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答案如下
复杂的世界,总有一个答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酷玩实验室  ·  缺爱的年轻人,涌入ChatGPT ·  昨天  
望京博格投基  ·  但凡手里有点AI就能跑赢大盘 ·  3 天前  
望京博格投基  ·  但凡手里有点AI就能跑赢大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答案如下

隔夜西瓜真的会把人送进ICU吗 | 答案如下

答案如下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08-15 11:3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关于西瓜食用安全的问题,包括西瓜的菌落总数、细菌污染程度、食品安全的卫生标准等。隔夜西瓜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关注,涉及西瓜的细菌生长情况、冷藏保存方法、保鲜膜的使用等。文章还提到了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西瓜的菌落总数和细菌污染程度

西瓜并非容易腐烂,但需要关注菌落总数和细菌污染程度。室温下,西瓜的细菌数量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

关键观点2: 隔夜西瓜的食用安全性

隔夜西瓜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关注。冷藏可以延缓西瓜品质的下降,但使用保鲜膜时要注意切割工具的卫生和冰箱内部的清洁。

关键观点3: 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食源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出现是非常危险的信号。需要保持食品制作环境的卫生,定期清洁冰箱,避免交叉污染。


正文



最近,当你从炎热的户外回到家中,打开空调,抱着一个大西瓜吃,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对于独居的朋友们来说,常常有这样的困扰:西瓜太大,一次吃不完,不得不将剩下的部分放到第二天再吃。


这时,你可能会开始担心:“隔夜西瓜会不会有问题呢?”,特别是新闻报道中三不五时就会出现因食用隔夜西瓜导致的“中毒”案例——有些人食用后肠胃翻江倒海,甚至直奔医院,严重者需要进ICU治疗。


尤其是最近入伏后,气温越来越高,吃西瓜成为夏天的标配。




2020年,中国西瓜产量就高达602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9.3% / 图虫创意


但不同于人们常有的误解,西瓜并不是那么容易腐烂。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关键的概念:“菌落总数”。这一指标表示在特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酸碱度、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用以评估细菌污染程度及卫生质量[1]。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菌落总数并不直接代表致病菌的数量,而是指所有细菌,其中包括所有的无害、有害细菌,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unit,CFU)表示[1]。 根据现行标准体系,我国对即食果蔬尚无具体的菌落总数卫生标准。通常来讲,食品中菌落总数数量越多,腐败变质的速度就越快。


事实上,微生物无处不在。西瓜切开后,空气中的细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等会迅速附着在西瓜表面[2]。


一项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研究表明,在室温(约28°C)下储存的新鲜西瓜,初始细菌计数为1.41CFU/g。4小时后切开的表面轻微氧化,颜色略微变深,菌落总数约为63CFU/g。12小时后的菌落总数整体和4小时差别不大,但水分减少,口感变软[2]。


24小时后品质大幅下降,这包括硬度、可溶性固体含量、pH值和颜色的变化。具体来说,硬度下降意味着西瓜不再那么脆嫩,可溶性固体含量的降低则减少了甜度,大量糖分转化为了有机酸,整体酸度增加,而颜色的加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诱人外观,菌落总数升为158CFU/g[2][3]。


48小时后,菌落总数飙升到1000CFU/g,不建议继续食用。3天后,西瓜表面菌落总数大约为1819.7CFU/g,整体变酸,严重变质[2]。




一个细菌在15分钟内可以变成两个,6小时内能繁殖1600万个 / 图虫创意


随着细菌数量的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会引起严重的肠道疾病,导致肾脏损伤甚至死亡[4]。例如2021年英国暴发的一次大肠杆菌疫情中,17人因食用预切西瓜感染,出现血性腹泻[5]。另外,过量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过的西瓜,会导致败血症、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休克综合征等严重疾病[4]。


根据《GB 299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的规定,即食果蔬中不得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不得超过1000CFU/g[6]。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西瓜一旦变质,必须彻底扔掉,绝对不可以切掉坏的部分继续吃。因为霉菌不仅仅存在于表面,它们的菌丝可以深入到西瓜的内部,即使切掉了可见的霉菌部分,剩余部分可能已经被霉菌污染[7]。


室温下的西瓜容易变质,但更多时候,吃不完的瓜通常会放进冰箱,其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至8℃[8]。


在福州市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在无菌环境下,研究者对西瓜的新鲜切面、放置于4℃冰箱冷藏16小时后的切面进行测量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鲜切瓜的细菌总数约为16.7CFU/g,冰箱储存16h后为23.33CFU/g,整体变化幅度不大[9]。


看来冷藏,可以最大程度延缓西瓜品质的下降。甚至在4°C的冷藏条件下,西瓜的感官品质,可以在72小时内保持稳定[2]。


那为什么有些人每次吃完冰箱里的西瓜,都会拉肚子呢?也可能不是因为西瓜变质了,而是因为冷刺激激活了胃和结肠的反射,影响肠道动力,从而引发腹泻[10]。下次,吃隔夜瓜窜稀,可别只怪瓜了,也可能是你的肠胃不争气。




保鲜膜不合格,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放久了细菌繁殖自然更多 / 图虫创意


当然,如果你还是不放心,可以在冷藏西瓜时加上一层保鲜膜。


根据《食品保护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5℃的无菌冷藏环境下,将西瓜切成2cm厚的薄片,用保鲜膜紧紧包裹果肉或不包裹。结果显示,被包裹的西瓜储存2天,微生物增长仍小于10CFU/g,而未被包裹的西瓜微生物增至250CFU/g,不过仍远低于普通食品的细菌污染分界线。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加了保鲜膜的西瓜微生物始终少于未包装的西瓜[11]。


可见,保鲜膜有效减缓了微生物的繁殖,但有时明明加了保鲜膜,怎么感觉西瓜坏得更快了呢?


因为当使用同一把刀切割生肉或生蒜后,未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仅用水简单冲洗后,再用来切水果,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便可能潜伏其中,被保鲜膜包裹后加剧发酵。 在适宜的温度下,这些细菌会迅速繁殖,最快在20分钟内数量就能翻倍,导致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12][13]。


此外,每天都在用的冰箱,可不像实验室里的无菌环境,往往藏着大量细菌。冰箱门的开关会带入外界空气中的微生物,内部也会有持续的微生物流动[14]。


同时,有些耐冷的微生物越低温反而越嚣张,尤其是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等嗜冷菌(Psychrophile)。这类细菌在-15℃-20℃的环境下滋生、繁衍,并迅速在西瓜表面活跃[15]。建议大家养成定期清洁冰箱的好习惯,尤其是对于冰箱门封条等卫生死角处,要重点清洁消毒。


最后很想问,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人食小西瓜啊?



撰文 / 敬欣


网易文创答案如下招聘

[1] 国家标准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