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琵琶
《十面埋伏》定是
如雷贯耳
但是
你听过这样的对弹麽!
↓
俞冰所奏《霸王卸甲》
方锦龙所奏《十面埋伏》
营鼓起,项羽先声起势,刘邦随后对呵
酣战,落幕
二人两心境
来
我们先搞懂
故事背景
是什么?
故事背景源于
垓下之战
,而
垓下之战
始于非君子的单方面战略毁约行为。
公元前203年(
高祖四年
),刘邦项羽暂时休战,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而这时张良与陈平建议
毁约
,以领地为利,搬动韩信和彭越,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合围楚地。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二月,楚军被
先锋
韩信,
左翼
孔将军,
右翼
费将军,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随后便是
十面埋伏
,
四面楚歌
的典故,最后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
霸王别姬
,
自刎而死
。
于是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由此而生
该曲
是琵琶大套
武曲
,
到底何人作于何年已不可考,
我们能明确的是它是一首赞歌,且是
站在刘邦和汉军的立场描绘大战的胜利
,
激烈高昂,风云莫测。
全曲为三大部
分。第一部分描绘
出征前号角齐鸣
,众人振臂大呼的场景,由散到集中,由慢到快,增加跃跃欲试的气氛。第二部分是曲子的发展,决战前晚,汉军在垓下伏兵,宁静而又紧张。两军
交战
时刻,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高潮。第三部分描绘了
“乌江自刎”
,声音轻了下来,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随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戛然而止。
反观此曲
,同一场战争,却是一首挽歌。
站在项羽和楚军的角度
,重点描绘被逼
退回垓下城后的
“楚歌”和“别姬”。低沉雄壮,凄楚又麻木。
全曲共三大部分。用琵琶模仿出密集的
鼓点
,
低沉急促,给全曲蒙上一些阴影,暗示着楚军将是个
悲剧性的收尾
。
第二部分与前曲一样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两军对垒,剑拔弩张。
▼增加了鼓点的版本,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哦
第三部分是全曲的
重点
,描写
项羽与
楚军被
逼垓下
最后大败
的心情起伏
。在“楚歌”中琵琶用非常长的轮指奏出凄切的曲调,和前面战斗的激烈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那悲愤欲绝,从而下决心
别虞姬
,意欲自刎的怨。而后乐曲陡然加快,项羽与十二骑突围汉军,被汉军追逐的紧张气氛,形成第二次高潮,再次形成对比。
最后,项羽
自刎
,曲调低沉,却不哀婉,是盖棺定论
的麻木,寥寥几声,欲说还休。
琵琶曲终,是否又勾起了各位的
英雄武侠情节
?欣赏完这两首传世武曲
,我们再来听听唐代和现代的
文曲
佳作,平复下压抑的心情。
此曲为刘天华大师编拟,
借鉴了古典乐的
三部曲式作曲技巧,极富有
江南特色
,细腻、温婉、柔和、灵动。这首曲子有
题解
二,一是认为暮春三月,百花盛开,红花缀绿叶的美景,二是认为此飞花暗指雪花,隆冬时节叶片被雪花覆盖,露出点点绿意。在家喝三两壶茶,听首小曲,快哉快哉!
相传这首曲子为唐玄宗所作,与《霓裳羽衣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是中国古曲中
描述月亮的佳作
。中秋未听,国庆来补~
听这首曲子让你仿佛身处华丽的宫殿之中,靡靡之音,绕梁三日,颇有大唐风韵
。开曲月亮慢慢爬升,月色朦胧。随后月下美人翩翩起舞,水袖抛掷,看官飘飘欲仙,节奏忽然变快,裙摆翻滚,步子加急,随后
用"长轮"指法演奏,乐音连绵不断,如同浮现玉宇千层,蟾光炯炯,最终月儿西沉,一切归于寂静,望月的人却醉了。
往期民乐相关:
了解完
民乐
也别忘了古典乐哟
《古典音乐大百科》
让你365天每天都有音乐的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