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腊月是梅花开的季节,也是想家的季节丨周末读诗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月薪18000但工作无意义,要不要辞职? ·  2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财神、文昌、观音......166位神仙打架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海蓝博士:人生苦短,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1-30 21:52

正文




采写:郭巧

策划:十点读书


一栋自己亲手设计的300多平独门独院的别墅,前后带有花园和果园。每天清晨,起床推开窗,花的清新和泥土的香气扑鼻而来,过一会儿,小鸟和松鼠也来了,风光无限。房子里住着自己最爱的爱人和孩子,生活美好惬意,逍遥自在。


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很多人的终极梦想吧。


海蓝博士曾经就过着这样的生活,但她却放弃了这样的诗意,义无反顾地从美国回到了国内。




-01-

有些东西比好生活更重要?!


海蓝是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神经科学的博士后,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先生的关门弟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常年待在美国。


1999年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博士后期间参加国际会议


在美国的生活不用吸霾,享受自然闲适的生活,还能有不菲的收入和不忙的工作,过着鱼和熊掌兼得的生活。



△在美期间,海蓝博士和女儿的合照


可她心里总有些东西放不下,时不时就在深夜朝她袭来,让她无眠。


她说:

当初向大使馆申请长久待在美国时,大使馆同意了我的请求,但一封走流程的信,戳痛了我的内心。


信上大概是这样写的:“祖国培育了你,帮助你实现你的人生理想,我们同意你留在美国,但希望你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每位海外学子在申请留在国外时,都会接到这封信,但对于海蓝来讲,这份信的分量很重,一直压在她心里。


后来,她还是决定放弃在美国拥有的一切,回到中国。


2008年汶川地震,47岁的海蓝博士带着爱人和孩子作为汶川地震救灾志愿者,驻扎四川整整3年,为灾区近10万名师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救援。



从鸟语花香的诗意生活到极度艰苦的灾区生活,她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为灾区人民做心理抗压力的辅导中,为无数人建造了一个从极度悲痛中重获生活信心的通道。




△海蓝博士给灾后人民做辅导


由她担任总督导的5.12“心灵守望计划”被评为“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该项目获胡锦涛同志亲自颁奖。获得如此殊荣,可见她的付出之大,可海蓝却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相反她觉得这不过是她该做的。


你或许以为海蓝应该一直耕耘在心理学领域,才会有如此丰富的经验,但其实,38岁以前,海蓝还和心理学没有什么联系,她的专业是眼科医学,并获得了名校医学博士学位和神经科学博士后的荣誉,但她也放弃了。

-02-

人生苦短,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1997年,中国的博士各行各业加起来只有5000名。海蓝就是这5000名中的一位。


那时候,就“复旦大学医学博士”这个头衔,足以让她在国内找到收入不菲的工作了,她却不止于此,经历3年的波折,好不容易获得了去美国做神经科学博士后的机会,并且从师的是美国眼科协会副主席。



在医学领读耕耘了20多年,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以为毕业后,就要登上医学生涯的高峰和享受耕耘的收获时,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神经科学博士后的荣誉,转学心理学,从零出发,这一年她38岁。


很多人这样质疑她这一疯狂的举动,甚至怀疑她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


-1- 在美国,眼科医生的收入是很高的,放弃这么好的未来去从零开始学习心理学,背井离乡的,前途未卜,太疯狂了。


-2-  从自身条件来看,她也根本不存在任何优势,相反劣势明显:不了解美国人的文化,英语还有口音,一个中国人给美国人做心理辅导要想取得信任感会更难。


-3-  38岁的年纪转换职业生涯,没有多少积蓄,还得贷款申请学习心理,既要安抚亲人们的反对情绪,还得建立自己对未知未来的信心,这条路上看的见的困难都足以让人退却,更何况看不见的......




她的确很任性,但也很理性。


她说:“烦恼会让你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痛苦是因为命运想将你带到更好的地方。”


出生于医学世家,受家庭影响决定学医。在周围人都认为我应该非常幸福的时候,我却觉得身心越来越疲惫,压力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茫然、烦躁、孤独,不知人生究竟何去何从?


回想起当时的状态,海蓝认为让她感到压力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所做之事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愿望和需求。


△在美时期的海蓝


在大学时期,海蓝17岁,在班里是最小的学生,经常有比她大五六岁的人,来找她咨询恋爱问题,因为她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能够解答同学们的一些疑虑。搬家时,她带走的也尽是和心理学相关的书。


“为什么我不可以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作为职业呢”?这个疑问在她心里持续发酵。


人这一生,主要的时间都是在工作,干吗不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对医学并不感兴趣的名家们,上一年班就等一周假期,回去好好放松一下,或者成天盼着周末和下班回去休息一下,我不愿变成他们其中的一员。


相反,如果工作变成每天都像假期一样,每天都像下班那样的一种状态,那不才是“好工作”吗?


-03-

人生没有走不出来的困境


想明白了以后,她再次走上了漫漫的心理求学之路,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自己没有工作还要负担学费的同时,海蓝的爱人也因为2000年IT业的大滑坡而失业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完全断了。

 

背负着债务和高昂的学费,海蓝一家每天的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


在读心理学期间,海蓝开始打工贴补家用,几年来没有穿过新衣服,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从二手店里淘来或是在别墅区里的人卖不需要的衣物时买来的。

 

那时候别人眼里的海蓝是偏离了正常轨道的,靠着过往的学历和经历本可以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日子哪里会过得如此清贫,可她却一头扎在了心理学上。




再后来,她申请当起了美国危机干预热线的义工,没有工资,从最基本端茶、倒水、扫地做起,非常勤快,完全不把自己是个博士后当一回事,她非常快乐。

 

由于她的工作表现,很快就引起了热线管理高层的注意,直接把她推荐给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心理健康公司的CEO,开通了她考取心理咨询师后的又一扇大门。其实在此之前,海蓝就已经给那家公司写了很多的自荐信,却都石沉大海了。


在成就别人眼里的精彩,和做心中的自己之间,海蓝博士选择了后者。



08年汶川地震之后,您在那儿服务了三年,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如何更快地从在极度悲痛的情绪中走出来?


人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管经历什么,生活还可以回到幸福的轨道上来。决定我们生活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如何来应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哪怕你截瘫后,半年后也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行动治愈恐惧,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有助于你从悲痛的情绪中尽快走出来。


记得有一个来自北川的60多岁的大姐,在地震中失去了最爱的孙女、爱人、房屋。她躺在临时避难所的地上,绝望到等着下一次余震把她永远地带离这个世界,可是频繁余震,没有一次大到可以把她带走。


我当时问她:”你最擅长的是什么?“她很骄傲地说,种莴苣笋,喂猪,她的莴苣笋长得又粗又大,猪养得白白胖胖,邻居都很羡慕她,可是北川已变成平地,她的村庄已经消失了,她的技能再也没有用武之地,陷入了深深的无望。


躺了几天后觉得无聊,就站起来四处走,看到志愿者给灾民剪头发,很忙,顾不得收拾地上的头发,天性闲不住的大姐,开始帮着志愿者理发师扫地。但理发师少,需要理发的人更多,理发师说教她试试剪头发,她一试,果然还可以。于是就给灾民们当起了义务理发师。


我问她将来怎么办,她说:”听说从北川来的很多灾民,将来会集中住在安置地。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剪头发,我准备开个理发室,别人收两块,我收一块;别人收一块,我收五毛,肯定可以活下去的。“说这话时,我看见她眼中充满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海蓝博士与汶川的孩子们


38岁从零开始,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去推动您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我读医期间就已经发现有很多很多疾病,是无法医治的。26岁我做眼科医生时遇到的一个病人,对我后来的选择影响很大。


那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农民工,开山炸石的时候炸到了眼睛,当时的情况是只能为他做眼球摘除手术。他出院的时候要写医嘱,我写的是“痊愈出院“。我看着“痊愈出院”四个字,内心非常难过。从治疗角度,手术成功、眼睛不再流脓流血就叫“痊愈”,但是实际上,他的人生痊愈了吗?他是一个年轻的爸爸,是全家唯一的劳动力与支柱,现在他失明了,怎么能叫“痊愈”呢?


从那时起,我立志做一个能够从根本上帮助病人解脱病痛的医生,而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一路考研、考博,去美国做博士后。一路研究下来,我发现组织发生病变之前,细胞已经发生了病变,细胞发生病变之前,我们体内的分子已经发生化学变化,而我们体内分子之所以发生化学变化,多数情况与我们的情绪有关。


那既然追根溯源,人的疾病与人的情绪有直接关联,我为何不能在源头帮助更多人预防疾病的发生呢?于是我决定放弃之前的医学积累,从零开始学习心理学,而这也正是我内心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经验对年轻人择业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我想跟今天的年轻人分享的是,我们往往在选择一个专业的时候,会有很多恐惧,我当时已经38岁了,转身重新开始一个行业,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当你从事一个行业,内心越来越疲惫,除了工作给你带来的收入以外,其他的你都不关心,说明你已经没有在一个合适的轨道上了。


不要做一份只是为了赚钱的工作,一定要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情,而不只是看是否受人尊重,赚多少钱,因为当你喜欢一件事情时,能做好的话,收入会自然就有。


做一件由心而发的事情,为你的激情而工作,因为我们清醒的时间很大部分在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至少有一半时间你会是幸福的。




您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关怀。


我们每个人大脑的本能状态,就像装了警报器或者住了一位侦探,会搜索过去、现在、未来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潜在的危险,而幸福是一条需要自我修建的康庄大道。


最新的研究表明,大脑可以重塑幸福之路,方法很简单,就是静观自我关怀(Mindful Self-Compassion)。我现在是全世界11位静观自我关怀的老师之一了,但我每次学习,仍会有新的发现和成长,这是一个基本功,当你学习了自我关怀,就有一个锚定的对象,从你出生到死亡,唯一时时刻刻的陪伴关怀你的,只有你自己。不要定位在有谁当你的好朋友,或者爱人,首先定位自己好好爱自己一辈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对于未来的生活和事业,还有哪些期待?


我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百年企业,成为千家万户传播幸福的品牌机构,培养一个很好的团队,努力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好,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时间细化和完善很多部分。



长城脚下,海蓝幸福家 


那当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悲伤的事情,是如何疏通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呢?


我们对情绪有误判,分成正面和负面的,每个人都只想要正面情绪,但负面情绪才是我们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头,发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建议首先定位,不要把它当作敌人,人生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是挑战我们智慧、能力和胸怀的机会。


其次不要把时间精力用在对抗逃避上,而是聚焦在我们能学到什么。


最后,在这个情况上做出利人利己的选择。我跟其他人最大的区别,是我不把时间放在逃避纠结上,而是想这件事情我能够做什么,改变什么,学习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遇到不愉快事情的态度。



在您看来,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很多人认为成功就是有位子、有票子,但这样的成功未必带来幸福。我认为人生真正的成功,是拥有内心的宁静,和与人的和谐。哈佛最近的研究也证明如此,是幸福让人成功,而不是成功让人幸福。


最近忙吗?


最近刚从美国回来。在波士顿呆了近一个月,非常兴奋,因为发生了三件对我来说意义深远的事。


  • 第一,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Compassion In Practice”Conference.聆听了神经科学领域的领衔科学家Richard Davidson 和TaniaSinger 最新出炉的科学发现。简单总结这次大会的话,就是关于关怀与自我关怀的研究结果,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对身心健康疗愈、企业运营管理的传统观念,身心健康领域会进入关怀与身心关怀的浪潮。


海蓝博士与Richard Davidson合影


  • 第二,与静观心理学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享誉全球的最棒的内观老师Jack Kornfield 进行了多次一对一的沟通。关于如何带领一个人从痛苦中走出、放下过去、不忧未来,我们有很多共同的信念和理念。


    我认为现代人不需要更多的知识,需要的是更深的了解自己,确定自己,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无怨无悔的人生,而不是在别人的标准中失去自己。而Kornfield 博士是自我探索和疗愈方面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专家和老师。


  • 第三,结识了内在家庭系统的创始人Richard Schwartz。他的著作《You Are The One You've Been Waiting》认为“你才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我非常认同。


    许多人用一生等待合适的时候、合适的机缘、合适的人,把自己从不满的现状中解救出来,即便遇到了,很快也会发现不过是一场想象,因为没有人真的能够完全符合我们的心愿。


    Richard Schwartz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世界,内在世界的混乱和不和谐是我们痛苦和困扰的原因,再加上外部世界的变幻莫测,所以人生不如意。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并把握自己的内在世界,停止“内战”,减少内耗,外在世界就容易把握和理顺。


最后,给十点读书的读者推荐一本书吧。


哈佛临床心理学专家Christopher K.Germer博士的《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解决焦虑、抑郁等情绪的积极心理学经典。海蓝博士提出了革命性的新观念:我们终生要学的功课就是情绪管理,人生最大的本领也是情绪管理之道。掌控了情绪,一切在你手中!


*本文为十点读书原创。其他公众号若要授权白名单,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祝好梦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购买【汪曾祺典藏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