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煮酒论史
「掌上历史」团队和天涯等煮酒论史论坛主创者原创出品,打造第一历史自媒体。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久坐伤身?换个方式坐,反而排湿又养身 ·  19 小时前  
鱼羊史记  ·  男人千万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 ·  2 天前  
国家人文历史  ·  真神仙打架:“封神”里的这些神仙都是啥关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煮酒论史

借呗、花呗和美国次贷危机

煮酒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1-15 08:41

正文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负责拯救危机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曾经组织过一次晚宴。
出席这次晚宴的,除了布什政府和财政部的官员,还有美国各大顶尖投资银行的总裁。
当谈论起引发这次危机的责任时,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指责财政部的官员们说: 你们也有部分责任,你们应该多监管一些,因为我们太贪心了!
这就是美国资本家的嘴脸,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尴尬之处。
当危机没有发生时,资本家总觉得监管碍手碍脚,毫无用处,影响他们创新发展;当危机爆发之后,他们会反咬一口,当时你们为什么不监管多一点?
01
1929年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连续40年持续增长,期间从未发生金融危机。
当时美国的金融业受到严密监管,大部分商业银行只能在本地开展业务;银行被禁止使用储户的钱进行投机;进行股票和债券投资的,都是小型的私人合伙投资银行。
1981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他任命了投行美林证券的总裁,担任美国财政部长。

里根总统
在经济学家和金融说客的支持下,里根总统开启了长达30年,对金融行业放松监管的过程。
1982年,里根允许银行动用储户的钱,拿去做风险投资。
随后,数百家银行破产,许多美国人一生的积蓄血本无归。
为了拯救这场金融危机,政府花费了纳税人1240亿美元。
但华尔街的银行家没有停止脚步,他们强大的能量,渗透到民主党和共和党,控制了美国的政治体制。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Gramm-Leach-Bliley”,该法案对吸收公共存款的银行进一步放松,允许他们进行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
2000年,贪婪的投资银行家们,大力推销一些垃圾互联网企业,催生了美国的第二次金融危机。
这次互联网泡沫,让美国民众损失了5万亿美元。
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涉嫌欺诈的美国投行们,只花了14亿美元,就庭外和解了。
随着美国的科技进步和金融监管放松,华尔街的银行家发明了复杂的金融产品,统称为衍生产品。
当时,所有的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说金融衍生品让市场更加稳定。
美国的监管机构和政府,都没有把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太当回事。

02

1998年,美国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Born,曾是一本法学期刊的女主编,起草了一份准备监管金融衍生品的提案。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美国证监会主席发布联合声明:谴责了Born的提案,建议允许衍生品不受监管。
克林顿的财政部和国会,都驳回了Born的提案。

克林顿总统
2000年,另一项允许金融衍生品完全不受监管的提案,获得了通过。
脱开了监管的缰锁,华尔街贪婪的银行家们,开始了大干快上。衍生品交易和金融创新,开始呈爆炸性的增长。
在此之前,购房人申请房贷时,银行会非常仔细的考量借款人是否有能力还款,因为这笔贷款可能要在30年后才能收回。
金融创新之后,银行并不太关心借款人能否还款。因为银行可以把这笔贷款卖给投资银行,立即获得现金,并再进行下一次放贷。只要给投资银行,分享一部分收益即可。
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证券化(ABS)。
投资银行,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和助学贷款、汽车贷款等,打成一个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衍生品,叫做有抵押集合债券(CDOs)。
然后,投资银行再找到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花钱让他们给CDOs评AAA级。
拿到好的评级,投资银行,再将CDOs卖给社保基金,还有全球各地的投资者。
由于当时CDOs非常赚钱,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推出了一种保险,叫作信用违约互换(CDS)。
持有CDOs的投资者,只要买了CDS,如果CDOs暴雷了,AIG会全额赔付。
但当时,CDS不受监管,AIG并没有任何赔偿准备金。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了违约,有钱就赔,没钱就直接破产。
这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根源,这种不受监管的次级贷款,像一辆快速奔跑的列车,把购房者、银行、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及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拉上了车。
这辆列车的前方,是万丈深渊。
起初,美国的房价一直上涨,从资产账面上来看,所有的购房者都是赚钱的。
他们房产的升值部分,又可以继续向银行申请贷款。然后用贷款,再来偿还之前的月供。
银行收到月供,留下一部分收益,然后将部分收益分配给买了债券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拿到这部分收益,支付了标准普尔的评级费,给投资者支付收益,自己还有盈利。
投资者拿到收益,又给保险公司支付保费,也还有盈利。
在这场疯狂的泡沫中,似乎所有人都赚到了钱。
2004年,嗜血的投资银行,为了买入更多的银行债务,他们游说证券和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继续放松杠杆率的限制。
杠杆率越高,意味着投资银行只需要很少的资本金,就可以借很多钱回来。
终于,美国的房价开始掉头直下,美联储不断加息。
曾经热情高涨,资产升值后疯狂消费的购房者们,终于还不起房贷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在那条长长的证券链条上的参与者,纷纷倒下。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造成了20万亿的损失。但是,那些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不仅毫发无损,还从政府给的救济款中,拿走了巨额的离职补偿金。
那些钱,全部都是纳税人的钱。


03

用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马云对监管的态度,以及花呗和借呗的盈利模式,不就是一个翻版的华尔街次级贷款吗?
马云批评银行当铺思维,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开路吗?
美国的次级贷款,那还是有房产做抵押的,但说垮就垮。
马云说他有大数据,知道每个有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很低;当时美国的银行家们,也说美国的房价不可能下跌,也是没有风险的。
但所谓的芝麻信用,那只是对借款人过去的一个信用评价,它并不能代表未来这个人信用情况。
没钱购物,沦落到要用花呗;借不到钱,沦落到要用借呗;这些人的信用(注意,此信用非彼信用)并不会太好,很多人借钱、提前消费之后,信用开始变得更差。
怂恿一个37岁的施工队长,用花呗给女儿过一个像模像样的生日。这与华尔街的放贷员,以零首付怂恿低收入人群贷款买房,本质上是一样的。

花呗广告
借呗和花呗,会让更多信用不好的人,去借更多的钱,搞更多的提前消费。而不会关注,这些人借钱后,消费后,会不会还不起钱。
马云批评“巴塞尔协议”是老年人俱乐部,这个协议有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马云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蚂蚁集团的资本金,加更多杠杆。
这和投资银行的精英们,游说美国监管部门,放松对杠杆率的监管,也是异曲同工。
借呗、花呗,最早以30亿的资本金,以2倍杠杆从银行贷款60亿元。然后以这90亿元放贷,并将90亿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短时间内 ,搞了40次,搞成了3600亿的规模。
用30亿的本金,放大120倍,做上了3600亿的大生意。
相当于它用1元钱,放了120元的贷款出去,赚了24元(20%年化利率)。给投资人分了8元(6%固定投资利率),还剩下16元。
16倍的利润,天下哪有这么好的生意,比抢银行赚钱,还不犯法。
04
11月2日,银保监会、央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11月3日,蚂蚁集团在A股科创板和港股双双暂缓上市。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对蚂蚁集团的估值,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业内人士,马云不可能不知道《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和作用。但他依然强力推进,火速过会,企图在《办法》正式发布前,再狠狠割一把韭菜。
如果蚂蚁集团真的上市成功,2万亿的估值被爆炒,然后《办法》将其估值打回原形,多少接盘侠和键盘侠,被套牢后又会大骂监管部门?监管部门最后成了背锅侠。
一份财新网发布的,未完全穿透的蚂蚁集团的股东名单,最近广为流传。
让人惊奇的是,新加坡有7%、马来西亚3.56%、加拿大3.28%,各种国外风险投资机构18%以上;还有四大金融系,中金系、博裕系、春华系和云锋系。
首富曾经说过:如果国家需要,我会把公司送给国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