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人民日报香港分社社长连锦添对香港特区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就候任工作进展、对“一国两制”的理解、上任后的计划等问题进行了专访,观察者网将采访视频独家辑录成文,内容如下。
采访视频截图
连锦添:您当选特区第一任女特首之后,对于外界来说候任特首办多少还是带有一点神秘的色彩的。所以,可否介绍一下,“候任特首”是如何候任的?
林郑月娥:因为我是3月26日选举成为第五届特区行政长官,第五届的特区政府是从今年7月1日开始的。但是,(候任)特首还有准备上任,成为下任行政长官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现任特区政府就为下任行政长官筹备了一个候任行政长官办事处。
那么我这三个多月的工作还有几个方面的,首先是要组成一个所谓的“班子”。因为每一届政府除了行政长官,它还有一些主要官员。只要官员按照香港基本法,也是行政长官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所以在这几个月,我必须把主要官员定下来,也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目前,主要三个司长官员,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律政司司长,还有13个局的局长。另外,其实还有5个不属于政治任命的主要官员,包括警务处的处长,入境事务处的处长等,中央要批准任命的总共是21个人的名单。所以,这段时间就是要把名单定下来。
第二个工作就是要跟现任政府顺利交接。所以我现在定期与梁特首会面,谈交接的工作。尤其是,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有一些庆祝的活动,也有国家领导人访港的事情要办。
第三就是按照我在选举期间提出的政纲,做一些筹备工作。现在的主要焦点是放在教育方面。最后就是要跟各界联系,打好这个关系。尤其是于(特区)立法会的议员。
连锦添:工作还是很繁重的。
林郑月娥:非常繁重。
连锦添:香港回归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我们想想差不多也是一代人了,小孩都从“BB仔”,成为大人了。中国过去一个说法叫做“弱冠之年”,那么这里面既有成长的喜悦,也有成长的烦恼。现在香港经过“五十年不变”的中期,问题就是,在这么重要一个时间节点上您担任特首,在您接过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时候,您是什么感受?
林郑月娥:我的感受可以用四个字表达,就是“任重道远”。其实在任何时候当香港特区的行政长官,都是要肩负很重的责任。因为按照基本法,行政长官既要向香港特区负责,也要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所以,怎么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还是对行政长官有很大的期盼。另外,经过了回归二十年,香港也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就是怎么掌握我们面前的机遇,把香港的经济发展得更好,也让我们的市民也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生活。
连锦添:正如刚才您说的,特首这个角色,一方面是特区政府行政机关的首长,同时又是整个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既要对市民负责也要向中央负责,要做好桥梁角色。这里面是不是也有很多技巧,怎么做好这个桥梁角色?
林郑月娥:这个桥梁的角色基本就是要求行政长官全面、准确地落实基本法。即把香港的情况非常详细、全面地向中央人民政府反映。也要把中央对于特区的政策很清楚地对香港市民进行说明。因为要是这个沟通做得好,其实没什么分歧的。因为无论是中央人民政府还是香港特区,我们700多万的市民都是希望香港能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生活越来越好。
连锦添:这个“一国”与“两制”的关系,您是怎么理解的。一个国家之内,两制又怎样更好地相处?
林郑月娥:我看最准确的就是看回归、基本法,也是一国两制的初心。一国两制的初心,就是希望能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回归了祖国,是祖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但是,在“一国两制”的设计下也允许香港能保持我们本身的制度。比如我们有本身的法律制度,我们的金融体系,以及我们的一些生活政策措施,在过去二十年来,也能把它们保持下来。
现在随着国家不断的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一带一路”,以及总理最近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及时为香港提供很多让我们能发挥我们“一国两制”优势的机遇。所以我觉得未来五年,我希望作为行政长官,能掌握这个机遇为香港开创一个更好的未来。
连锦添:您在政府担任职务是36年了,前面有介绍,在很多重要的岗位上都有工作过。您作为亲身参与“一国两制”时间的重要官员,您认为香港这二十年有哪些是有变化的,有哪些是不变的。
林郑月娥:我看不变的就是对于“一国两制”的肯定。无论是中央,无论是香港社会,都是非常重视也是坚定不移地落实、执行“一国两制”的,这个是不变的。但是,每一个经济体系又要改变,必须要应对周边竞争力的加强。所以在变的过程里面,即使我们都能保持香港作为市场经济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但是好像我刚才所说,未来还是充满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很多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要装备好我们自己,希望能掌握面前的机遇。
连锦添:您在竞选的时候,竞选口号就是“同行”。这个“同行”的具体含义?
林郑月娥:竞选的时候当然是看当时的社会状态。有一段时间,一半人感觉到香港的意见很不同很难同心做一件事。所以我在竞选行政长官的过程中提出了“同行”这个口号。
其实它的英文可能更有意思,是We Connect,是让我们增强联系。在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里也很重要,我们说“五通”,就是在五方面要加强联系,就是connectivity。所以把它放在香港现在的社会里,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增强我们的政府和市民的联系。要增强我们作为一个特区,和中央、和内地的联系,也要加大我们与海外的联系。
连锦添:怎么样来顾及各方面的诉求和声音,获得最佳的施政效果。
林郑月娥:其实在我的竞选口号“同行”以下,还有三句话,就是我们作为政府,必须小心聆听,多听人意见。而且要关怀,对各界表示关怀。但是最重要的是有所行动。所以我希望在上任以后,也是本着我刚才说的要多跟各界联系,要更多虚心地去听意见,要关怀我们各界的朋友,要了解他们的需要,然后制定一些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政策,落实并执行。
连锦添:内地有一种说法,有的人从GDP比重的变化来判断,香港现在好像在整个GDP的比重下降,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香港这些年的发展是原地踏步。这种说法您认为成立吗?
林郑月娥:怎么说,这个说法不是同比的情况。因为香港的经济属于比较成熟的形态。所以你要求它每年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们是一个非常外向型的经济体,所以外面的发展对香港的贸易、专业服务的发展还是一个有影响的。
你问我香港每年2%的增长是不是满意,我当然是不满意的,希望把它做得更好。所以我在竞选的时候,到7月1号我上任的时候,我还是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新的措施。
尤其是在政府的角色里,以前我们常常说香港是一个自由经济体,政府最好不干预。但是现在要增强香港的竞争力,我觉得政府还有一个政府功能。基本上是两只手一起做,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自由体系,一方面有一些政府的行为,就像其他很多经济体都提出了,我们要增加本地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政府在税务方面能不能提供一些措施,鼓励企业多投放资源在科研的开支。另外我们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专才到香港。我们的入境政策,以及我们其他配套,能不能做到更好,我觉得都是政府必须要做的行为。
连锦添:您觉得怎样去评价“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站在香港的角度,可以说是迎来一次很好的机会吧。
林郑月娥:那肯定是,其实是过去一段很长的日子,香港和广东的关系非常紧密,有人形容我们是“两兄弟”。但是广东省毕竟是一个很大的省份,广东省里,我们与深圳的合作市最紧密的。几个月前,我们和深圳市政府签订了一个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一块在香港的土地成为香港深圳的创新科技园。
但是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又把机遇扩大了,现在不单是香港和深圳,还有其他八个广东省的城市。所以给了香港专业服务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们的优势就是在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法律、航运、保险以及到建筑业,现在是很多的机遇。尤其是随着两个大型基建(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启用,我们在区域的联系是增强了。
连锦添:在国家的发展当中,香港曾经起到巨大的作用。展望未来的话,这种作用只会更多、更好、更加强。这方面您是否和我们分析一下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它未来前景是很广阔的。
林郑月娥: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香港的经济发展是跟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是一个窗口,在经济中的角色。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内地欢迎海外投资,我们香港很多商人都到内地去投资,因为内地的成本比香港低,土地比较多,人手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就从本来是制造业的经济体转型为服务业的。
现在我们95%以上是服务业,那么服务业是要找出路的嘛,无论是法律、保险、金融,都要找到出路。所以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现在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为我们香港的服务业提供了很广阔的平台。
连锦添:正式就任特首后,您施政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考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哪些。
林郑月娥:我在竞选期间提出了有三个方面可能要优先处理。第一个是土地房屋,它已经是本届政府的重点,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未来五年还是要加大力度。另外就是教育,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对香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投资。所以教育事业是我非常关心的。第三方面就是经济的发展,我刚才已经说了,香港现在作为一个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在国家的策略里面,我们还是有很多发展的机遇,也能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连锦添:您觉得应该怎样增强市民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林郑月娥:其实回归二十年以来,我们在推广香港基本法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我觉得这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做。无论是从教育方面还是从整个社会的层面,让他们更深入了解基本法,也多参与一些香港与内地关系的讨论,尤其是我们的年轻人。
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让我们的年轻人理解,他们的未来其实和国家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们必须要装备自己,多了解“一国两制”下国情的发展是怎样的。我们本身在“两制”之下的优势是什么,装备他们,迎接未来的机遇。
连锦添:如果用一句话来寄语,或者展望香港未来这五年的话。
林郑月娥: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我没有离开政府之前,我做政务司司长的时候,我是统筹所有庆祝活动的。当时我就选了这句话,来表达我们在回归二十周年时对未来的期盼,就是“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我希望用这句话勉励我们自己也送给《人民日报》的朋友们。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