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滕晓菲讲座的人,常常被她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所打动。这背后是主讲卡内基课程1000多课时积累下的功底。
从做卡内基成人沟通培训,到做亲子沟通培训,晓菲的转变,要从卡内基课堂上的一次分享说起。
一位企业家,企业规模不小,人员流失率却很高。对此,他一直很困惑。
一次在课堂上,他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小学放暑假,他打工赚了100元,特别开心地回家告诉爸爸。结果当时正在看报纸的爸爸,头都没抬,很冷漠地说:“你才赚了100元啊,我觉得你能比这赚得多多了,你赚200元也没问题。”他原本是期待爸爸的认可和鼓励的,听爸爸这么一说,感觉特别失落。下一个假期,他又去打工,这次赚了200元。回去告诉爸爸,爸爸仍然冷漠地说:“你看,我说了你不止能赚100元吧,其实你能赚更多。”
当他把这段经历说出来后,突然意识到了,为什么自己企业的人员流失率这么高。他说:“无论员工做得多好,自己的反应都是‘你应该做得更好’。结果员工觉得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业绩,都得不到老板的认可和鼓励,工作起来毫无成就感,最后就选择离开。”这不正是爸爸对他的影响吗?
晓菲说,这样的案例她遇到不少。那时,她就感觉,正确的亲子沟通实在太重要了。
2013年,晓菲做了妈妈。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感受到一份责任。她离开做了10年的卡内基训练,转而投身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的领域。她说,当我们尝试去解决成年人的困惑时,常常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孩童时的亲子关系。
于是,她决定把传播正确的亲子沟通理念作为自己的使命。
工作忙,偶尔还要出差,陪娃时间肯定会受影响,但晓菲始终让儿子保有一份“妈妈懂我、妈妈爱我”的安全感,她认为这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
前阵子一次出差回来,陪儿子入睡前,照例要讲三个故事。那天她自己很累,状态不太好,故事讲得并不生动。小听众有些不满。
讲完三个故事,儿子要求再讲,于是又讲一个,他还不罢休。困到极点的晓菲,不耐烦地说了句:“赶快睡觉!”儿子自然不买账,开始哭闹发脾气。
第二天,她反思那句话语气太重了,当时没能照顾儿子的感受,母子间的联结也有可能因此断裂。
当天晚上,她特意早一点带儿子上床,讲完故事后和孩子谈心:“妈妈昨天出差回来,特别特别累,所以昨晚没能给你多讲一个故事,你是不是很失望呀?嗯,妈妈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昨天和你说话的方式让你觉得委屈了,对么?妈妈需要你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要给妈妈一个暗号,提醒妈妈好不好?”
小家伙想了想,说:“茂雷
。
”(最近看到的一个飞机的名字,每天都把这个词挂在嘴上。)
从那天开始,“茂雷”就作为暗号,沿用至今。
晓菲还讲述了一个自己学员的案例:
一个4岁多的小男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16800元的机器人,要爸爸买给他。爸爸当时就拒绝了,这个玩具太贵了,吃不消买。
孩子可不理会这些,开始声嘶力竭地大哭起来,怎么劝都停不下来。
参加过晓菲课程的妈妈在一旁调整了下情绪,抱着孩子坐了下来说:“这个机器人有那么好玩呀!这样吧,在买之前,妈妈先跟你了解一下它的功能,好不好?”
这话让孩子来了兴趣,情绪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然后,妈妈翻到这个产品的介绍页面,将机器人的功能和用法,跟孩子介绍了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妈妈还特意模仿机器人和孩子说话,逗得孩子咯咯大笑,好像已经拥有了这个大玩具。
当妈妈介绍完机器人的所有功能后,刚才还蛮不讲理的小家伙,已经不再要求买这个机器人了。
晓菲解释,很多时候孩子想要买一个东西,或者做一件事,我们不见得真得要满足孩子。但是,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个“幻想实现”。像这位妈妈一样,通过模拟得到这个玩具后的情景,
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便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拥有这个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