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女子英歌队:“她们是花木兰、是穆桂英,是属于 ... ·  17 小时前  
北京发布  ·  北京市“晒预算”啦!三大看点—— ·  2 天前  
扬子晚报  ·  江苏南通一干部被查 ·  3 天前  
南都周刊  ·  专卖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格力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彭辉 | 不仅是人类学影像,我的作品是在讲述人性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1-01 21:31

正文

本文转自: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
GUANGZHOU DOCUMENTARY CENTER
文稿、音频、摄影 | 张雷
审核 | 曾洁

编者按
EDITOR'S NOTE

9月21日下午,【纪实的力量——彭辉导演作品展暨映后交流会】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1号报告厅举行,导演彭辉来到现场,与观众一起分享创作经历,共同感受“纪实的力量”。

彭辉导演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传奇人物,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集导演、摄影、撰稿、剪辑于一身,创作了60余部纪录片作品,获得国内外160余个奖项。他指导的《平衡》《空山》《背篓电影院》等多部作品被国家图书馆、台湾电影资料馆、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收藏,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数十所知名高校列为教学观摩片。

活动现场展映了彭辉导演在1997年拍摄的纪录片《平衡》,这部讲述可可西里生态和藏羚羊保护的纪录片处处充满着“不平衡”,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本片也是陆川《可可西里》的灵感来源。

活动现场

《平衡》上映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上映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已从1997年的不到一千只,增长到如今的十多万只。

本次活动中,彭辉将其导演的《平衡》《空山》等九部作品捐赠给广州图书馆收藏。这些作品也将有机会在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放映厅与读者见面。

捐赠仪式

点击下方,听对话音频版

以下为交流环节的文字版(节选)
全文约6400字,阅读需要18分钟


嘉宾简介
GUEST

彭辉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纪录片代表性人物,历任中国电视金鹰奖、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等国家级、国际性电影电视节评委。


纪录片选题最好的标准,就是打动自己

关于《平衡》

主持人: 《平衡》第一部是1997年拍摄的,距今已经27年了。这是一部生态纪录片,更是现实主义佳作。当年是什么驱动您,拿着摄像机走进可可西里无人区?

彭辉 :有一次我在食堂吃饭,桌上有一本册子,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保卫可可西里》。文章中配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辆北京212吉普车,车里坐着八个队员,他们的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随意地靠在肩上和车上。 文章里写到:他们一个月250元的工资,曾有十个月发不出来。 这一下就震撼到我了,我突然想去记录他们的生活,于是出发前去可可西里。纪录片选题最好的标准就是打动自己。

活动现场
主持人: 遇到盗猎者和反盗猎者的对峙和枪战时,您也走在第一线,当时有没有想到可能的生命危险?

彭辉 :纪录片创作者的职责就是去记录,不然观众看不到这些场景,看不到盗猎者对藏羚羊的屠戮和残忍,也不可能将信息传播出去,让国际上的组织看到。

这个片子刚剪辑出来的时候,就被国际最著名的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看到了。用藏羚羊绒做成的披肩叫“戒指披肩”,因为它能从一个戒指里穿出来,这在当时的欧洲黑市上卖五千美金一条。欧洲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为什么还有人买? 因为走私者传递信息,说这些绒是到了一定的时节,藏羚羊在可可西里的树上蹭下来的。可是WWF的官员看了《平衡》之后,就问我:“为什么片中没有一棵树?”我说:“是啊,因为可可西里没有树。” 他们就让我把片子卖给他们,他们要将这个作为影像证据,去宣传和呼吁。于是我悄悄把碟送给了这个官员,慢慢流传,现在藏羚羊绒已经从欧洲黑市上消失了,可可西里没有了枪声。


主持人: 当时藏羚羊的数量是多少?

彭辉: 1997年,也就是我开机的时候,有一个说法是不到一千只,现在在青海管理的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藏羚羊的数量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只。


主持人: 扎巴多杰的儿子现在是什么状态?

彭辉: 扎巴多杰的两个儿子都进入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正式编制,继续保护可可西里,继承舅舅索南达杰和父亲扎巴多杰的遗志。他们的妈妈白玛非常了不起,她是索南达杰的妹妹,哥哥和丈夫都牺牲了,她现在又把儿子送去了可可西里。

《平衡》拍摄现场

主持人: 当时您的拍摄团队有多少人?

彭辉: 每次都是三个人。纪实类纪录片最黄金的三角搭档,一个导演,一个扛着脚架,一个拿话筒。现在几十人,上百人的团队都有,因为很多纪录片需要搬演。但我一直拍纪实类,所以每次都是三个人。


主持人: 片尾看到,您在片中身兼数职,是导演、摄像、剪辑,也是解说词撰写。对您来说,哪个身份的工作最难?

彭辉: 导演是最容易的,根本看不出水平; 摄影最难,镜头行不行,一眼就看出来,包括跟拍的能力,人物之间关系的呈现; 撰稿也很重要,不能看图说话,要有文字功底,也要有对主题的把握;剪辑是二次创作,也很重要。

主持人: 您的创作一直是长期跟踪,纪实拍摄,那您在拍摄中遭受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彭辉: 拍摄这个主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而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成都的人,突然出现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生活上也会有很多具体的困难,比如有一次车陷在泥潭里,大家只能喝泥浆水,吃冻得硬邦邦的火腿肠。但是拍摄纪录片,任何一个摄制组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平衡》截图

主持人: 您的很多作品都有人类学影像的特质,但此外还有故事性。

彭辉: 不光是人类学,就是和人性有关。 我是在用我的视觉语言讲述人性, 包括《空山》和《背篓电影院》,我都尽量刨析人性的多面。《平衡》里,巡逻队的队员们是英雄,但他们卖了藏羚羊皮。

这个片子里,我没有称呼另一边的人为“盗猎分子”,一是因为我在《平衡》第一部里没有拍到盗猎者,虽然我很想站在中立的位置对两边进行拍摄,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二是我很想探究,他们做出这样行为背后的原因。 例如盗卖藏羚羊皮的巡逻队员,他们为什么知法犯法?因为没钱,老婆生病,没钱看病,孩子要读书,没钱上学。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扎巴多杰的兄弟们偷偷卖了藏羚羊皮。虽然违法,但我作为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我没觉得他们是坏人,甚至会同情他们。所以,后来我和梁启超的孙子梁从诫一起,他写了一封信给全国人大法治工作委员会,我们联名签字,要求从宽处理被逮捕的部分巡逻队员,他们最后也以假释的名义被释放了出来。

我以后也会继续这样的拍摄,尽我努力,解释人性。

《空山》拍摄现场
主持人: 《平衡》对您日后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彭辉: 从1989年第一部纪录片《老山纪实》开始,我就选择了长期跟踪的创作方式,并且大量使用同期声。 我觉得应该尽量少用解说词,因为第三者的声音没有力量。 《平衡》之后,我更坚持纪录片应该回归本来面貌,回归主人公自己的声音。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我对纪实风格的追求。

但我不是反对解说词,如果你关闭画面听解说词,觉得不完整,那才是最好的解说词。 它是点睛之笔,能承上启下,在画面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使用。现在很多解说词,关掉画面还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就是有问题的,而看图说话是最差的。

我本来也想请播音员配《平衡》的解说词,但我觉得播音员的声音距离太远了,因为他根本没去过可可西里。但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不能自己来。英国BBC很多纪录片都是由导演自己配解说词的,他们也有口音,只不过是英语,我们很多人听不出来。导演自己配音很好,我也培训一下,下次自己配。


观众: 我对《平衡》的题目很感兴趣,因为整个纪录片充满了不平衡,不平衡的关系,不平衡的言论,不平衡的利益分配,不平衡的观点,包括保护与不保护,如何分配经费。

彭辉: 您理解的很对, 《平衡》关于生态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 拍之前是没有名字的,拍完之后,也就是扎巴多杰去世之后,我才发现他们都不平衡。一个月250块,十个月发不出来,怎么生活?他们的违法是有原因的。我把《平衡》这个名字报上去的时候,领导觉得这肯定不能火,他给取了个名字叫《保卫可可西里》。如果在拍之前,我可能会同意这个片名,但拍完三年多之后,我觉得这真的不是保卫可可西里了,他们是在保卫他们的人性、家园和家庭,所以我取名就叫《平衡》,这也是一种反讽。

《平衡》截图
主持人: 您的每一部片子拍摄周期都很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长期跟踪拍摄?

彭辉: 从2000年到2024年,《平衡2》还在拍,已经24年了。我觉得这样长期、不断跟踪拍摄的纪录片才是有意思的。我之前曾担任白玉兰奖的终评评委,看到一个日本的片子。片中一位父亲用掌中宝(DV)记录了自己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孩子长大、考上大学、谈恋爱直到孩子出车祸死亡的画面。影片的画质不断更新,从DV、VHS到高清,直到最后孩子没有了,我非常震撼。这个片子拍了三十多年, 所以我拍《平衡2》并不着急,因为它不具备新闻性了,主要是关于人性的解答,以及弥补我在《平衡》的遗憾,就是拍摄盗猎者的角度。 第二部里,我拍到也采访了他们,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盗猎,难道就为了五百块钱一张的皮子吗?


观众: 主人公扎巴多杰中弹之后的画面没有在《平衡》呈现,会在《平衡2》解疑吗?

彭辉: 《平衡2》中会有很多关于这一事件的解读。


我一直会被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人类感动

从《平衡》到《我的行囊》

主持人: 九十年代您还拍摄了一部《太阳部落》。

彭辉: 这是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片子,当时徒步13天,从怒江走进了独龙族。那里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泽地,我们只要能找到干的地方就搭帐篷,吃的都是大白兔奶糖。那里没有货币,用不了人民币,也没有文字。这部片子是为了拍电视剧套拍的,我是电视剧的副摄影,纪录片的导演和摄影。现在这个地方已经通公路了,现代文明已经进入独龙族了,所以说纪录片留下的场景是不可复制的。
《太阳部落》拍摄现场
主持人: 您的纪录片好像一直都在关注遥远的民族和人群。

彭辉: 我一直会被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人类感动,但不一定是老少边穷。九十年代,中国兴起新纪录片运动,大家都一股脑拍摄老少边穷地区。但我没有,我拍了很多都市里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人,比如近几年在深圳拍摄的《我的行囊》,主人公在都市的困境中争取生存权。

主持人: 您大概还有多久完成《我的行囊》?

彭辉: 2019年的时候,刚开机一段时间,我其中一个主人公就不行了,就用救护车送回了老家。因为他们有一个习俗,必须在老家离世。之后疫情出现,我很遗憾不能出来。但我现在马上又要恢复拍摄了。

《我的行囊》不知道会拍多久,里面有的人已经去世了;还有一个女孩刚开始坚决不结婚,但现在孩子已经好几岁了。她不结婚是因为妈妈得了癌症,她怕谈恋爱和结婚会花很多钱。但为了让妈妈生前能看到她结婚,她就选择了谈恋爱,结婚。 这个片子解读了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红利,也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双向的。

《我的行囊》拍摄现场
主持人: 您2007年还拍摄了一部作品叫《迁徙的人——拓荒吟》,也是关注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员。它和《我的行囊》在创作上有什么不同吗?

彭辉: 《迁徙的人——拓荒吟》讲述的其实是人类的大迁徙,这里面有务工的,也有知识分子。我讲述的是他们为什么选择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从自己的家乡走到深圳。他们在深圳能得到什么?获取什么?他们的知识怎样才能在广东发挥?这是《拓荒吟》的主题。

《我的行囊》不一样,关注的是底层,他们在家就是种田的,第一代就在深圳务工,第二代和第三代还往深圳跑。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包括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我拍片子就想拍出客观的一面,他们是用勤劳和汗水建设了广东,但也有文化和认知的局限。


好的纪录片应该有新闻意识

AI永远不可能取代纪实类纪录片的创作

观众: 您说摄像纪实跟拍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彭辉: 一个好的纪录片摄像应该有导演思维,最好是导演和摄影合二为一。 比如我想拍你,我是导演又是摄像,直接就把镜头推过去了;但如果是两个人,那我还得跟摄像解释一通,说要什么景别,他还得理解,再拿机器,再拍。如果导演就是摄像,那不需要这个过程,你有时间抓拍。

2019年,我去拍了一个重要人物,用的是ENG肩扛式摄影机,这是拍新闻用的,现在BBC以及NHK拍纪实类纪录片都是使用ENG。我们今天现场录制使用的是SONY单反,这种机器适用有调度的场景,或固定镜头,但人乱动乱走的时候,它就跟不上了。ENG最适合导演来拍,导演的意志都体现在右手,推拉都由导演控制。

有一次央视《见证》栏目采访我:什么样的人才能拍出好的纪录片?我说一定要有新闻意识。 我带研究生,他们老说找不到选题,我就说你们注意观察,看看周围,都有故事,这就是新闻的发现力。

活动现场
观众: 您在创作的时候,是先设计一个框架,带着框架去拍,还是拍了之后,根据最后获得的素材,再构建故事的主题和脉络?

彭辉: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我有一个大框架,但不会填充内容。因为我拍的是纪实类纪录片,我不知道要拍多久,会拍成什么。所以我的纪录片都会有一个大概方向,然后慢慢跟拍,因为完全无所知才是纪录片的魅力。都预设好的,就是虚构类了。

这样有计划和预设的片子也许是甲方喜欢的,但留不住。 有一个说法,叫“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但我不同意,我觉得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相册是可以丢失的,但记忆会一代代传下去。什么东西可以流传?一定得是真实的东西。按照剧本来设计的,AI就可以做。


主持人: 您怎么看AI对创作的影响。

彭辉: 我也在找会AI的人帮我做特效,但我坚决认为, AI技术替代不了纪实类纪录片。 就像我们坐在这,一百万年后的AI也无法复制出现在的场景,也许面部表情可以被模仿,但大数据想象不出我们的内心。AI最大的功能在于构建虚构类的画面,比如电视剧,比如纪录片中的棚拍画面。

《平衡》截图

观众: 扎巴多杰讲述的画面,头部几乎到顶,您的构图是不是受到了赛尔乔·莱昂内风格的影响?对您影响最大的导演是谁?

彭辉: 我很少看别人的纪录片。我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一直用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拍摄。《空山》有一段流云的延时摄影,当时我躺在帐篷里,看到云流的很快,就想有没有办法让它流得更快?我就想录长一点,再压缩,看看会不会实现这个画面。我之前也完全没有看到过任何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影片。很多创作方式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影响,但尊重每一位导演。

至于扎巴多杰这个画面,我觉得观众需要看到的是被采访人物的表情,如果采访的时候使用大中景,环境会占据很多画面,这没有什么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