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你炒股吗? Kevin在纽约的微博视频 ... ·  3 天前  
Kevin在纽约  ·  怎么说好呢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指责白百合出轨,更要警惕道德对法律的入侵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4-13 07:57

正文

法律读库原创文章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必不少明星对这句话会别有一番感触。一旦成名成为公众人物,也就意味吃喝玩乐等诸多事从个人变成公共话题,必须牺牲自身一些权利以保证与头顶王冠带来的福利相平衡。

正如当下热门话题——白百合出轨,又掀起了新一轮八卦狂欢。众多围观群众把白百合及疑似出轨对象,从过往的点点滴滴到家庭背景等资料扒了一个底朝天。

疑似婚内出轨,对婚姻不忠诚,不管是明星或者普通人,当然都应该受到指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围观出轨明星的套路也都类似。从文章到马蓉,从陈赫到林丹,围观群众兴高采烈的先去狗仔队的微博看看视频,再去当事人微博下质问为何出轨,然后再去受害人微博安慰一下,接着再去出轨者的好友微博下再看看,顺便调侃下“吸毒队”和“嫖娼队”不能松懈。

对这样的八卦,我们总是乐此不疲。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围观这个层面,满足好奇和窥私欲,这其实是一件很无趣的事。

事实上,每个带着一颗八卦之心围观的群众,都在干着同一件事,以道德的名义侵犯法律。

倒不是说,围观群众的猎奇和窥私心理侵犯了明星的个人隐私。因为尽管公众人物有被依法赋予的隐私权,这是他们作为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公民权利。但因为公众人物是一个已经特定化的社会符号,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到社会风气,进而影响到公众利益,因而受到更多社会公共舆论监督是其必然要承受的代价。

所以,以道德的名义入侵法律并不是说侵犯隐私权。而是,我们个体在这种全民网络狂欢中,恣意释放自身欲望,扩大道德的适用界限,赋予不具有资格的主体,充当道德审判者,以道德的名义,对个体的权益进行侵犯,而本应该属于法律范畴保护和调整的权益,在庞大的道德力量面前,只能节节败退。

如果围观群众记忆还不算太坏的话,应该还记得“艳照门”事件发生后,已经过去将近9年,但是给当事人造成的极大精神和名誉损伤到现在都没恢复,而他们除去身上的明星光环其实跟我们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他们作为公民的一部分,同样应该拥有私人空间,并理应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但是,在强大的道德和舆论面前,他们只能遍体鳞伤。

是谁赋予道德可以入侵我们私生活的权力?

是谁赋予公众人物可以不顾后果攻击他人的权力?

是谁赋予狗仔对公众人物的无底线曝光

是谁赋予道德可以凌驾法律之上?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人是明星,是公众人物,普通群众不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不会受到道德的伤害。

 这其实是一种幼稚的认识。设想下,尽管你是普通人,但是有人拿着相机跟拍你,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窥视你,而一旦你某些行为举止不符合道德,就将曝光在众人面前,更可以假借道德的名义伤害你、侵犯你,不觉得可怕吗?而本应该保护我们的法律,却在这种道德力量面前软弱无力。

不少围观者或许没有意识到,似乎是在围观明星,但其实围观的也是我们自己。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信息及自我权益,在庞大的网络和拥有话语权的主体面前,我们脆弱的不堪一击。如王思聪的一句指责,就曾让一名普通人受到通天谩骂,至于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谁关心?

道德对法律的过度入侵会带来更大的恶果,那就是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主体完全可以依托占据道德高点,对个体权益进行无限压迫和打击,本应该挺身而出保护我们的法律,只能一再让步于道德,龟缩不前,缩小法律保护范畴,最终受伤害的,其实还是每一个普通人。

法律有种自我约束叫:法无禁止即自由,这是法律的谦逊。道德也应该要有谦逊和克制,那就是不作恶,不凌驾法律之上,对个体保持最大的善意。

否则,我们的围观,我们的道德谴责,只不过是在助纣为虐,消遣法律而已。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菠菜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这颗特立独行的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