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油发展微讯
创新能源技术,服务美好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淮南师范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预公告 ·  3 天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海油发展微讯

从“点”到“圈”,为增储上产圈出可靠“大后方”

海油发展微讯  · 公众号  ·  · 2024-04-08 18:43

正文


早上8:00

日光渐盛

在海油发展物流惠州基地园区内

(以下简称“物流惠州基地”)

工作人员也渐渐忙碌起来

装船、卸货、入库、提货、场内运输

……

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

人流车流熙熙攘攘

按照数字化系统的导引

目标明确流向需要他们的地方



自从数字化系统上线运行

100多万平方米的园区内

人等机具和机具等人的现象大幅减少

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不止在惠州

在各大仓储物流基地或仓库

智能化系统纷纷上线运行

为仓储物流工作提供“智慧”支持

为中国海油发挥油气增储上产“主力军”作用

提供了充足稳定的后方物资保障



顺潮流+摸石头

找准痛点做试点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重要作用,而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物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海油发展正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物流业务特性的转型升级之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海油国内原油增量已经连续五年占全国原油增产量的60%以上, 随着勘探开发作业量持续上涨,物流基地作业量也呈双位数增长 ,海洋石油基地供应链效率面临极大考验。



我国高度重视智慧物流发展。早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印发了《“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指出要 “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为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各类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都 明确将智慧物流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提出 要推动物流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改造和网络化升级


虽然智慧物流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业内也有许多优质企业走在前列,但海油发展物流公司(以下简称“物流公司”)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


首先,在物料特性上,海洋石油工业所需物资装备种类繁多,是大小、长短、形状差别很大的非标准件,且一般重量较大,和京东等快消品仓库存储的物料特性截然不同,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很难直接照搬其设计标准。



其次,相比一天吞吐量达数十万吨的集装箱码头,物流公司码头运输量小,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益有限,需要在成本和效率之间把握平衡。


最后,在功能定位上,为海上勘探开发生产服务的物流业务紧密嵌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保供性质,一切运营围绕作业需求展开,而作业需求实时变化,这就对物流的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种种特性决定了物流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无法照搬其他专业物流企业的经验,而需“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2021年,中国海油制定了《中国海油智慧仓储物流建设工作方案》, 提出了“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和“试点先行、标杆引领”的指导思想 物流惠州基地成为中国海油首个进行数字化转型示范建设的仓储物流基地 ,龙口、舟山仓储物流基地紧随其后,预计今年上半年数字化建设还将覆盖至塘沽和湛江两处基地。2023年,中国海油公布8个五星级仓库名单,它们则 成为了数字化、智能化仓库建设的标杆




定标准+提效率

用最小成本撬动最大保障能力


处理好成本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数字化转型必须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找到合适的“支点”才能将转型的阵痛最小化,将效果最大化。


供应链、物流、仓储,三者的关系如同“套娃”——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指涉及物的流通的部分,仓储又是物流的一环,为物资周转提供空间。



对仓储环节来说,标准化是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基础 。走进海南仓储物流中心3号智能仓库,“强迫症”式的整齐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因为要让堆垛机、AGV(自动导向车)、智能叉车等自动化 设备能够进行标准化作业,必须让大量“非标准件”变得更“规则”。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 将物料放入标准化容器 。因此中国海油的 智能化仓库都针对器材、管材、小备件等物料的尺寸特点规划了标准载具



在单个仓库内部实现标准化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各试点智能化仓库大多为定制化建设,仓库与仓库之间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海油发展正在各试点智能化仓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软硬件行业标准。一旦标准形成,则有助于智能化仓库建设由“定制化”转为“批量化”,进而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建设成本,让更多仓库搭上智能化的快车。



同时,对于那些建有码头以及多家仓库的仓储物流基地来说,由于基地面积更大、物资流转更复杂,为实现以最低成本最大化提升保障能力和运营效率的杠杆效应,就需要找到最恰当的支点。因此,物流惠州基地没有将重点放在硬件改造上,而是 将“可视化挤水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管理,实现对基地内作业资源的全面感知、统筹调度 ,减少各作业环节之间的“内耗”。



智能调度系统上线前后,调度员张栋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他需要把作业单派给一线站队长,再由各站队长给队员派发工机具、分配具体任务,结算人员按照站队长汇报的情况做好登记记录和月底汇总。


现在,他可以 通过系统实时了解工机具使用和人员作业情况 ,直接 通过系统对人员和资源进行合理调动 。现场工作人员 通过手机应用或手持终端接收指令 ,不再需要站队长作为三方沟通的桥梁。这种转变的优势显而易见——降低沟通成本、节省人力、省去了几个月就能放满一档案柜的作业单、避免了人工统计的错漏、方便复查和复盘分析……



不过,技术的革新对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调度人员需要了解现场具体业务才能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同时,过去作为信息传递层的站队长根据自身能力特长,或进入指挥中心从事生产调度,或留在基层一线参与具体工作,或参与技术革新。在实践过程中,系统积累数据的分析显示,现场人员技能和工机具资源情况不匹配的现象正在暴露出来。对此,物流惠州基地加强人员培训, 培养一线人员一专多能,逐步减少“有活干,有人力,但技能不匹配干不了”的情况发生



“工作量每月都在增加,却不是靠加班赶出来的,数字化系统让每个人的工作更高效,每分每秒都不浪费。” 张成说。据统计,经过数字化改造的 物流基地运营效率提升幅度均在30%以上



信息共享+前后延伸

数据流畅物链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