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的售价、较差的佩戴舒适度、尚不完善的生态建设等,共同为Vision Pro的租赁生意提供着生存的土壤。
除了是一名科技发烧友,王宇铭还是一名果粉,手机、电脑和音箱等设备都买的苹果,因此,Vision Pro在美国上线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关注了。
但面对被黄牛炒得翻了一倍的价格,王宇铭并没有着急入手。“从3月开始,代购的价格每天都在降,我看到的最低的时候,256G售价甚至降到了2.2万元。”据王宇铭观察,国行发售消息放出来后,美版价格反而有了小幅度上涨,同样256G售价有些已经调整到2.5万元了。
王宇铭上一次体验Vision Pro还是2个月前,在北京车展上,奥迪展台陈列了一辆汽车的底板和轮胎,并准备了五六台Vision Pro供消费者体验。戴上头显设备后,王宇铭的眼前出现了虚构的整车画面,并将最高时速状态、电池和尾灯等分别进行了模拟演示,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令王宇铭感到震撼。
“但总体而言还是演示,交互很少,甚至没有用到眼神追踪。”于是,在国行预售前夕,王宇铭还是决定通过线下体验,最终决定是否购买。一个小时的体验过后,王宇铭决定直接从店里提美版的货,“主要考虑的还是价格,(512GB版本)两者毕竟相差了三千多元。而且美版的语言也可以选择中文,硬件设备上基本没差别,国行开售后,切换到国内ID,我觉得体验感上差别不大。”
在王宇铭看来,产品目前在舒适度和应用场景上的确有不足,“目前我能想到的应用场景也就是娱乐和剪视频,未来随着生态的完善,应该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但作为科技发烧友,他还是忍不住想第一时间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
同样作为科技发烧友,李显则早在3月就通过租赁的方式体验过Vision Pro,“当时和几个朋友一起租的,5个小时700元,有专人送货上门并辅助使用。”不过最近,李显在朋友圈看到,之前租他Vision Pro那个人已经把价格降到了500元/天。
国行发售在即,李显决定等产品出到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时候再考虑购买,“现在这种手捏的设计只适合轻度用户,重度用户可能还是要配手柄。另外,重量至少也要再减少三分之二,佩戴10分钟我就想找个颈托戴上。”
虽然产品舒适度的问题影响了李显的购买决策,但Vision Pro仍然给他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Vision Pro普及后,最先受到冲击的应该就是电影院和环球影城这类的游乐场。也许再过个几年,电影院就会成为像录像厅一样的历史产物。”
作为普通消费者,90后女生王娅莉也带着好奇走进了线下体验店,在娱乐设备已经有Pico的前提下,她对Vision Pro预设的购买动机是生产工具。
“我更关注Vision Pro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写作和绘画方面。”作为内容从业者,在王娅莉的设想中,如果Vision Pro能将文字版的思维导图图片化,她一定立刻购买。
但目前她所能体验到的功能,使她觉得Vision Pro就是一个比Pico性能更强的娱乐工具,“性能强,但轻便度不够,我戴了10分钟就觉得脸疼。戴着Pico我还能娱乐和健身,Vision Pro则直接把我‘封印’了。”
但王娅莉并不排斥把Vision Pro当作送礼的工具,“毕竟价格在那摆着,价格标签也决定了其具备礼品属性。”而作为自用,王娅莉则表示,“想玩了可以租一个,一天也没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