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弘扬圣贤教育(华族神圣 光照万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7 小时前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7 小时前  
上饶新闻  ·  初六遇立春,迎春启新程! ·  3 天前  
辽宁发布  ·  新春走基层 | 博物馆里品“文化大餐” ·  3 天前  
天津广播  ·  年俗 | 为了一年的财运,这件事一定要做! ·  4 天前  
洪观新闻  ·  今天,“TA”将刷屏你的朋友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遇事不轻易责备,才是家庭最好的风水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9-04-08 14:09

正文

网络上有人问:好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高赞回答是:首先,遇事不轻易指责。


家庭的幸福,不在于锦衣玉食,而在于不争对错。

家庭的幸福,不在于阔气富有,而在于不轻易指责。

- 不轻易责怪,夫妻更恩爱 -


如果你出门前,对伴侣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某瓶药物藏好,以免小孩子误服。”伴侣一脸自信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结果不久后就接到伴侣的电话:“孩子误吃了药,已经送往医院了。”于是你匆匆忙忙地立即赶往医院,见到伴侣的第一面,你的第一句话会说什么?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


·不是早就让你把药收好吗?

·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不知道是怎么当妈/爸的,让我说你什么好呢?

·这孩子本来身体就弱,这下……



一连串的指责,劈头盖脸地冲向对面那个内心早已兵荒马乱的人。 面对责备,对方感到自尊心受挫、委屈 ,于是气话在这时就被逼出来了:


你以为带孩子很容易啊?那以后你来带啊……


一场唇枪舌战就此展开,甚至愈演愈烈。


原故事的丈夫是这样做的:


·看到满脸自责的妻子,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说:“没事的,有我在。”


看到这位丈夫的做法,想到了杨澜的一段话:


·在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在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

·有她(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

·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最好的夫妻关系,是能互相体谅彼此的不容易。




当对方犯错时,不是只顾着谩骂和责备,而是顾及对方的感受,然后跟他/她站在同一边,一起面对问题。责备之话一出口,就有了对错之分,将两个人瞬间拉到对立面,爱的感觉便会消失。 一味地指责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容易激化矛盾。


心理学著作《错不在我》里说到:


·绝大多数夫妻离婚,都是长期的累积所致,这样的夫妻都以滚雪球的方式责备对方并为自己辩护。

·夫妻双方总是盯着对方的差错,对自己的优点、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极力辩护。

·这样做恰恰会导致另一方固执己见,甚至寸步不让。


大多数夫妻,都无需经历什么大风大浪,更多的只是小吵小闹。有的夫妻在互相指责中将其演变为针尖对麦芒,有的夫妻则在互相包容中将其转变为绕指柔。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吵着吵着就散了,有的人吵着吵着感情更深厚了


没有一桩婚姻是能不遇到问题的 ,因此在婚姻里最重要的便是,两人能把多少不那么愉快的小时光变得幸福。若是总想着争对错,再横加指责,赢的一方 赢了结果,却输了感情 ,双方都不愉快,多不值。


特别赞同汪涵对于两性关系的理解:“ 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时,善待对方。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点出了婚姻长久的秘诀:“ 获得美满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 不轻易指责,家人更亲密 -


提到不轻易责备孩子的父母,一心第一个想到的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


某次落榜后,曾国藩到父亲的好友那里借了一百两银子,兴致勃勃地跑去买书。这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他家好几年的收入。怀着“轻则被骂个狗血淋头,重则家法伺候”的心情,曾国藩回到家中。


一向严厉的父亲知道后,心平气和地说:买书是好事,钱你不用担心,我们曾家慢慢还,只是这书你既然买了,就一定要读完。


这寥寥数语,让曾国藩倍感震惊,从此立誓无一日不读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麟书只是指责和怪罪,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心理学上有个叫“ 异化的沟通方式 ”的专有名词,指的便是不认真解决问题,只顾着责备对方的沟通方式。


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情绪勒索》一书中提到这样常见的现象:


有对父母已经很久没看到女儿了,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她终于放假了,但她的计划却是跟朋友出国旅游。

父亲一听便生气地说:你有没有听过“父母在,不远游”,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的女儿。

于是接下来,女儿气鼓鼓地回家住了几天,父亲觉得“要我把话说成这样,你才回来。”


局面一下子就陷入了“两输”的状态。倘若一开始父亲有不轻易指责的意识,而是说:


听到你要放假,很开心,爸爸妈妈也好久没见你了,你要不要安排一两天回来看看我们呢?


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为人父母要遇事不轻易指责,为人子女也是。由于成长年代的不同,子女跟父母很容易有代沟。


“都跟你说了不要去捡那些没用的东西,你这人怎么这么顽固呢?”

“你是翅膀硬了,有能耐了,看不起父母了。”

“剩菜倒掉,还要我说多少次,你等下吃了生病,大家还得照顾你。”

“倒掉多浪费,不用你操心,我不用你们照顾。”

“你的思想这么封建,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来这套。”

“是是是,我们老了,就没用了。”

……


看到父母某些“老套”的做法,就忍不住吐槽和指责,这不仅会让父母感受不到尊重,还会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让彼此有了隔阂。


其实,有很多小事,在子女眼里也许不合时宜和有失体面,但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乐此不疲的。 遇事不指责,多点包容和理解,不计较,不争对错,就能小事化了。


《礼记》中讲到“ 孝子之养 ”,第一个便是“ 乐其心 ”,使他们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孝顺。 遇事不轻易指责,才能营造爱意满满的家庭氛围 。这是家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也是家庭温暖的源泉所在。



-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


老子说:“ 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


老子强调,处于劣势时不责怪他人是容易做到的,占尽优势时不轻易指责、不咄咄逼人,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对待外人尚且要有这份气度,更何况是亲密的家人呢?


正如《傅雷家书》中教导子孙的: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有时候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跟家人相处,重要的是和和气气,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的羁绊和感情;


跟朋友交往,重要的是萍水相逢的缘分和惺惺相惜的情义;


与人共事,重要的是携手推进工作和共同成长。


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就是抓住对方的过错进行指责,而不给别人宽容和机会。


遇事不轻易指责,是对每一段关系保有容错率的气度,是允许别人犯错,不求全责备,不苛责,毕竟谁能无过呢?


欧洲有一句谚语:“ 如果常常流泪,就不能看见星光。


如果常常指责他人,眼中便全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对方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慢慢地,自己的气量和格局也会缩小。 遇事不轻易指责,是爱,是包容,是付出和尊重


如果在你身边,有即使你犯了错也不轻易指责你的人,要好好珍惜,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因为无论什么关系,无论多亲密,都不可能是一方无限度地退让,感情是两个人的事。


如同那句话所说:


所谓好的关系,都是源自一个人的包容和迁就,以及另一个人的适可而止。

因为你很重要,所以遇事我不轻易责备你。同样地,因为你很重要,所以我珍惜这份“不轻易责备”的包容。


父亲,决定家庭的高度;母亲,决定家庭的温度

你的脸色,就是孩子整个世界的颜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