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摸排和调查,执法人员在广州找到了生产和加工这些汞严重超标的化妆品生产窝点。随后,江阴市市场监管局将该线索移送市公安局处理,江阴市公安局随即对该案立案调查,经侦查发现,范某和吴某经营的化妆品店曾多次向广州市的李某订购这一套装。2022年9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承办本案的江阴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三级检察官顾月月透露,由于没有精细化的操作标准,每瓶夜霜小样的汞含量竟都不同。
“公安机关再次取样鉴定,发现汞含量超标4.3万倍,比此前市场监督管理局移送过来的鉴定报告还要高。”
顾月月:我们跟公安机关重新了解每一份鉴定报告的取证,包括让犯罪嫌疑人指认,得知小样制作就在李某于广州的一个小作坊里,随便用勺子挖几勺汞粉在里面搅拌,然后灌装成了所谓的小样。
经查,范某、吴某二人曾长期从事化妆品微商代理销售业务,拥有庞大的微信客户群体。2020年,二人商议推出自己的品牌化妆品。
范某交代,只有让产品拥有快速美白和祛斑的效果,才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占领市场,打开销路。产生“走捷径”的想法后,范某辗转联系到广州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负责人李某。
深谙化妆品行业内幕的李某随后向范某提出,可以生产一款正规的、能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测的正品;同时再生产一款“效果”非常好的小样,但里面有一些东西是超标的。
将“三无”产品的小样(含日霜、夜霜)在销售“正品”时以非卖品的名义赠送给顾客,小样的外观及包装和正品高度相似,可以让消费者误认为是成套的系列产品;而在产品送检时,只送检“正品”。
就这样,李某按照范某的委托生产正品大套盒,又购买原料自行灌装生产赠品小套盒。考虑到大量的汞在日光照射下更容易造成皮肤过敏,李某只在小样夜霜中添加了汞,再由范某及其代理商引导客户组合使用。
顾月月称,消费者一开始拿到产品可能会有新鲜劲儿,会严格按照他们说的使用方法来用,用了以后发现效果确实很好,就会更进一步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涂抹。针对消费者过敏现象比较多的情况,代理商会有一套话术,“这是使用产品后皮肤排毒的过程,你们要多补水,过几天这样的症状就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