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寡义而趋利”的秦国推行“以法治孝”,为何不孝反而成风?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8-30 19: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经公众号“短史记"(微信ID:tengxun_lishi)授权转载,。

学者秦晖曾谓:“秦制就是赤裸裸的强盗政治” 。古人亦早有定论,“秦国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 。但有意思的是,恰是战国列强中最“寡义而趋利”的秦国,在推行“行政治孝”、“以法治孝”方面,最为卖力。


以法治孝


在秦朝 (国) ,“不孝”是一桩大罪,公子扶苏因之自杀。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车裂“假父”嫪毒,迁太后于咸阳宫,曾遭到齐人茅焦的批评:“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始皇不得已,“乃自迎太后跪咸阳”。


始皇死后,赵高矫诏令扶苏自杀,伪诏也是以扶苏不孝为罪名:


“(扶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④


公子扶苏


在秦朝 (国) ,针对“不孝罪”的刑罚,执行时往往雷厉风行。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记载:


“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


大意是:


“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免老) 告发儿子不孝,请求判处其死刑,应该执行‘三环’ (一种具体涵义尚存争议的法律复核/宽宥程序) 的程序吗?答:不应该执行,应赶快将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在秦朝 (国) ,针对“不孝罪”的具体刑罚,常以被告父母的意见为准。


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记载:


“士五 (伍) 咸阳才(在) 某里曰丙 ,坐父甲谒鋈其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 ,论之。迁丙如甲告,以律包。今鋈丙足,令吏徒将传及恒书—封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以律食。”


大意是:


“士伍咸阳某里人丙,因其父甲请求将他断足,流放蜀郡边远县分,叫他终生不得离流放地点而定罪,按甲所告将丙流放,并依法命其家属同往。现将丙断足,命吏和徒隶携带通行凭证及恒书一封送交令史,请更换吏和徒隶,逐县解送到成都,到成都将恒书上交太守,依法给予饭食。”


睡虎地秦墓竹简


不孝成风


商鞅曾把礼乐、诗书、良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列为毒害国家的“六虱”。认为国家要想强盛,须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只有杜绝“六虱”,兵民才会争相乐于被国君所用。


商鞅


秦朝 (国) 之所以逆商鞅之说而行,将“孝”这一伦理问题上升为法律问题,使用国家机器强制推广,有着很特殊的原因和目的。


为强化国家对民众的控制,以汲取更多的资源,商鞅用律法破坏了秦国原有的聚族而居的传统——“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家中有两个男丁而不分家者,田赋加倍征收。结果导致大家庭消亡,原子化的小家庭大量出现。


此种变化,产生了 两大后果


1、原子化小家庭面对国家机器 (比如基层之吏及其所属机构) 时,严重缺乏抵抗能力。


2、商鞅推崇“民愚则易治也”、“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主张“国富而贫治”,认为让国家富有、让民众保持贫穷,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诸多原子化家庭处于贫困线上下,会很自然地减少 (乃至取消) 对父母所在家庭的接济,进而导致秦人的家庭伦理迅速堕落。


对于第二大后果,西汉初年的政论家贾谊,曾有过形象的描述: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嶹,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而轻简父母也,不同禽兽者亡几耳。”⑥


大意是:


“自商鞅变法,抛弃礼义、仁恩,一门心思集中于耕战进取,不过两年时间,秦国的社会风俗就坏掉了。秦人家庭富有,儿子长大后就分家单过;家庭贫穷,儿子长大后就入赘他家。借给父亲一柄耕具,会流露出恩赐的表情;母亲拿了簸箕笤帚,就站在那里斥责。给孩子哺乳,不回避公公;媳妇与婆婆不睦,就反唇相讥。一方面慈爱孩子贪图利益,一方面轻忽简慢自己的父母,这种行为与禽兽已没多少区别。”


商鞅变法


汉初的另一位政论家贾山,也明确告诫汉文帝:秦有一大弊政,乃是“亡 (无) 养老之义” ,汉不可重蹈覆辙。


当然,秦国 (朝) 并非不知道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问题在于 :愿意/能够承担该项责任的正常家庭 (聚族而居/藏富于民) ,已被朝廷之变法所拆散 (原子化小家庭/国富民贫) ;而朝廷又无意承担该项责任 (贾山所谓的“无养老之义”) 。将孝道写入秦律,就成了强迫这些贫弱的原子化家庭,重新承担起整个社会的“养老责任”的一种武器。


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孝”是一种伦理道德,但一个社会没有了“孝”的风气,绝不会只是伦理方面的问题,也绝非单靠“提高民众素质”所能解决。秦人“不孝”的根本原因,在于秦制,在于其弱民、贫民政策。不改变这种政策,反寄望于用法律手段强制秦人“尽孝”,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实属缘木求鱼。


国产历史剧如《大秦帝国》对商鞅推崇备至,殊不知商鞅的理想国乃是以整个社会的道德大倒退为代价


事实上,尽管秦法严苛,但秦人“不孝”的风俗,直到汉初仍未有改观。按贾谊的描述:“今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弃礼义,捐廉耻日甚……今其甚者杀父兄”——汉继承了秦不讲礼义、捐弃廉耻的旧俗,而且变本加厉,不但不赡养父兄,甚至还有杀害父兄的事情发生。贾谊当然不可能当着汉文帝的面,恶意贬低其治下的社会道德水准。秦王朝的“以法治孝”没有成效,在汉代政论家眼中,成了笑话与教训。


注释:

①秦晖,《秦制就是赤裸裸的强盗政治》,腾讯文化,2015/11/07。

②《淮南子·要略》。

③时下,也有很多人在提倡传统文化,提倡“行政治孝”、“以法治孝”。

④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下文引自该文者,不再赘注。

⑤此处译文,引自:《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P312。

⑥见《新书·时变篇》。

⑦贾山,《至言》。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有史以来篡位最轻松的皇帝,登基后将前朝皇族斩尽杀绝

杨坚的夺位似乎特别顺遂,其人在北周时期地位虽高,却没多少实权。而颇有雄略的周武帝死后才三年,杨坚就篡夺了北周的帝位,建立隋朝。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军队无条件投降,国家“有条件投降”:四国占领日本计划为何流产?

日本对盟国无条件投降和放弃所有占领地的要求惶恐万分,因此,日本当局决定即便最后被迫投降,也绝不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准备。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外交官级别怎么排?大使、公使、领事是一回事吗?

由于工作需要,外交官们经常西装革履,出入各种宴会、酒会,给人的印象是,很“贵族”、很风光、很神秘。其实,他们同国家机关里的其他公务员一样,只是分工不同。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