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湛江日报
同城百万粉丝,讲好湛江故事,传播湛江声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被超级富婆用钱砸晕,是什么恋爱体验? ·  13 小时前  
莓辣MAYLOVE  ·  “啊,18cm真的很小,30cm才算大”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湛江日报

吃橘子、嗑瓜子、喝饮料……过年“上火”了如何缓解?

湛江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2-03 21:2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春节期间人们常吃的零食和食物,如花生、瓜子、坚果、砂糖橘、荔枝等,以及肉类和甜饮料等,吃多了可能会引发口腔溃疡、嗓子痛等症状,被人们称为“上火”。文章详细解释了各种食物吃多了为什么会引发这些症状,并给出了预防上火的方法,包括饮食尽量清淡、适量饮食、多喝水、合理休息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食物引发口腔溃疡、嗓子痛等症状被称‘上火’。

文中介绍了春节期间人们常吃的零食和食物,如花生、瓜子等,吃多了可能会引发这些症状,原因与食物的性质、含糖量、过敏等有关。

关键观点2: 不同食物引发‘上火’的原因不同。

文章详细解释了各种食物引发‘上火’的原因,如砂糖橘的高糖分、瓜子的干燥和咸味、坚果的过敏和干燥等。

关键观点3: 预防‘上火’的方法。

文章给出了预防上火的方法,包括饮食尽量清淡、适量饮食、多喝水、少熬夜等。


正文


春节假期,花生、瓜 子、坚果、砂糖橘成了许多人的必备零食,可是有时候吃多了,口腔溃疡、嗓子痛也会找上门来。 “上火”的概念比较模糊、笼统, 人们常常把眼睛红肿、口舌生疮、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流鼻血、牙痛、便秘等症状,都通通称为“上火”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橘子

很多人吃橘子后会出现嗓子发干发涩,甚至流鼻血等症状。其实,这是橘子的高糖分所导致的。 由于橘子的含糖量高,可能会诱导一些急性炎症反应,同时过多摄入糖分,也会使喉咙感到干涩。

比如,砂糖橘含糖量大概是11%,一般吃10个左右,已经达到人一天的糖的限量了。虽然砂糖橘含有维生素C等营养,但热量同样不容忽视,如果一顿真的吃上20~40个,基本相当于一顿正餐的热量。


瓜子

瓜子是聚会时常备的小零食,但很多人吃完后第二天就会嘴角起泡。 这其实主要是因为瓜子太干太咸。

一方面,瓜子很干燥,而且现在很多市售的瓜子外壳都有一些盐,每嗑一下嘴唇就会碰一下,吃多了就会嘴皮发干。另一方面,瓜子仁容易划伤嘴,这样一来更容易造成炎症,甚至导致嘴角起泡,成了人们常说的“上火”。


坚果

一些人吃完坚果后会感觉喉咙痛,甚至有异物感。 这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因为坚果太干太咸。

一方面,如果你每次吃完坚果,即使吃很少都会不舒服,那极有可能是过敏,建议以后尽量不要食用。

另一方面,坚果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烘焙制成的,水分很少,很多坚果还会加盐、辣椒等调味,如果一次吃很多就容易使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吞咽时产生异物感,让不少人也认为是“上火”。

荔枝

很多人吃完荔枝后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有的人说这是“上火”,还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荔枝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 荔枝的甜味主要来自果糖, 空腹或短时间大量摄入果糖,不仅不能及时转化成我们身体供能所需的葡萄糖,还会 刺激胰岛素分泌 来降低血糖,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另外,荔枝中还含有两种成分: 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 尤其在没有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更高,它们也会 影响人体的糖代谢。 所以,如果空腹大量食用荔枝,就可能发生“荔枝病”。

因此,大家尽量挑成熟的荔枝吃,最好先吃点别的东西后再吃荔枝,不要空腹吃。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每天应该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大概是不超过20颗荔枝。


羊肉

春节的餐桌,大鱼大肉也是常客。很多人肉吃多了会感觉燥热,尤其是羊肉。这是因为肉类的 “食物热效应” 更大,产生的热量更高。

以羊肉为例,它的蛋白质是餐后产热的强力促进剂。还有研究发现,吃很多羊肉后会使身体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释放增多,影响机体水盐代谢,导致尿量减少、粪便干硬,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感觉吃羊肉后更容易出现燥热、便秘等“上火”症状的原因之一。


饮料、甜点

春节期间,自然少不了各种甜点和甜饮料。很多人喝甜饮料、吃甜食后会冒痘痘,也认为是“上火”。

其实,这是因为糖分摄入太多。雄性激素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皮脂分泌又受雄性激素调控所致,因此 高血糖负荷饮食会加重痘痘长势。

如何预防“上火”?

预防

  • 清淡饮食

饮食尽量保持清淡,不要一味选择重口味,少吃椒盐、麻辣等重口味食物。

  • 勿暴饮暴食

饮食要注意适量,比如,吃瓜子、坚果,每天的量差不多也就手抓一把的去壳果仁,不要吃太多;水果虽然健康,但糖分多,吃多了也不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