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交通银行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引导各类资源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不断夯实自身高质量发展根基。
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的重要体现。同时,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也是践行金融工作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相通、方向一致,两者统一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新型工业化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力支撑,并催生和孕育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新时代金融发展要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将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综合化金融支持力度,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金融应有的贡献。
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是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金融服务支持新型工业化,是将资金更有效地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运行规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尤其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更要进一步做好金融“加减法”,优化资产供给结构,更好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层面围绕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业技术改造、绿色转型、普惠小微等重点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我们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明确了方向、创造了机遇。在具体推进中,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交行”)已初步形成了服务新型工业化的综合方案。
坚持政策引领。明确将服务支持新型工业化作为自身转型发展的战略任务,形成了以《交通银行授信与风险政策纲要》为主,以专项政策指引、重点领域行动方案为辅的“四梁八柱”政策支持体系。例如,交行目前已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5G、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20个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推出了专项授信策略指引,对相关细分行业金融服务给出了明确指导。对制造业、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分别出台了专项行动方案。
注重服务创新。在服务支持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科技型企业是最典型的客群。交行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打造了“交银科创”品牌,初步建立了“股贷债租托”产品体系和“链圈园”场景生态,并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匹配“交银人才贷”、场景定制线上产品、“科创快贷”等专属产品。一是探索主动授信、主动服务新模式。通过与地方数据的对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批量主动授信,让客户简单扫码就可以有授信额度,简单快捷办理融资业务。截至2024年11月末,通过“数据核额”已落地科技型小微企业授信客户2855户,授信额度155亿元。二是创新开发科技型企业评价模型。交行整合内外部数据,自主研发了“1+N”科技型企业评价模型,通过人力资本、科研创新、社会认可、经营成效、行业地位五个维度形成“1套标准模型+N套行业/区域插件”。目前该评价模型已在客户触达、线上贷款、授信审批和风险防控等环节广泛应用。三是加强转型金融探索。受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交行在前期制定的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水上运输业)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全国版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目录,并对照目录标准,积极推动转型金融业务创新落地,成功完成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7.5亿元转型金融贷款投放。四是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交银集团以自有资金参与出资设立各类国家级政府引导基金,向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涵盖股、贷、债、托等综合金融服务。同时,集团抓住AIC股权投资在18个城市试点的机遇,加快组建纯股权基金,已设立30支,认缴意向规模约200亿元,基本覆盖全部试点地区。五是发挥租赁特色优势。交银金租作为行业龙头,发挥“融资融物”特色优势,在国内船厂累计下单量超700亿元;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各类双燃料油轮、氨燃料及LNG动力船舶等绿色资产规模近600亿元。
推广“链金融”服务方案。积极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需求,以差异化的配套政策和更为积极的资源倾斜为保障,引导金融资源高效直达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积极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依托中企云链、航信、联易融等数字化平台,不断探索提升标准化链金融客户服务能力。例如,交行助力徐工集团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其上下游链属企业优化授信流程,实现信用额度共享,通过线上线下一体交易保障业务效率。同时,交行还大力推进徐工下游经销商的设备按揭贷款项目,提供“一家分行做全国+普惠项目制+场景定制化”业务模式。
加强政银企协同。近年来,交行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密切合作,依托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库、工信部产融合作平台等政银企三方项目平台积极获取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等领域重点企业、项目清单,总分行密切协同,及时对接、服务企业需求,推进项目落地。同时,交行积极用好政策工具,第一时间行内研究、解读人民银行创设的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专项再贷款及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全行加大科技自立自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发挥上海主场优势。作为唯一总行在沪的国有大型银行,支持服务好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是交行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023年,上海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六大重点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交行紧密对接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重大国家战略任务,依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例如,交行深挖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遇,支持两业融合、两化转型,加大对“上海制造”“上海服务”品牌企业、“链主型”企业、行业骨干企业等的融资支持,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数万亿级别的产业集群加强服务对接,助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环节。同时,交行加大与上海科委、经信委、园区管委会的对接,对特色园区实行名单制拓客,打造智慧园区服务方案,做好园区运营主体、科技型企业、园区员工“一站式”金融服务等。
优化资源配置。近年,交行在资源配置上持续向新型工业化相关领域倾斜。例如,在全行经营绩效考核以及相关条线考核中,持续强调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重点发展指标,要求全行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对制造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领域贷款给予FTP优惠、拨备支出减免、资本占用减免、经济利润补贴等专项支持。再如,交行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和分行都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对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配置专项资源,有效提升了全行加大新型工业化相关领域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此外,交行已设立73家科技支行和科技特色支行。通过专班、工作小组等机制,围绕清洁能源、储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低碳转型等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组建授信审批专家团队,提高组织效能和专业化水平。
商业银行在服务新型工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要素分割与行业壁垒依然存在。一是产业格局快速迭代对产业政策传导的速度提出更高要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变化较快,但国家产业政策从中央出台到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落实,再到市场消化的耗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引导滞后的问题。二是新成立、轻资产的企业融资对金融机构获取数据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数据资源是银行营销获客、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对于财务报表尚不成熟的新成立企业,其他数据的辅助尤为重要,包括税务、公用事业、行业监管信息、进出口数据等,但当前部分数据获取仍有壁垒,很多数据没有全国统一平台,需要逐个地市对接,导致在准确定位目标客群、及时掌握风险变化趋势等方面尚有难度。三是新兴行业技术门槛对产融协同联动提出更高要求。例如,金融机构和企业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新兴行业领域尤为明显,双方对于行业、产品、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认知差异。四是融资风险分担对市场和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例如,针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政府融资担保机制推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质押存在估值难、交易难等问题。
金融供给与需求不够匹配。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与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当前,伴随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新型工业化领域各主要行业市场规模都在万亿级别,整体融资需求较为旺盛,相对而言,金融机构对相关领域的融资供给、人才投入还不能完全匹配。二是金融产品结构与需求存在错配。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市场不确定性强、缺乏担保等特点,而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及授信服务多依靠客户经营和资质情况、历史财务数据判定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信贷资金的需求端与供给端有一定的错配。中国不缺资金缺资本,尤其是耐心资本。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需求,国内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的主要是成熟期企业,对于种子期、成长期企业的支持力度偏弱。此外,商业银行内部多牌照的协同服务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科技型企业的“股贷债租托”综合化服务尚未形成规模。三是分层分类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仍不完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分层分类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和体系。
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是考核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在考核体系中增加了“科技金融”考核指标,但考核力度还有待加大,在多维度、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还有不足。二是容错及问责机制还不健全。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按监管要求明确全行小微型科技型企业贷款(T+3%)、大中型科技型企业贷款(T+2%)的差异化不良容忍度,并制定出台尽职免责细则。但对于免责情形的规定仍较为宽泛。三是资源配置还要进一步优化。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明确给予科技创新贷款、制造业贷款、绿色信贷等重点领域不同程度的FTP补贴、资本成本减免、流动性成本及拨备支出减免,但这些资源与基层经营单位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在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各方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搭建更短链条、更直接的政策传导体系,推动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生态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链成员,包括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评估机构、专业运营机构等,提升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成熟度和活跃度,降低知识产权流转、公允价值判断、信用风险处置的难度。进一步加力推进政府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引导支持更多地方政府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补偿基金。
二是建议监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多元化全生命周期融资的支持力度。如可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业技术改造、绿色转型、普惠小微等重点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业务联动,发挥多牌照服务优势,加快完善分层分类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三是商业银行自身也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增加支持新型工业化相关激励举措。例如,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要求,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为中大型客户后,存在的“不敢贷、不敢审”的问题。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5年第1期「专稿」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