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是达尔文带给我的,但是让我真正喜欢上进化这个理念,却是因为尤瓦儿.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它让我得以
用进化的角度看待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消费行为
。
2012年,Facebook联合多所美国大学,对70余万名不知情的用户,展开了一项有关情绪感染的测试。
他们将筛选出的70万人分为两组。一组删除了首页信息中那些正面情绪的推送。而另外一组则删除了那些负面情绪的内容。
一周后,他们发现经常接受负面信息的用户开始变得消沉,自己也会主动发布一些消极信息。而另外一组用户却变得越来越积极且乐观向上,连同他们发布的信息也是如此。
听起来就像是被一群被圈养的小白鼠。
Facebook的做法也激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当地相关部门以涉嫌违法数据保护法之名介入Facebook的调查。
然而,有一件事情却是被证明的,那就是:
情绪会作为一种“物质”通过社交网络蔓延传播
。
人的情绪并非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和观念
。
如果我们不认为自己多么高级,而是作为一种类“小白鼠”的物种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
越是和生存相关的本能情绪,越容易像病毒一样传播。
无论是papi酱,还是咪蒙,传播的都是情绪而非内容。她们的受众在这一传播的行为中,完成的是自己情绪的表达和释放。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
几乎所有的“爆品”事件,都是借由情绪完成的信息传达
。
比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之前刷爆朋友圈的那条“番茄炒蛋”的微电影。独自留学在外的男生参加同学联谊会,发微信请教父母如何做番茄炒蛋。父母半夜爬起来视频直播教孩子怎么做番茄炒蛋。暖心的故事,催人泪下。不少人都被这条广告感动了。
之后很多专家质疑这个故事,认为它的情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个故事本身呢?
人们转发的首先是情绪,然后才是内容
。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
没多少人能分的清哪些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情绪
。
大部分人以为学习的是知识,
但其实是情绪。
公众号文章更是如此。
越是10W+越是如此。
朋友圈和今日头条正在让你变得越来越愚蠢。智能算法和人性的偏执,让你只能看到自己更关注的那些信息。有类似生活经历和性格的人,往往会对同一种观点产生相同的情绪,然后彼此佐证。
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
在群体的压力下,人们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原有立场,转向用户群体所共有的观念。当个体遇到和自己观念类似的群体时,这种个体聚集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就会被放大。
你的感觉会越来越良好,
但同时你也正变得越来越愚蠢。
恕我直言,
越是刷屏的文章,
越是要注意它的营养成分。
抛开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角度。
如果你是做互联网营销的同学,你就应该明白,互联网营销,首先做的是情绪,然后才是内容。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从来不打球的人,在朋友圈致敬科比。
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就像你看到很多人顺手转发的朋友圈,其实他自己都没有看过那篇文章一样正常。
所有的转发的背后都是情绪。
而非内容本身。
你必须了解人性。
很多人会嘲笑跳广场舞的大妈,
又或者是玩抖音的段友。
其实所有的社交媒体都是一种广场效应。
如果你想做好营销,你就必须了解这个广场,了解身处这个广场的人。并向这个广场的人提供他们所寻求的价值和情绪
。
我每天会有大量的时间爬在社交媒体上。
观察人们的行为。
试图了解他们的操作系统。
没人是为了看你才来到这里。
好的营销没有创作公式。
你必须真正了解你的用户,了解他所身处的场域,知道什么样的内容会让他感动,吸引他的目光,激发他的情绪……
营销内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