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的多少足以让一个在银行工作的人对自己时点的工作认可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多与少成了权衡自己是否值得快乐工作的主观出发点,
王小波
曾经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
银行业在2016年爆出领几元的绩效工资,1.5元、5.62元?在2017年我觉得会更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如果按照年末考核倒三角的方式考核的话,年底业绩完不成意味着全年也无法完成,这样对绩效的多少都会有决定性的影响,毕竟
经营>业绩>利润>绩效>生活
,正常的银行人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模式是这样的,所以总的来说,别指望绩效了。
又到了一年收官之时,即将过去的2017年,我们的经济面临调整结构的巨大压力。伴随着总书记的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党和国家已经明确了金融发展方向,那就是稳步向前,拒绝无效的增量,底线思维,防控风险,金融稳则经济稳,就是这个道理。
银行业的发展到了瓶颈,传统银行的业务创新枯竭到了极致,同质化的业务模式已经全部照搬照抄了,剩下的就是在利润点的角逐,你能压缩合作多方的利润,那么你赚的利润自然就多,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利润高的就会占据上风,利润也分利息和非息,非息中的收入大部分都作为中收来考核,那么中收的渠道自然也就形成了刚性指标,但是中收创利多的机构也不能说明获利能力就强,要合理的分析利润增量的形成。
我们得到的绩效通常都和你创造的利润有直接关系。
银行业发展到现在,中介机构却占据了上风,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银行与客户之间完全可以双向合作,直接降低融资成本,没有中介的时候,银行独揽大权,疯狂提高了客户的融资成本,这是顶层设计后期管理出了问题;现在好了,所有的费用又由银行来承担,评估、权利登记等等,如果你发生了一笔财务顾问费,那么物价局就会盯上你。
那么后期顶层设计改革,防止银行霸权独大,只能通过中介机构的设立来弱化银行的权利,那么后来一步步发展趋势下,又放纵了对中介机构的监管,热炒牌照,牌照变成了稀缺资源,中介机构又在资本市场上扩张了权利范围。
这里还得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顶层设计,银监证监保监这三个部门,最终确实合并之后,会将一些有限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对外的口径会一致,政策导向、利益也不会因为各自的集团而纷争,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中国金融的整体组合模式,而不是现在的有中介之后的各种渗透,这种不是良性运转的预期。
你绩效多与少,不是银行管理者人为设计出来的,并不是不想给你更多的绩效,是从上游的利润获得能力一步一步弱化导致今天的局面。
未来的银行应该真正的直接对客户,而不是求助于中介机构来做桥梁纽带,无形当中增加了客户融资成本,增大了对客综合利率,导致实体经济不景气。
你让马送货物更快的方法只能让他吃更多的口粮,而不是把马放在高铁上,最终把考核算在马的头上,无形当中高铁把马的利润已经分走了,其实马还是有潜能的;那么想更快的方式送货那是不是还得用高铁、飞机呀,没有飞机怎么办?
没有飞机就接短途的客户的单,服务于更低端的客户群体,一样获得更多的收益,马也有接单的市场。
国内的很多银行已经丧失了低头看路、服务于中小的客户群体的念头,盲目的傍大企业,与大企业合作,虽然综合收益率特别低还对其提供资金支持,那么中小企业是不是要被我们搞死了?
身为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