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全世界会玩的人,都来广东过年了 ·  2 天前  
凤凰网读书  ·  每次去到陌生的城市,我都会先去寻找书店 ·  昨天  
蓝钻故事  ·  春晚收视出炉!排名第一节目太意外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玛丽·奥利弗:回归自然,找到自己在万物中的位置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这件事,才是损害人与人之间关系最致命的因素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17 20:00

正文


1


前几天,看了陈凯歌几年前导演的电影《搜索》。


电影讲述了女主叶蓝秋获知自己身患癌症,巨大的打击让她心灰意冷,回公司的公交车上她拒绝给一个大爷让座,引起围观群众的指责,而这一过程又被人用手机拍下,随后上了新闻。


大家集体讨伐叶蓝秋的道德沦丧,一周疯狂的网络媒体暴力后,叶兰秋跳楼自杀了,而之前口诛笔伐的众人也开始反思。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禁感到心凉和恐惧。有人说电影表现了网络暴力的可怕,但我认为 这不仅是网络暴力,更是一种道德绑架。


电影开头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叶蓝秋拒绝让座后,大爷竟说“就当我把这个座让给这个姑娘了”。


动图来源电影《搜索》


可要知道,这 座位本来就不是他的,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在尊老爱幼的道德法则下,这个座位就已经成了他的了。


当这网络暴力和道德绑架结合之后,可以轻松化身成一支无形而又锋利的杀人凶器。 而道德,则成为一个有力的伤人武器:


老人用尊老爱幼争夺公交座位;穷人用有钱就该多出力谴责不捐款的首富;熊孩子仗着自己小就可以胡作非为。


尼采曾经说过, 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所谓的“道德”来评判、约束其他人呢?


2


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从小,就学着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但 语言却擅长将人分类 ,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这导致我们,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从小孩,到大人,到老人,大家都喜欢批评、指责、辱骂......给人归类,非好即坏。


但人非物品,何以类分?衡量好与坏、是与非都是需要参照物的。 你说“道德”是你唯一的参照物,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你喜欢日漫、美剧、外国货,你不爱国!”


“马云每天挣那么多钱,捐款就捐那么点?”


“这事对你来说就是举手之劳,为啥不帮个忙?”


可以看出,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某一时刻的三观为标准,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判,从而给他贴上标签。


也正是我们的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如今“道德绑架”的盛行。它 让我们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却又用“道德”来评判他人。



3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道德绑架,也许是现实生活中的少数情况。但道德评判,处处可闻: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象个木头”;


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而这种道德评判,正是损害人与人之间关系最致命的因素。


有一个朋友,他是从农村到大城市来打拼的,去年过年买了一辆车开回家过年,本来一家人都挺高兴的。结果有些邻居却说有能力买车,应该把那钱留起来给你父母养老,自己快活,于心何忍?


朋友为此很是痛苦不不解,他说我每个月都会给我父母寄钱,父母老了我也会负责到底,可是我买辆车开着怎么了?难道我不能买车吗?


当你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变成客观标准,又完全忘记了当事人的主观想法的时候,这就是道德评判。 而道德评判,正在摧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