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二大叔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城市规划  ·  地方两会 | ... ·  2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学术报告 | ... ·  昨天  
中国交建  ·  孕育之冬丨中交集团中标这些项目⑭ ·  2 天前  
中国交建  ·  红心向党 ... ·  2 天前  
中国中铁  ·  佳节守护民生 润泽千家万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二大叔

人生如吃饭:最高境界,是保持“空腹力”

不二大叔  · 公众号  ·  · 2024-12-17 21:2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不二大叔



作者 | 有书唐适愿

来源 | 有书(ID : youshucc)


《本草纲目》中有一句话:


“饮食不节,杀人顷刻。”


是说无论饭菜多好吃、多喜欢,都要注意节制,过度饮食,必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饮食不加节制,便会导致痛风、高血糖、便秘等健康问题。


日本医学家石原结实也曾著《空腹力》一书,提出“保持空腹力,能够有效延缓衰老”的理念。


实际上,不仅是饮食、养生方面,对待人生,也是一样。


生活就像吃饭,懂得保持“空腹力”,才能更好把握人生。


腹不求饱,人不求满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以“吃”著名,整日除文学以外,便对“吃”最感兴趣。


写《猪肉颂》,谈东坡肘子如何做;在《食荔枝》中言,愿为荔枝,长住岭南。


但“贪吃”如他,也在自己的作品《养生说》中讲: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主张感到饥饿时再进食,不必吃饱就该停止,保持七八分饱最好。


一次性饮食过量,会对脾胃造成巨大负担,导致运转不畅,甚至出现问题。


而脾胃是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


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精气产生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精神”。


严重者,还会伤及性命。


如杜甫,生逢乱世,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又遇战乱、天灾,食不果腹,在路过湖南耒阳时,有将近十天未进食。


幸被当地县令所救,赠他白酒牛肉。


饿了多日的杜甫难以自制,大吃特吃。


口腹之欲虽得到满足,却因进食太多,脾胃难以承受,患上重病,没过多久便去世。


正如《博物志》中所说:


“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弥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故而,饮食不必求饱,口腹不必求满。


对于人生,也是一样。


凡事不必过分求满,做事留有余地,懂得适可而止、适当节制,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事事都要做到极致,反倒可能为自己招来祸端。


三国杨修,为人聪明,常喜猜测曹操未尽之语,并替曹操下达命令:


曹操写“一合酥”,他便猜曹操是说“一人一口酥”,令众人分食;


曹操在门上题字“活”,他猜测为“阔”,命人将门拆掉;


曹操定暗语“鸡肋”,他就解释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擅自下令退兵。


自以为聪明到了极致,却不想,引得曹操不满,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满”的下一步,是盛极转衰。


所谓圆满,实际上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季羡林曾经说: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不完满才是人生。”


食不过饱,人不求满,人生留有一些余地,才是真正的智慧。


食不过急,事不过激


之前看到过一个评论说:


“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饱’,我的世界里只有‘饿’和‘撑’,更别提七八分饱。”


很多人都说,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进食的量。


总是饿到不能忍受再去吃,一旦吃上又感觉不到吃了多少,直到胃胀腹满,才肯停下,但此时已经吃到了“撑”。


究其原因,是饮食过急。


《千金要方》中有言: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


人在极度饥饿之时,也是对食物的需求最迫切的时候。


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出现在眼前,就会难以克制,想要迅速占有、快速满足自我,以至于进食太快。


如此一来,胃肠道的吸收跟不上,身体也来不及反馈饱腹程度,就会导致进食超过最佳食量。


同时,进食速度过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狼吞虎咽”,会让食物的咀嚼程度不够,难以消化。


二者相加,增加脾胃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身体。


是以,《医说》中言:


“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人生亦如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切记,三思而后行,不可急切冲动。


再饥饿,也要克制食欲与速度;再愤怒,也要克制脾气与言行。


食不过急,事不过激,否则,一定会伤害自己。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就曾因冲动,患上重病,还险些毁了自己的前程。


曾国藩早年军功显赫,是朝中重臣。


但为人太过正直,又眼底不容沙,对奸臣、小人十分看不惯,总忍不住与其针锋相对。


因此得罪不少同僚。


在带领湘军入江西作战时,就被政敌针对,江西方面不配合,京城方面又对他百般掣肘。


加上军饷不足、父亲去世,悲怒交加,他一时冲动,负气回了老家。


本想以此换取朝廷和咸丰帝对他的支持,却不想,咸丰帝不满他的冲动行事,非但没有安抚,反而收缴了他的兵权,命他“在籍守制”。


曾国藩被免职,赋闲在家,前途未卜,政敌又借此机会落井下石。


多重打击下,他怒急攻心,开始失眠、狂躁,患上重病。


直到再读《道德经》,曾国藩从中了悟自己行事冲动、锋芒过盛的问题。


此后学会了克制脾气,收敛自己,最终成就自我。


人行于世,最忌急躁冲动,遇事三思,学会控制脾气,人生才能越来越好。



味美停箸,兴盛止步


保持空腹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懂得适度。


很多人都说,明白吃饭不宜过饱的道理,可一旦遇到自己喜欢吃的,就很难及时停住筷子。


有时一顿吃到撑,也不觉满足;有时同一种食物连吃多日,直到吃腻才换。


这样其实最伤身体。


《丹溪心法》中明确指出:


“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黄帝内经》中也多处提到,食物、口味于人身体,有极大的影响,如果偏食一种,会造成器官失衡。


如:味过于酸,伤脾;味过于咸,抑制心气;味过于甘,不利于肾。


故《保生要录》中也强调:


“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


对于食物,无论多喜欢,也不能摄入太多,否则,便会引发病症。


三国时期的广陵太守陈登,便是如此。


陈登此人学识渊博、智谋过人,曾围剿吕布、击败孙策孙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极爱吃鱼,尤爱吃生鱼片,几乎是每顿饭都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长此以往,他就出现了“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症状,甚至胃痛到难以忍受。


华佗为其看诊后言:


“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


说他常吃鱼片,以至于腹内生虫。


以汤药治疗后,陈登狂吐不已,将胃里的寄生虫全部吐出。


但陈登并未以此为戒,在吃鱼这件事上,依旧是不加节制。


三年后病症复发,医治不及时,丧命于此。


宋代理学家程颐有言: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无论吃饭还是为人处世,都要懂得“适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