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近期消费市场的下滑趋势,具体到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住宿和餐饮业经济指标,以及整个消费行业的整体情况。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居民和企业部门的缩表现象以及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强调了财政刺激在激活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到了新出版的书籍《人生起风时》。
文章最后提到了新出版的书籍《人生起风时》,并提供了购买渠道。
这两天认真捋了捋数据,感觉二季度以来消费这块实在太差了,基本是在加速下滑。
从2024年2季度,上海这边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看,体现的就非常明显。
上半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的利润竟然是-7.7亿元。等于说上海这些住宿餐饮企业忙了半年,居然还是亏钱的。
而且新闻上不是说,上海的多家高端餐饮,最近相继传出终止营业的消息嘛。
根据红餐大数据的显示确实也是这样的,去年五月上海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饮店,还有差不多2700多家。
到了今年7月以后,这个数字减少了1400多家,现在市面上只剩下1300多家了。
现在中高档餐厅不光数量在减少,客单价也在持续下滑,即使那些以前要排队的米其林餐厅,现在不少也纷纷做起了团购。
北京这边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不管是住宿业还是餐饮业的利润都在大幅下滑。
按照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即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住宿业的利润总额为10.56亿元,同比下滑了31.9%。
规模以上餐饮业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88.8%,利润率已经低至了0.37%。
你要知道北京这个城市不但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内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
多数在国内落地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总部,还有六七成央企的总部,基本都在北京。
可以说北京这个城市,集中了国内的优势资源和各种顶尖的企业。这个下滑幅度,可以说非常吓人了。
不过在规模以上餐饮业利润在走低的同时,餐饮配送和外卖送餐服务的从业人数出现了大幅增加,增幅达到了49.7%。
不过外卖送餐服务从业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整个行业的营收增长却没多少。
这意味着,同样一块蛋糕没增长多少的前提下,进来分蛋糕的人变多很多。
也就是说赚同样的钱,这些送餐的外卖员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客单价更低也更卷了。
深圳的情况也差不多,很多人以为上半年在新闻天天看到百万香港过关消费,情况应该还是不错的。
但是看数据的话,深圳上半年的消费数据基本是原地踏步,全市餐饮业销售额只同比增长了1.3%,商品零售增长了1%。
这还是在百万香港人过来购物消费的基础上,如果把这部分扣掉的话,那么大概率情况和北京上海一样。
这里面情况最好的,可能就是广州了。算是一线城市里面增长还不错的城市,上半年全市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了3%。
其实目前我们看到一线城市的情况,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全国整体的消费情况。
因为不管从收入还是消费的角度看,一线城市这部分居民应该相比全国而言都更高,也聚居着国内最大的中产群体。
这一点我们从国内消费类上市公司的营收变化,其实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大概有700来家和消费相关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的业务包含了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
有食品饮料、纺织服饰、家电日用、美妆洗护、家居家纺、旅游住宿、还有电影等等。
这里面有357个公司的二季度营收出现了下滑,大概占了相关上市公司数量的一半
从净利润的角度看,这里面有403家出现了同比下滑,占比达到了56%
我们比较熟悉的电影行业里面,那些头部院线上市公司,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万达电影,2018年净利润超过21亿,2023年净利润超过9亿,而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只有1.13亿
去海南免税店的客流,还有中国中免在海南的三个店营收变化,也充分反应了这一点
从海南岛离岛免税客流看,上半年差不多是336.1万人次,同比减少了10%。
算离岛免税销售额的话,这个数字差不多是184.6亿元,同比减少了29.9%
按照同比减少的数字估算,中免海南上半年收入的同比降幅应该是26-30%。
具体看的话,三亚店收入119.9亿元/-29.0%;归母净利润5.4亿元/-68.0%
海免收入20.0亿元/-28.8%,归母净利润0.5亿元/-65.7%;海口新海港项目收入30.4亿元,亏损4.3亿元。
过去很多年时间,整个消费行业的营收和利润都是稳步上涨的。现在向下波动这么大,已经打破了常规
关于消费还有个观察角度,是纸箱这种包装材料。我们自己之前做过垃圾分类回收,对这个感受非常明显。
在2021年的时候,纸箱这类包装材料的回收价格,基本都在六毛以上的样子
到了2022年的时候,纸箱这类包装材料的回收价格,略微下滑到五毛钱左右。
到2023年三季度之前的时候,这个价格还能维持在四毛钱左右,现在到了2024年三季度,已经三毛钱都没人收了
包装材料这个东西,基本上所有的消费品都要用到,所以价格的变化趋势,非常反应市面上的供需情况
除了这些日常消费以外,还有个减少的大类消费是住房,这点在住房贷款余额上体现的就很明显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居民中长期贷款比例,创2015年一季度有数据以来新低,到今年2季度末占比已经下降至62.4%。
我们以前其实说过,一个经济体里面多数人一生之中最大的消费,应该就是住房了
住房的下游关系到几百个行业,什么钢铁水泥建材,家居家电卫浴洁具,哪个都和住房消费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企业和居民部门因为预期变化在持续缩表,减少贷款偿还负债
这个缩表过程对于整体经济来说,其实是压力很大,也是非常让人痛苦的
原因也很简单,居民部门减少消费,企业部门订单减少,企业的产能过剩开始打价格战,之后企业利润下滑给员工降薪
员工收入也就意味着居民部门的整体收入少了,这时候居民部门会进一步减少消费,企业订单和利润会进一步下滑,进入一个螺旋下滑的过程
这时候通常需要政府部门出手通过财政扩张刺激需求,尽快止住这个螺旋下降竞争性缩表的过程
因为这个阶段货币政策单独发力,其实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因为进入到前面讲的螺旋之后,全社会的投资收益率期望值在下降
所以不管利率降低到多少,企业和居民部门都不愿意增加新的贷款,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再加上通过货币政策降息,也没办法一直降下去,因为存贷利差必须维持在一定水平,不然银行的盈利和安全压力就很大
也只有政府部门加大支出,通过财政刺激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打破这个循环
中间的底层逻辑就是上面提到的螺旋形成之后,必须有先行者通过花钱、负债或者加杠杆的方式刺激和提升需求
这样才能打破上面的负向螺旋,重新推动和激活经济步入到正向循环的轨道里面
这个事情目前只能是政府部门发力,才有可能做到了,居民和企业部门目前都做不到
所以后面我们需要观察的,就是什么时候财政支出开始发力,拉动整体需求回升
我们可以把财政支出开始发力,看成是推动经济预期转好,刺激需求回升最重要的路标
在路标出现之前,首先不要做过多的假设和预判,路标出现以后,再考虑后续的影响和变化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的第三部作品《人生起风时》已经出版。小伙伴们前段时间一直在问这个事情。
点击下方的图片,可以直接下单。或者在当当搜索《人生起风时》,也可以购买。期待大家读完以后,给我一些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