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债市调查】债券利率何时再度向下突 ...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两个好消息,很重要!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日本国宝企业,悄悄在中国下了盘大棋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Deepseek时代:普通人站稳脚跟的2个关键策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给我 4 万月薪,为什么要拒绝?

唐韧  · 公众号  ·  · 2024-07-10 13:05

正文

先发个通知,这周日 14 号我在杭州举办线下产品训练营,目前根据大家的需求调整了课程设计,杭州的 PM 一起抱团共享资源。


一套体系化的产品工作方法,我一对一指导,职业规划、求职内推、简历优化,1 天线下加 1 个月线上学习。


下周日 21 号是北京产品训练营,目前我已经拿到了几家大厂的内推名额,凡是参加训练营的同学都可以获得我的长期帮扶。


两个城市都还有少量座位,其他城市可提前占座,报名的直接联系我即可(加我: tangren0517 )。


好,接着聊今天的话题。


你们觉得,一个月薪 4 万的产品经理应该满足怎样的要求?


昨天帮一个之前参加过训练营的同学做面试辅导,他过了一面,二面之前领了一个产品规划的作业。


这个作业的目标是针对某产品出一个从市场、用户需求、业务、产品、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参加过训练营的同学知道,我在课程中提到过 8 个方面的产品分析思路,其中行业市场规模、业务架构设计、用户需求分析、产品规划设计、项目 roadmap 管理等都讲到了。


当时给他的建议就是按照训练营里的结构去做这份作业,正好能完美契合对这款产品的梳理。


经过一些指导和修正,整份作业呈现出来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能比较好地体现出一个高阶产品经理的能力。


他这个岗位月薪大概是 40k 左右,对应内部属于资深产品经理,需要有一定的团队管理经验。


说起月薪 4 万,我还想起了上周的一件事,正好拿出来跟你们聊聊。


我们星球一个同学当时拿了两个 offer 跑过来问我怎么选,一个是某大厂的高级产品岗,薪资 35k。另一个是某创业公司的产品负责人岗,薪资 40k,外加一些期权。


两家都是 14 薪,其他福利也都差不多,上班通勤距离也相近,最大的区别就是岗位职级和项目实践环境。


虽说是来问我怎么选,其实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只不过是让我帮他确认一下。


先说结论,他倾向于选择那个大厂 35k 的 offer。


至于原因,主要有以下 4 点:


第一,他的履历中缺一段大厂经历,这对职业路线有加分作用。


第二,创业公司虽然是负责人岗,但产品还没有达到 PMF,团队很初阶,对他这个阶段的消耗很大。


第三,目前自己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实践机会,用接下来 3 年去完善产品方法体系,在工作第 8 年的时候能有储备再向上冲一把。


第四,一年 6 万块钱的收入差距不足以支付以上 3 点带来的优势。


说实话,我觉得他是想得很明白的。


据我了解,大厂这个岗位参与的产品是公司的重点项目,而且他进的组也是核心产品组,实践机会和身边的人才密度都相当不错。


在这种级别的产品项目里锻炼几年,得到的非现金回报价值是很高的,而且也是用钱买不到的。


我给他算了笔账,假设不考虑未来三年你在这家公司的薪资涨幅,那两个 offer 在现金部分的差额是 18 万。


如果第三年你获得了不错的上升机会或者其他公司的高阶岗位 offer,那月薪的提升至少是 40% 起步的。


但是,这是以前几年这段高质量实践基础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段沉淀,可能薪资涨幅也就 20% 左右平均,属于线性增长。


这么算下来,其实这个选择最终的投资回报率就会比较高。


我记得自己刚工作没几年的时候,第一次从基础产品经理转向高阶产品岗时,薪资就是从 18k 涨到了 26k,涨幅 45%。


如果按照年份线性增长或者跳槽涨薪,可能也就 20% 左右甚至更少。


所以,薪资的基本盘是能力,同时也有机会和选择。


经常有做产品的同学问我,觉得自己工作就像工具人,在公司里也没机会,薪资也上不去,怎么办?


在我看来,要改变这种局面至少要从这么三方面入手, 思维认知、能力方法、机会选择。


先说思维认知。


我之前说过,决定一个产品经理上限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思维和认知。


产品既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业务方案,同样也可以是商业手段。理解到什么层次,是思维和认知决定的。


产品工作中有几类问题,解决功能问题、解决业务问题、解决商业问题,同时也对应了不同阶段产品经理的定位。


如果你的工作中大比例在解决功能问题,且没有上升通道,那长期工具人只是必然。


产品思维认知的提升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对外学,一个是对内省。


说白了,就是主动跟别人学,然后自己反思复盘,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实践沉淀的过程,不会那么快。


再说能力方法。


我会让一些产品经理做个自我诊断,觉得自己做产品是靠方法还是靠直觉?


有很大一部分产品经理会说,靠直觉。


所谓直觉,就是面临同类型的问题都是靠当时的感觉和随机性去解决,没有统一可复用的思路,也就是没有方法。


并不是说直觉不好,而是绝大多数的产品问题都不是新问题,也都有了可遵循的方法。


有方法,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进而形成可复用的经验。


能力是方法运用以及高密度高质量实践后的沉淀,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训练营中交付一套体系化产品工作方法的原因。


最后就是机会选择。


如果身处一个实践环境不好的公司里,即便具备了思维认知和能力方法也依旧很难突破困境,所以要做新选择。


同理,面对一个 35k 和一个 40k 的 offer,也是选择。


我们当下的结果,都是过去选择的积累。


最后我用这个选择问了几个不同的产品经理,其中有 60% 的回答都统一表达了一个观点:


给我 4 万月薪,为什么要拒绝?


推荐阅读:《 微信,这次搞大事了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