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亚评论
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IGC开放社区  ·  微软AI技术进阶课第3期【Azure AI ... ·  17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通俗版解读 查看图片-20250212073058 ·  20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xBench:斯坦福NLP团队开发的Py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perture:可视化Stable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gentRecSys:一个专注于基于大型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亚评论

我妈PUA起来,渣男都认输

东亚评论  · 公众号  ·  · 2020-10-15 06: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槽值(ID:caozhi163)

作者丨槽值小妹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我听过最恶毒的谩骂,是来自我的父母。”

很难想象,这句像极了电影台词的话,其实出自普通人之口。

在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里,无数人在用类似的句式,表达着自己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怨愤与无助。

但在网络之外,奉行着“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理念的家长们,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行为,已经在一步步将孩子推入深渊。

打骂不等于鞭策,孩子的沉默,也不等于顺从。

如此简单的道理,有些父母却永远不会懂。



01


“不骂你,你就飘了”

对自家孩子要格外严厉,该骂的时候要骂,不该骂的时候,换个角度也要骂。
这个在部分大人眼里约定俗成的育儿方式,成了无数孩子的童年噩梦。
及至时过境迁,他们早已长大成人,在不经意回想起曾经遭受的打压时,仍然会感到窒息。
在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发出了一条关于抑郁儿童与家长教育的微博之后,上百万人的情绪被引爆了。

微博@愁容骑士典当记

12万转发讨论,150万点赞,评论里充满着大家的真情流露。

“我像是被我妈PUA了”
“一直否定我,打压我”
“父母永远喜欢贬低我”
……

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故事,每个人又似乎都能在这些话语中看到自己的前半生。

在否定的环境里长大,在被贬低的生活里完全失去自信。
他们的性格变得胆小自卑,一边怕受伤,一边渴望被肯定。

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在无限顺应他人的过程中,完全忽略掉自己的感受。

他们看起来和常人无异,却在心理上 ,卑躬屈膝。

父母们对此自然是毫不知情,对孩子的打压,也不仅限于在家里。
到了外人面前,他们的贬低手段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并且顺理成章地给这种态度加了个名为“谦虚”的包装。

以谦虚为由对外贬低自己的外貌长相/微博网友

听到别人夸一句,父母像条件反射一般,找出一连串的话,来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不可救药”。

与其说这是一种谦虚,倒不如说是在极大地消耗孩子的自尊心。

旁人怎么说,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意的,是爸妈对自己的看法。
但恰恰是最重视的人,伤他们最深。
动辄在外人面前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以“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为固定托词,恶语相向、道德绑架。
在潜移默化中,儿女们深信了父母口中自己的差劲与不堪。
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变好,成了一代人走向绝望与自弃的心结
在遍地开花的贬低式教育下,不少父母仍信奉前人的“经验主义“教条:
“孩子心理承受力太低才会得病,平时多管教多说几句,遇事就不会拿什么脆弱了。”
《小欢喜》中,宋倩对英子的”窒息“行为,在宋倩看来都是”为了你好“
实际上,心理承受能力无法通过管教和谩骂来得到锻炼与提升。
当“管教”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很容易让他们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与不解。
长此以往,孩子会在成长中变得极为脆弱,容易把创伤无限放大,并长期“内化”与“吸纳”父母所带来的伤害。
轻则积压出心理问题,重则酿成抑郁症。
微博@央视网

根据央视网的报道,全球有3.5亿人身患抑郁,在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带来的痛苦中挣扎。

这其中,无数孩子在压抑的环境下成长,对家庭产生心理阴影。

知乎上关于“父母导致的抑郁症”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1400万。
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对当代人的影响,远远比想象中更严重、更普遍。



02


活在幸福家庭面具下的孩子们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就试图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那些活在“幸福家庭”背后的孩子,是如何承受着自己的“不幸”。

外表靓丽、成绩优异、孝顺懂事的茉莉,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有令人艳羡的家庭,有名利双收的父母,还有一个天真的妹妹可莉。
但幸福只是外人看到的表象,家庭成员间的冷漠,母亲极强的控制欲,都让姐妹俩窒息。
上不完的补习班和做不完的作业成为生活日常,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以“关心”之名遭受监视,也是她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茉莉从未对此表示出异样,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只是在某天夜里,她不声不响地从家中阳台跳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母亲既悲痛又困惑,决定通过科技手段回到茉莉自杀的那一天,查清她的死因。
也是这场时空之旅,让妈妈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女儿。
茉莉的愤懑和苦恼,来自于妈妈360°的监视和控制,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言语打压。
想当收银员,却被母亲痛批“没出息”。

考试取得第一名,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赞美,而是不满足。
即便只是日常沟通,也在语言上充满了道德绑架的意味。
茉莉表面看起来阳光开朗,心里却早已伤痕累累。
她反复思考,又反复崩溃。
手腕上的伤痕,也证明着她在纵身跃下之前,已然对生活绝望过太多次。

茉莉曾期盼妈妈能发现自己手上的伤口,但这不过是她的幻想。
这注定是一场父母与孩子的悲剧,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忽略了,孩子应该有权利决定他们想要的生活。

电影里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中反映的,却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大人们在用一种近乎自负的态度来实施贬低式教育时,一定想不到,自己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孩子们在负面情绪里长大,心中会充满恐慌与无助,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即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还是很难从这样的自卑情绪里走出来。
陈乔恩曾在采访中说起,由于小时候总是遭受到母亲的打骂,她在成年后依然会充满恐慌,时常会出现关于挨打挨骂的梦魇。

而在爸妈心里,这些阴影都是不存在的。

他们只觉得,孩子需要在严厉的环境中成长,鼓励多了,他们会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

于是打骂成为常态,受惩罚也不再是做错事专属。
孩子们因此感到混乱,一些人在成长中接受了“为别人好就应该对他严厉起来”的想法,会将上一辈的态度延续下去,让自己的下一代,也在同样的环境里压抑的成长。

另一些人即便知道自己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也无法改变现状,在亲情与理智中挣扎,越想找到一个平衡,就越让自己的心里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走向抑郁。



03


孩子与父母的爱恨与救赎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句名言:
“望子成龙的父母,自己都不是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