时,陌生感将其目光带回到一条陪伴她成长的河流—“故黄河”。古时,一次人为战略性的黄河决堤迫使这片土地水患频发,饥荒、迁徙、贫穷接踵而至。松郎追溯这一流域中的私人记忆,将身体感知融入在地行动与日常物品中,通过情感结构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文,呈现个人身份认同与群体性共鸣。
王奇奇同名个展 「王奇奇」
王奇奇的创作常常以单纯肉身体验与现实问题作为入口,并尝试寻找现实世界与纯粹绘画语言之间的平衡。
异化景观-约翰·莫尔绘画奖
《异化景观》展缘起于笔者曾经参加的约翰·莫尔绘画展,本次展览所邀请的六位青年艺术家就是来自2022年约翰·莫尔绘画展。应该说约翰·莫尔绘画奖对于国内的目前艺术生态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这个展览的主旨一直非常清晰,它只聚焦于绘画作品本身;采用匿名的评选机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国内外有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是由于获得这个奖项而逐渐被公众所熟知。约翰·莫尔绘画奖对于架上绘画的探索与开拓一直是严肃而认真的,这里汇聚了一批真正热爱绘画并致力于从中寻找可能性的人,而他们大多还处于画廊体系之外。从约翰·莫尔绘画展的现场来看国内在当代绘画领域有着广泛的创作群体,而此次邀请展也是希望延展约翰·莫尔绘画奖的理念继续探讨绘画艺术在当下的现状,尽量呈现出风格的差异化与复杂性。
带着春风般柔软的心,和美相遇
本次展览汇集了坂田在不同时期经手过的四百余件物品,梳理和回顾了其践行一生的美学理念。
刘川:偷 偷
刘川漫画式的叙事背后隐藏着对时间、情感和普遍生活的提炼。小偷、盗贼和警察,暗示本有之物突然佚失的瞬间。悄然而逝的东西被谁盗走,转瞬即逝的时刻又为谁所掠?画面中松动的线条、自由的色块,和现实的形象、硬核的商业化标志交融并举,艺术家对个体身份的思考、社会处境的反思和晚年生活的想象都偷偷地潜藏在这种具象与抽象二元融合的谜面之中。作品中的文字成为解密的线索,在松弛形象的并置或远景近景的交叠间,与观看主体的经验连接,触发起佚失时刻的饱满形态。
重生的流域
展览将向我们揭示一种自觉的复杂性,复杂来自于他们的工作身处现代进程之中,又要在自我剖视的视角中停留,这一暂停的时刻会在工作持续的时间流中撬开绘画的门缝,艺术家忍受不住窥视冲动,总要将视线投向其中,并承受随之而来的震颤与沉默。
无界——韩春玲当代桼画艺术展
王静个展「止于不止」
本次展览是我们在芥墨艺术馆为艺术家举办个展后的第二次合作。王静的画里有一种“止”,既是时间上的静止凝滞,也是意象语言上的辨识与制止,她让我们停在那里,停在“止”的边缘处,我们在这种 “停止”处,陷入无限的遐想与沉思中,也正是这种“停止”带来的迷雾让我们的呼吸变得饱满而自然。因此,王静的“止”是一种言说的度,用不断消减与纯化的结构方式“止于”可言说的一切, “止于”可见的部分, “止于”可知的世界,而也正是它引发了不可抑制的“不止”之力。
无界——韩春玲当代桼画艺术展
桼画是在色彩上最早成熟的绘画,可几千年色彩光艳如新,具有其它画材不具备的生命力。但也由于桼本身材料的特性,也是成色、出色、还原色极难的绘画,更是在创作过程中,要赴之坚险与痛苦的画种。故创作桼画,首先要理解桼,才能与桼同行。它变幻莫测的成色方式正是自然予以布面的生长反应和对使用者的考验。而艺术家的主观参与既是为了平衡平面中桼的肆意,又是维系空间里自然及人之间的和谐,以达到无我境界。深究其中,韩春玲的桼画便是充斥着那得意忘象、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是创作主题从苍穹、神话再到情感那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是韩春玲运用最原始、最质朴的材料创作出那不设不施的万物共生共荣的美。她的艺术风格结合了传统的艺术语言和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观念影响下的创新性地转化过程,代表中国美学之典范和古老文明与当代审美的融合之精粹。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将南方连接起来,集结了八省一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海南,101位年轻艺术家和艺术机构。
梁铨:新泉
这是梁铨于红树林画廊举办的首次个展,将呈现以“故岭”系列为主的部分精选作品,同时包括艺术家早期的纸本拼贴实验,2023-2024年新近完成的“泉之源”茶色组画,以及和建筑师刘晓都合作的橱窗装置“泉”。
宋拓字画随笔选录
展览延续了艺术家一贯 “非正式” 的视觉语言,其主体展示分为书法与绘画两部分。在宋拓的作品中,视觉的即时性与幻想性虽不代表作品本身,但却与之密不可分。他通过符号语言的异度转圜,模糊原有的内在指向,凸显“随笔”层面创作意图的背后是艺术家游刃有余地穿梭于虚实之境,从笔随心走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亓文章:天涯刺日
天涯和刺日,是亓文章新作中两个精妙的意象。“天涯”囊括了不同维度的现实,而“刺日”则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心理能量。这批近作清晰地呈现出其创作的新倾向,即他放眼于广阔的现实,从现实中挖掘形象。亓文章通过媒体获取具体的故事,从新闻事件里捡拾素材,之后再从事件内提取出剧情及人物。其脑海里浮现的造型最终变为落在画布上的形与色,它们被赋予故事性,却不囿于特定的情节。这些形象虽然都从现实中来,但他从未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而另一方面,他的语言风格也没有落入超现实的范畴,想象力和潜意识的泛滥并不存在。
“科幻末世&仙境迷踪”系列第四回——刘符洁×王璇
展期:2024.05.18 - 2024.07.21持续了一年的展览终于到了第四回,也就是收尾的阶段。就像科幻故事本身,无论计算推演得多么精确,总会出现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一回展览变更了艺术家名单,可谓是起承“转折”,偶然事件给按部就班的计划平添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变量。栾晓晨:位置与刺
展期:2024.04.21 至 2024.06.16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三个系列绘画作品,从不同纬度展开栾晓晨由个人空间位移体验,到反观地缘历史与文化话语权变迁,进而在绘画中重新探讨个体与时代的一系列思考。鸣幽 Bird's Shadow Under the Stars摩天轮画廊推出郭工与具本昌双人展“鸣幽”,展出两位艺术家近年来的部分代表作品。郭工是中国当代最前沿和最具代表性的装置艺术家之一,他以全新的材料重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创造出格物致知的当代形态。具本昌是韩国当代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他在呼应物派方法的同时,打破了影像与材料的边界。
汪建伟:在万物的裂痕处
汪建伟持续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出发的对地球深度时间的思考,这一次抵达了一个地球科学家的分类版图中不存在的地质时间:波动纪。在这个艺术家自命名的假想“纪元”里,汪建伟将他建构在对新物质主义哲学家哈曼有关物与物之间波动关联的哲学思考下的视觉艺术体系,放置在更宽阔的场域,指向更深度的时间。手工调色亲手创作的绘画模拟比对人工智能操作下的数字屏幕生出的色彩亮度和线条细密度,工业预制木板经粘合、切割、打磨出的雕塑,构成模糊自然与非自然的异样风景,逼迫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看惯性在世界边缘戛然止步。比利·查尔迪斯的「A」 to「Z」
比利·查尔迪斯(Billy Childish)1959年出生于英国,同时是音乐家和作家,曾制作数百张专辑以及数十本小说和诗歌。其创作直接而且快速,动感十足的绘画大部分是一气呵成,并不作任何修改。和美术馆于2024年3月23日起呈现典藏研究展「摇滚诗人与天地精神」,将比利·查尔迪斯的创作与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笔下的山川林海并置,开启一场游走东西、对话天地的精神之旅。跟着感觉走
郭锦泓、何颖宜、马秋莎、玛吉·蒙科、潘律&王博、彭可、潘凤田&弗里德·哈勒、彭祖强、陶辉、徐皓霖、叶慧&瞿畅、袁中天、张如怡、周思维
仪式躯体
阿什利·汉斯·谢尔、丹尼尔·费尔曼、大卫·阿尔特梅德、丁世伟、加百列·里科、靳山、黎佳仪 、梁浩、马秋莎、倪有鱼、尼克·莫德泽夫斯基、帕奎硬件、彼得·雨果、任莉莉、沈心怡、宋戈文、薇薇安·卡库里 飛紙仔
展期:2024.06.01 - 2024.06.30「今日的风儿甚是喧嚣」孟东来个展
孟东来的灵感来自于人类精神的不同状态,以及文学、戏剧、童话、社会问题和亚文化。她的作品主要包括绘画、小说和装置。叙事在东来的作品中至关重要——她着迷于将创作放置在一个虚构的背景中,就像在现实世界中建造一个梦境,使其成为对基本问题的暗示和反思,试图唤起观众对内在经验的关注。在孟东来的作品中,“毛腿人”是持续的主人公。孟东来经常梦到奇形怪状的怪物,她由此将其转换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标志性符号。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ICI)推出名为“后新闻”的展览,这是视觉传达专业二年级学生深入探讨后真相和假新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一次作品展示。课程《实践原则》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专业工作方式,以及如何在专业环境中应用这些方式。学生们探索了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为这场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举办的假想研讨会设计了视觉标识。学生们被要求分别设计一本书、一张大海报和一个盒子,从而反映他们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思考的主题。
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展期:2024.06.08-08.11
19位艺术家的作品涵盖摄影、装置、数字艺术、绘画等多种媒介。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们对个人境况与身体感受、自然环境与城市变迁、新闻纪实与虚构叙事、超现实与数字拟像等主题深刻的影像书写,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对当前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也同时激发观者的深层次思考。
靳鱼个展——蒸发沼泽
蒸发沼泽(Transpired Morass)是靳鱼用一系列绘画作品营造出的特殊氛围。沼泽地的一切都是湿润且复杂的,蒸发旨在体现作品内部一种不断升腾的状态,它持续散发着优雅与美丽中最令人不安的“沼气”。而艺术家认为对于自己作品的观看则像在沼泽地中行走的时候,人的感知会逐渐消失在模糊的水汽之中,有人因此停下步伐,有人因此深陷此地,但最终都会化身为升腾的水汽与再次主动前来用嗅觉寻找方向的人在这个空间中相遇。月光
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将在三楼展厅呈现举办哈斯兄弟的中国首次美术馆个展“月光”(Claire de Lune),将展示他们的四个系列“龙虾医生佐伊伯格”(Zoidberg)、“挂毯”(Tapestry)、“滴落的幽灵”(DrippyGhosts)、“怪兽’(Beast),共36件包含雕塑、镜子、挂毯在内使用丰富的材料和创作手法的作品,将观众们带入一个如梦似幻、温暖童眞的世界,用温柔的月光治愈内心的伤痕。李慕华:混载
此次展览将使用美术馆上下四层空间,涵盖架上、雕塑及装置近百件作品。“混载”一词来自运输业,指客货混载的一种违法行为。艺术家将其挪用以形容作品中混沌交错的系统状态,并代指一种于艺术世界里野蛮能量的表达。不确定的未来
展览“不确定的未来”,展示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探索。这是一次关于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生态发展及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度对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转变。激变的社会发展现实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种种不确定性,比如环境恶化、生态污染、文明冲突、战争灾难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确定的未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心理状态,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和反思的重要的当代主题。面对共同的生存困境与处境,他们以自我在视觉文化上的探求,深刻地反思全球化格局中的文明冲突和融合问题,及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焦虑的生存体验,这其实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艺术家中的艺术家 布鲁斯·瑙曼
布鲁斯·瑙曼,1941年生于印第安纳州韦恩堡,自1960年代开始不断尝试各种艺术语言,从摄影到表演、雕塑到录像,他积极探索其中的可能性,甚至质疑艺术实践的构成和定义。本次展览回顾了瑙曼六十年的艺术旅程,通过其涉猎的众多媒介突显其作品的先锋实验性。
工藤哲巳:笼子
日本战后艺术家工藤哲巳(Tetsumi Kudo,1935 –1990)丰富的艺术实践跨越四十年,深入探索了人类的经验与历程,并对大众消费的扩张与科技的崛起提出诘问。他的作品透过结合现成材料的生物形态雕塑与集合艺术,探讨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社会凝聚力及环境退化等主题。群展“跨越边界:当代具象视角”
艺术家:阿尼拉·普雷斯顿、本齐拉、杰弗里·布约、朱迪塔·布兰科尼、朱塞佩·穆拉斯、乔恩·伯格曼、昆坦·因 格拉尔、伦卡工作室、韦达尔·里亚迪杨裕然:徒手
地点:刺点画廊
展期:2024年6月4日 - 7月13日
展览“杨裕然:徒手”展示了一系列以“手”为主题的新作品,突出劳动在双手和物件上留下的可见痕迹。这些作品隐去人的样貌,聚焦手部以重点表现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劳动中所产生的孤独感。手是体力劳动的象征,而在过度重视科技发展的主流想法下,体力劳动常常被低估和轻视。这些画作是杨裕然早前以“负伤的手”为主题的作品的延伸,手上的伤痕正是反抗和异见的见证。展览“徒手”亦展示了多幅聚焦破旧废弃物件的画作,揭露了过剩的劳动力就像老旧的物件一般多余且无用。
法比安·梅洛及郑洲个展
此次展览中的十三幅纸上绘画作品持续探索奥莱龙岛的独特风貌——因全球暖化状况而逐渐被海水淹没的岛屿。梅洛在2016年开始此系列绘画创作,把代表了他本人的标志性形象——一位穿着睡衣、与梦幻及噩梦时刻保持亲近度的男性形象——置于奥莱龙岛的自然环境之中,时而与海岸上的人造结构展开互动。在与这海岛景观对峙五年后,梅洛意识到,他被这风景所吸引,正因为它在逐渐消失;在2016年完成的画作难以代表海岛的现实,因为逐渐上升的海平面已然侵蚀了部分土地。梅洛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首次直接描绘了水面及海洋,而画作中的树木、岩石、掩体及防御设施等均已在长眠水下。郑洲:西班牙烤鱼
郑洲在近年创作的绘画作品持续以绚丽颜料在画面上的自由塑形过程为基础,通过近乎问卜的方式从颜料与空白画布的互动关系中寻求形象与象征:在创作时,郑洲不以直接反映现实情景为目的,也不预先设定画作主题,而是任由颜料在自行绷制的画布上流淌,随后在流动的痕迹与沟壑之间发现偶得的人物、动物、草木、时节与叙事。在他看来,绘画姿态不在一笔笔的动作之中,而是在可长达半年的观看动作之中。通过反复检视处于不同阶段的画作,他为画面添加或和谐或诡谲的元素,以肌理丰富的笔触营造梦幻般的画面。Neo Matloga个展“派对”
从塞佩蒂语“mokete”翻译而来,展览的标题“派对”暗示着一种热闹而富有群体感的氛围,邀请观者进入Neo Matloga作品中捕捉到的庆祝场景和活动。此次展览共展出十三件艺术家最新创作的拼贴作品,深入探索了作品的欢乐表面下更深层次的情感、挣扎和复杂性。Matloga将幽默和内省融合为一,邀请观者发掘他创作实践中隐藏的叙事,促使他们反思社会政治、共享经历和集体欢愉的更广泛的意义。梅瑞尔·瓦格纳(Merrill Wagner)个展《自然》
此次展览《自然》(Nature)将涵盖瓦格纳的职业生涯——展出艺术家在各种传统及非传统背板支撑材料上的创作,包括画布、纸本、石板、石头、有机玻璃及钢板等——由此汇集起的作品探索着瓦格纳对创作进程、偶然性以及时间之转化效应的持久的兴趣。这将是自2021年画廊宣布代理艺术家以来,瓦格纳在画廊的第二场个展,也是她在近十五年来首度于大中华地区举办的个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贝聿铭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深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展览将展示超过300件展品,当中不少展品将首次于公众亮相。你将可巨细无遗地审视这位生于中国的美籍华裔建筑师的作品,并回顾他的传奇人生。香港平面设计之父:石汉瑞
展期:2024年6月15日-2025年11月10日
石汉瑞于1934年在奥地利出生,自1961年起迁至香港生活及工作。他师承美国着名设计师保罗.兰德,其平面设计深受从兰德身上学到的原则影响。石汉瑞开创独特的图像传意方式,以敏锐的视觉巧妙地将不同文化元素并置,从而设计出趣味盎然、出人意表且耐人寻味的作品。
根据习惯,自行选择
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品投稿或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