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言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突发!俄军:“摧毁乌军领导层集中地” ·  昨天  
参考消息  ·  特朗普“忠粉”出任FBI局长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蒋超良被查!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普京:“感谢”沙特王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言

《亚洲之光》:佛陀一生的故事

译言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7-24 13:58

正文

埃德温·阿诺德(Edwin Arnold,1832~1904):将佛教介绍给近代欧洲人的英国文学家。1832年生于肯特。1852年,以诗作《巴尔萨斯的节日》获‘纽德基特’奖。185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伯明罕英王爱德华六世学校副校长、印度波拿地区梵语学校校长。1861年,任《每日电信》报主笔,负责撰写文艺批评。阿诺德的著述颇丰,撰有《亚洲之光》、《印度田园诗》、《信仰的珍珠》、《再访印度》、《世界之光》等书。译有《薄伽梵歌》,并編著《土耳其文法》。


《亚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对欧美佛教影响颇钜。出版后,佛教乃广为欧美人士所知晓。全书内容叙述佛陀一生的故事,诗篇清新、优美,深受东西方人士所喜爱。泰国国王尝颁赠白象勋章予阿诺德,以表彰其对佛教的贡献。此外,锡兰·达摩波罗阅读该书后亦深受感动,遂组织’摩诃菩提协会’以从事复兴佛教的事业。


《亚洲之光》译者序


张琨



2014年初的时候,我许下了两个愿望。第一是去冈仁波齐转山。第二就是翻译埃德温·阿诺德爵士的作品《亚洲之光》。我深信这两件事情对我意义重大,所以很希望自己能得偿所愿。


在我心中,冈仁波齐和《亚洲之光》最大的共性就是它们对佛教的重大意义。作为自然景观的冈仁波齐,是无数佛教信徒心目中的神山;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亚洲之光》,则是最早将佛教介绍给西方世界的书籍,它如同晨曦之光,将佛教的光芒普照。冈仁波齐景色壮美,令人震撼;《亚洲之光》文风清丽,散文诗的语言宛如炎炎夏日里的一掬甘泉。


冈仁波齐又称雪灵山,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它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56米。冈仁波齐的顶峰仿佛是金字塔上的圆形宝冠,冰雪覆盖的峰顶映在蓝天白云之中,默默地注视着山下漫漫长路上的朝圣者。每年都有无数信徒绕山而行,用脚步、甚至用身体丈量神山脚下的土地,求得神山的加持。


2014年是藏历木马年,据说是60年最具功德的一年,所有灾难、饥荒、不如意都将被遣除,来全世界的佛教徒希望来到冈仁波齐峰转山。很幸运,我在如此殊胜的一年走了一遭。冈仁波齐的壮美带给我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藏地的天空如此高远、湛蓝,朵朵白云如同是在一副巨大的蓝色画布上起舞,时而舒缓柔和,时而狂野奔放。冈仁波齐仿佛是位笑傲群雄的王者,静默不语,却威仪无限。它同时又像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无比宽厚仁爱地注视着万物苍生。一番感慨之后,当我和同伴们真正走上那条转山之路,才感悟到真正的挑战刚刚降临……


我始终相信,虔诚的心必然得到神山的庇佑和加持。我们终于用两天的时间走完了全程。在路上,我见到藏民磕着长头绕山而行,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后来了解到,这些藏民都以能够在马年转山为最大的幸运和福报,无论多么辛苦都觉得幸福。我忽然想到,翻译《亚洲之光》的过程,不正是我精神上的一次转山之旅吗?


《亚洲之光》全书八卷,以诗话的语言讲述了佛陀的生平。我从一开始读到它,就惊讶于它语言的优美。通读下来,更感到作者德温·阿诺德爵士语言的功力。他对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对人物情感的把控更是丝丝入扣。翻译过程中,我心中常常浮现出一副副画面,每个细节都非常生动。此外,书中洋溢着温暖的人文情怀。即便描述的是高贵的佛陀,仍然有无数令人感动的、充满亲情的场面令我热泪盈眶。确切地讲,我对这本书是“Fa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没错,就是一见钟情。 《亚洲之光》的英文原著激发了我强烈的创作欲望。我希望用自己的笔将它翻译成中文,希望更多的人能与我一样领略它的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着手翻译,我才领略到这个项目的难度。词汇太生僻吗?不是。句式太繁复吗?不是。涵义太晦涩吗?不是。问题在于,我如何能够用最精准的语言,以优美流畅、具有韵律的叙事诗句式,确切的表达原文的内涵。反复斟酌用词,四方查阅资料,多次修改译稿,成了翻译《亚洲之光》的主旋律。


此刻,我不禁回想起六月份的转山之旅,用“艰苦”来形容它并不确切。尤其是当我们已经走了近20公里,来到那绵延数公里的“乱石”路时,我脑海中只浮现出两个字“绝望”。疲惫和高反已经让我的大脑无法思考,也想不起来用马年转山的殊胜意义来鼓励自己。我只是希望,翻过脚下这个小山坡,我们就可以抵达营地休息,而实际情况则是,翻过这个山坡,还有更多的山坡在等着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