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年糕妈妈
浙江大学医学硕士,几百万妈妈关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智力启蒙、性格培养,这里全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孩子身高达标吗?多高算正常?2025 ... ·  3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第一批买学习机的妈妈,已经后悔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年糕妈妈

明知道吼孩子不对,还是忍不住?治你的来了

年糕妈妈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5-28 07:54

正文

滕晓菲,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卡内基训练资深讲师、青豆书坊特邀课程研发顾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亲子沟通课程认证讲师。

在亲子沟通培训方面,她是国内最具人气的讲师之一:

去年6月,她在今日头条亲子频道开课,超过10万人收听;

去年10月,国家卫计委妇幼司组织的儿童早期发展培训,她受邀主讲“亲子沟通”课程;

今年3月,她在“大V店”妈妈学院开课,超过12万人收听;

至今开办过的十几场线下讲座,场场爆满;开设12期家长班,学员满意率100%。

5月31日,受 “年糕妈妈” 平台邀请,晓菲老师将为宝妈们带来音频课程 《少些吼叫多些爱,30天成为平和父母》





隐 忧

一些成年后的困惑,往往因为童年亲子沟通不良

听过滕晓菲讲座的人,常常被她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所打动。这背后是主讲卡内基课程1000多课时积累下的功底。

从做卡内基成人沟通培训,到做亲子沟通培训,晓菲的转变,要从卡内基课堂上的一次分享说起。

一位企业家,企业规模不小,人员流失率却很高。对此,他一直很困惑。

一次在课堂上,他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小学放暑假,他打工赚了100元,特别开心地回家告诉爸爸。结果当时正在看报纸的爸爸,头都没抬,很冷漠地说:“你才赚了100元啊,我觉得你能比这赚得多多了,你赚200元也没问题。”他原本是期待爸爸的认可和鼓励的,听爸爸这么一说,感觉特别失落。下一个假期,他又去打工,这次赚了200元。回去告诉爸爸,爸爸仍然冷漠地说:“你看,我说了你不止能赚100元吧,其实你能赚更多。”

当他把这段经历说出来后,突然意识到了,为什么自己企业的人员流失率这么高。他说:“无论员工做得多好,自己的反应都是‘你应该做得更好’。结果员工觉得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业绩,都得不到老板的认可和鼓励,工作起来毫无成就感,最后就选择离开。”这不正是爸爸对他的影响吗?

晓菲说,这样的案例她遇到不少。那时,她就感觉,正确的亲子沟通实在太重要了。

2013年,晓菲做了妈妈。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感受到一份责任。她离开做了10年的卡内基训练,转而投身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的领域。她说,当我们尝试去解决成年人的困惑时,常常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孩童时的亲子关系。 于是,她决定把传播正确的亲子沟通理念作为自己的使命。




绝招一

做好亲情联结,让孩子感受妈妈的爱

工作忙,偶尔还要出差,陪娃时间肯定会受影响,但晓菲始终让儿子保有一份“妈妈懂我、妈妈爱我”的安全感,她认为这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

前阵子一次出差回来,陪儿子入睡前,照例要讲三个故事。那天她自己很累,状态不太好,故事讲得并不生动。小听众有些不满。

讲完三个故事,儿子要求再讲,于是又讲一个,他还不罢休。困到极点的晓菲,不耐烦地说了句:“赶快睡觉!”儿子自然不买账,开始哭闹发脾气。

第二天,她反思那句话语气太重了,当时没能照顾儿子的感受,母子间的联结也有可能因此断裂。

当天晚上,她特意早一点带儿子上床,讲完故事后和孩子谈心:“妈妈昨天出差回来,特别特别累,所以昨晚没能给你多讲一个故事,你是不是很失望呀?嗯,妈妈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昨天和你说话的方式让你觉得委屈了,对么?妈妈需要你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要给妈妈一个暗号,提醒妈妈好不好?”

小家伙想了想,说:“茂雷 ”(最近看到的一个飞机的名字,每天都把这个词挂在嘴上。)

从那天开始,“茂雷”就作为暗号,沿用至今。




绝招二

幻想实现,满足孩子的“非分之想”

晓菲还讲述了一个自己学员的案例:

一个4岁多的小男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16800元的机器人,要爸爸买给他。爸爸当时就拒绝了,这个玩具太贵了,吃不消买。

孩子可不理会这些,开始声嘶力竭地大哭起来,怎么劝都停不下来。

参加过晓菲课程的妈妈在一旁调整了下情绪,抱着孩子坐了下来说:“这个机器人有那么好玩呀!这样吧,在买之前,妈妈先跟你了解一下它的功能,好不好?”

这话让孩子来了兴趣,情绪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然后,妈妈翻到这个产品的介绍页面,将机器人的功能和用法,跟孩子介绍了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妈妈还特意模仿机器人和孩子说话,逗得孩子咯咯大笑,好像已经拥有了这个大玩具。

当妈妈介绍完机器人的所有功能后,刚才还蛮不讲理的小家伙,已经不再要求买这个机器人了。

晓菲解释,很多时候孩子想要买一个东西,或者做一件事,我们不见得真得要满足孩子。但是,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个“幻想实现”。像这位妈妈一样,通过模拟得到这个玩具后的情景, 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便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拥有这个东西了。




感悟

亲子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