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剥洋葱people
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  ·  售电公司注册信息变更公示(2024年第二十一批) ·  4 天前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  ·  积极响应绿色能源发展,全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  5 天前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  ·  e-交易,让交易触手可及! ·  1 周前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  ·  关于查看组织2024年11月月内中旬电力市场 ... ·  6 天前  
重庆电力交易中心  ·  售电公司注册信息变更公示(2024年第二十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剥洋葱people

张斌:做新闻一定要说真话

剥洋葱people  · 公众号  ·  · 2017-10-06 19:26

正文


在节目里做“中国足球打假扫黑”的专题时,张斌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踢假球,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管理效能低,那我们只有站出来提醒所有人,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张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部主任。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文|新京报记者刘珍妮 编辑|胡杰


本文约2638,阅读全文约需5分


如果去中央电视台的老台,张斌从位于亚运村的家沿着西三环走,每天都能看见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的宿舍“学九楼”。


还有很多母校的细节印在这个央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记忆里:东门的“实事求是校训石”,西门吃卤煮的小饭馆,阅览室里一天只能借两本书的规矩,下课后钻进图书馆写稿的青春。


从人民大学毕业30年了,张斌一直和母校保持着联系。


新闻系的学弟学妹要采访他,他欣然接受;学校的招聘宣讲会邀请他,他如约前往。


虽然时间只在那里停留了4年,但母校对于张斌的人生意味深长。


那里给了他“做一名体育记者”这个儿时梦想最好的专业训练,“识才”的老师将他推荐进央视体育部实习。


张斌说,他的梦想从进入人民大学的那一刻才开始变得清晰、接近。


“就想当体育记者”


1米93的大个儿和节目中“能说”是张斌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解说员、主持人,这是张斌呈现给观众的外在角色。


事实上,从1993年进入央视后的24年职业生涯中,张斌从体育新闻的编辑一路成长为现在央视体育频道节目部主任,《体育新闻》、《足球之夜》、《天下足球》、《豪门盛宴》的幕后,他都承担过制作人的工作。


胡江波有时候觉得,张斌当领导当得“太细”,“有一些业务布置他会直接下沉到记者那儿,其实他底下还有制作人、编辑。”作为张斌的大学同学和现在的同事,胡江波发现,这个老同学身上“那股子‘认真劲儿’一点都没变。”


“我其实特别想成为一线记者,那个始终见证赛场瞬息变化的人。”张斌说,“作为一个传媒人,一线感特别重要,你不出现在赛场边上,一切皆枉然。”


但体育频道节目部主任的工作和48岁的年龄有时候让他力不从心。


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令“记者生涯”延续的方法——写专栏。


他有自己的公号,也为《三联》、《体坛周报》等媒体写专栏,他写足球,也讲难民运动员的故事。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月写了20篇。


写作,是他从大学开始就保留的习惯,稿子变成铅字仍旧让他有成就感。


有人评价,张斌做体育节目有点屈才,“以他的博闻强记和深度思维,应该投身于像焦点访谈这类严肃类新闻节目。”


张斌摆摆手,“我从中学开始,就想当体育记者。”


多读书意味着“长本事”


初一时,张斌身高1米78,练排球。


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拿世界冠军,张斌兴奋地拿着球在教室的墙上拖了一条黑印,老师差点给他处分。


他常在电视上听宋世雄老师播报比赛的声音,心里就想,啥时候我也能站在赛场边上做报道。


他最早接触的体育报道是父亲订的《新体育杂志》、《中国体育报》,这些期刊在家里俯拾即是,“床下是看过的,床上、桌上是新到的。”


说起学新闻,“南复旦北人大”就像武侠小说里对江湖英雄的定位一样,复旦大学离家远,人民大学就成了张斌高考的第一目标。


高二那年,打排球的张斌和人民大学有了第一次渊源。学校的男排队看中了他,


“只要考,就能上。”


横亘在他和理想大学中间的是母亲的那句“不行”,“中学教育不能缺。”


张斌没拗过母亲,倒也争气,高考考了510分。填志愿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在第一志愿里填了“人民大学新闻系”。


1987年秋天,立志当个体育记者的张斌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


相比北京的其他著名高校,人民大学没什么名山名水。


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印象中,校园里到处都是矮矮的楼。


张斌最喜欢的楼是学校的图书馆,在他心里,人民大学学生老实、本分的特点在图书馆那栋建筑里体现最明显。


阅览室当时有规矩,一个学生一天可以借两本书,当天借的书必须当天还。


早上起床是张斌感觉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课前到图书馆借书,看一本还揣一本,晚自习再赶紧还回去。”


现在想起来,张斌觉得那时的他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本分读书对他意味着“长本事”。


心心念念等着名字变成铅字


时至今日,这所人文科学发达的高校留给张斌最大的专业财富是“特别好的新闻训练”。


“比如广播语言的形成,标题的拟定,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现在说起来,张斌依然觉得这些知识对他后来入行有着深远的影响。


课上学完这些理论,张斌在课下训练自己写稿。


他给《中国体育报》、《珠江体育报》等各种体育报投稿,一篇稿子能赚60块钱稿费,“人大食堂一个肘子15块钱,一篇稿我能买3到4个肘子。”


“新闻评论”是一个大学新生还驾驭不了的文体,张斌就翻译外文。


《China Daily》成了张斌的写作素材库,这份对开的外文报纸2毛钱一份,里面有完整的体育版,大量的稿件来自美联社、法新社等权威通讯社。


头天晚上的比赛,第二天白天就刊登出来,张斌一词一句地翻译出来,投给其他的体育期刊。


那种心心念念等着自己的稿子、名字变成铅字的感觉到现在都让张斌觉得兴奋,“我还是有很强烈的铅字崇拜的。”


张斌在主持《足球之夜》。


“一定要说真话”


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实事求是”。张斌脱口而出。


这条校训在张斌看来,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治学态度,也被他当做人生准则,“很多时候,大多数错误的发生都是违背了实事求是。”


大一上中国新闻史的课,老师讲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张斌从里面学到做新闻这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儿,“一定要说真话。”


后来在节目里做“中国足球打假扫黑”的专题时,张斌就想起这句话,“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踢假球,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管理效能低,那我们只有站出来提醒所有人,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节目被停播过,张斌也受过牵连,甚至被威胁。但他觉得“铁肩担道义”这事儿,他和他的同事做到了。


二十年前开始做的《足球之夜》,在很多观众眼里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足球节目,“它实际上是通过足球来观察当时的社会和时代。”张斌喜欢这种刺激感。


“妙手虽然算不上,但我在很多时候都觉得人民大学给我的一切,我算是用到这个职业上了,也释放了我的专业本能。”


洋葱话题

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你最喜欢谁?


点击/回复以下 关键词 看往期内容

狱警盲人大院太极村苹果代工厂消防队长22年杀人逃犯自闭症郑州尬舞蛐蛐江湖肖全乡村毒品池子杨德武绿皮火车西单女孩长沙老偷最后一代火柴人地铁探伤员视频寻亲缅甸老兵2|缅甸老兵1吉他少年家暴死刑犯村医杨全鸿文艺专列聂母张焕枝程青松投海老人|高利贷地铁故事大龄自闭症少年沉江雀圣自闭症少年托养中心尖子生之死研修生陈满李利娟法官遇刺留学生强制结扎男子没有性欲的人刘金李春平生门节育环偷渡客卖枪小贩种树老人家庭施暴者艾滋男童空鼻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