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新闻不会太联播,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  ·  合肥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 ·  昨天  
新华社  ·  首日,超1700万人次 ·  3 天前  
环球时报  ·  4-0!林诗栋夺冠 ·  4 天前  
央视新闻  ·  主播说联播 | “菲”常恶劣,非撤不可! ·  4 天前  
新华社  ·  10051公里!四川高速公路总里程刷新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Weekly周末画报

因信途,向远方,致意我们坚定的信仰和这个时代

iWeekly周末画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09 22:46

正文

寻访国家精神缔造者,致敬我们的信仰与时代

《生活》携手玛莎拉蒂,回访“国家精神造就者”

叶锦添、吴晓波、蒋琼耳、

孙冕、郑志刚、陈一冰

诠释引领之路、至美之路、力量之路、新锐之路

呈现美的力量、创造的灵感、自由的意志

因信途,向远方


▲ 六位国家精神造就者

叶锦添


开创‘新东方主义’美学概念,

将东方之美带上奥斯卡舞台。




叶锦添 TIM YIP

视觉艺术大师,生于香港,1986年参与其第一部电影《英雄本色》,二十多年来,担纲多部电影、戏剧的美术与服装创作。2001年以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为首位获得以上殊荣的华人艺术家。叶锦添不断探索“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是让世界了解到东方文化艺术之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近年来,叶锦添在创作上跨越了多重边界,涵盖摄影、录像、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他曾于2009年获得第三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采访前五天,叶锦添担任舞台美术与服装设计的歌剧《红楼梦》在旧金山歌剧院首演。演出一结束,他马不停蹄赶往上海,筹备于9月23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的《叶锦添:流形》艺术大展—下午刚刚飞到上海的叶锦添与我们在紧锣密鼓的布展现场见面,此时距离大展亮相还有不到十天。

 

似乎时间与空间都变得重要,同时也都不再重要—就像叶锦添说“真正的东方文化应当是虚实并行的”。坐在PSA的5楼明亮的空间内,一边是巨大的落地窗,外面下着入秋后最大的一场雨,摄影师用灯光虚构了一个模糊的月亮——叶锦添与我们聊起了他的《流形》,他的《红楼梦》,他这几年美学的思考脉络。


吴晓波


“中国经济形态的发言人,

用文字一寸一寸改变时代。”




吴晓波 WU XIAOBO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出版著作《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等。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他曾于2013年获得第七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雨下了三天,断桥上依然人流如织。中秋节的西湖毕竟也与四时不同,湖面上仍密布着接天莲叶,但已不见映日荷花。多年前,吴晓波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站在湖之北岸,在我的身后是沉默的岳飞大庙,举目望出,我看见了苏东坡的长堤、秋瑾的大墓、俞樾的书房、林逋的水台、苏小小的亭子、吴昌硕的画室,向东一公里有史量才的别墅、张静江的公寓以及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美庐,水之南面是毛泽东常年居住的刘庄⋯⋯在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若这些名字被—朗诵出来,却会生长出别样的气质,它是‘历史的黏性’,是被想象出来的风景。”

 

这种“历史的黏性”,是20多年前吴晓波大学毕业后决定到杭州定居的原因。它们不仅给予他安放想象的空间,也让他得以与上海、北京的喧嚣保持适度的距离,从而专心写作。

 

过去的三年间,吴晓波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获得第七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时,他的工作重心主要有两点:个人的写作与“蓝狮子”的经营,如今,他要为这个多变的时代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蒋琼耳


“传承与革新东方工艺,

推动中国艺术美学生活态度。”




蒋琼耳 JIANG QIONGER

中国当代设计师、「上下」首席执行官及艺术总监。她出身于艺术世家,在同济大学学习艺术设计,正式开始艺术创作之路,后前往法国国家装饰艺术学院,进一步学习家具和室内设计。2009年,她创立中国高尚生活品牌「上下」,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中国的精湛手工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推广中国当代设计,糅合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创造全新的当代生活美学。蒋琼耳曾于2012年获得巴黎奢侈品与设计人才大会颁发的“和谐英才奖”;2013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6年在上海获颁“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功勋骑士勋章”.



「上下」推出的文化物品——“盒子”


“蒋琼耳相信时间与情感之于物的意义”,翻看2014年对她的采访,发现文章第一句,我是这样写的。「上下」之家,两年后依然在这儿,我们听蒋琼耳讲述那些变化和那些不变。

 

二楼的空间正在进行修葺,采访与拍摄在三楼进行。白色调静谧、空灵,以竹与茶砖为屏,虚实交错,还有艺术家潘曦的长卷绘画,窗外可及淮海中路上的梧桐,上海在第一阵秋雨中明显多了些凉意—就在这儿,蒋琼耳建构了一个提供与分享的平台。

 

什么是中国的雅致生活,6年前,这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现在,它随着「上下」渐渐明晰:2010年9月,「上下」的第一家零售空间于上海开幕;2012年10月,第二家「上下」零售空间于北京国贸商城开幕;次年9月,「上下」首家海外零售空间于巴黎赛福大街开幕;2014年秋天,上海「上下」之家迎接各方来客。在这个过程里,在社会、国家大环境中,我们跟随蒋琼耳感觉到中国人审美的变化:回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必然趋势。生命是圆的,当走到一个阶段,一定会回归。

 

“变”的很多,更确切地说,是“发生”很多。2016年7月,新一季「上下」预览奉上“这一刻, 每一刻”这个年度主题:将我们最珍贵的事物—当下的时光作为感悟和赞美的对象, 「上下」以此创作了新一季的服装和配饰系列。每一次“发生”,当数一个“时刻”。蒋琼耳有耐心,耐得住这份时间给予的验证。

孙冕


“中国新时代媒体先锋人物,

以“行走的力量”丈量信仰的深度。”




孙冕 SUN MIAN

1953年出生,1977年在广东开始媒体生涯,中国新时代媒体先锋人物。1996年,他创办《新周刊》并任社长。2003年开始户外登山,2010年和队友登顶珠穆朗玛峰。2011年,孙冕发起“关爱抗战老兵养老送终计划”(后简称“老兵计划”),并于同年与好友陈坤一起创立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2016年又发起“百心百匠”项目。他曾于2013年获得第七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中国远征军老兵徐国清在桂林,2013年(摄影:栾盛杰)


一辆玛莎拉蒂Levante把我们送到北京世贸天阶,前夜,《新周刊》20周年庆典在这里的天幕下举行。用《新周刊》自己人的话说,这是“一本杂志的生日,一群老小孩的聚会”——老爷子(人们私底下这样称呼孙冕,几乎是为了表达一种敬重)入场,大家有一段时间没见他,都围上去拍照。我问老爷子“哭了吗?”——自从开始做“老兵计划”,孙冕就变得爱哭许多。他说:“还好,昨晚喝倒了一些人。”

 

在我看来,孙冕依然是《新周刊》的精神领袖,而在很多其他场合,孙冕都是年轻人的精神领袖。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里,和年轻人安营扎寨,大帐里吃饭时见大伙儿士气不高,他决定给大家念诗,香格里拉的卓玛好美,年轻人听得饭也不吃了;接着又讲起各种登峰的故事,在车上的病号纷纷挤进大帐;谈到登山的奇遇,讲到家国的认知,大伙听着,眼泪哗哗往下流。六十多岁的孙冕,用无限的精力和纯净的童心,引发了一场心灵大爆炸。

 

半生激荡,他身上的力气和能量还远远没有挥洒完。45岁以前的奋斗,是苦打苦拼,45岁以后的孙冕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是怒放。我问他,“你的能量从哪里来?”孙冕真情真性。他叫自己“行者”,因为偶像是孙悟空,除恶扬善,历尽千难万险前往西天取真经。因为人生就是行走,“走一步少一步,走一天少一天。”孙冕曾获得2013/14年度“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这几年里,他又走到了一个更深远的地方。


郑志刚


“艺术商业的开创者,

为中国青年艺术家打造国际舞台。”




郑志刚 ADRIAN CHENG

现代文化企业家,生于1979年,出身香港郑氏家族,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是K11创办人及主席,兼任周大福董事,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新世界中国地产执行董事,新世界百货执行董事及新世界策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曾于2012年获得第六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K11 Art Foundation BAGISM包·当代展览开展当日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chi K11美术馆,《BAGISM包·当代》跨界艺术展现场,“列奥纳多·达·芬奇—这是我最珍爱的一件展品,手包是根据《亚特兰蒂斯抄本》(AtlanticCodex)中的手绘皮包草图重新手工制成的;那一系列草图,由达·芬奇在1478到1518年间绘制。”郑志刚说。

 

这个7月15日开幕,一直持续到十月黄金周之后的跨界艺术展,也是郑志刚与K11今年最重要的作品。忙碌的工作日,他竟然带着我们采访团队看遍了整个展厅:“这个新娘包用到了丝绸锦缎和缎带、珐琅、金属花边⋯⋯新娘包在婚礼时被交付新人,象征新郎会信守承诺,终其婚姻一生会支持自己的妻子。包的一面是新郎的肖像,另一面是新娘的肖像;这个小包上所绘制的正是路易十六与玛丽王后。”郑志刚与四年多前相比变化不大:依然精致得体,说起话来嘴角微微上扬,眉宇间经常有一种矜贵神情,也有着超越年纪的沉稳,但现在他看上去更加有激情—对他所有的展品如数家珍,想把所有有意思的幕后与我们分享—在他看来,“包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这与他发起“TheArtisanal Movement”(工匠运动)的宗旨不谋而合—信仰着把悠久历史与当代精髓融和当中,结合工匠的精巧心思,展览本身也是超越设计和美学、开拓无限想象的旅程。一趟匠心想象之旅。


今年只有37岁,2012年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郑志刚是当时获奖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财富与才艺,实际上他只承认自己是半个商人,另外一半则属于艺术。他努力为家族产业创造了一个具有新风格的平台。“K11就是一个创新,创新其实不难,就是用最纯真的心去想最简单的要求。”2010年的上海,他把美术馆搬到购物中心,这似乎给一片死气沉沉的零售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馆长第一眼见到K11时便用“当代空间”来形容它,这一描述正中郑志刚的下怀。

 

与父辈相比,年轻的郑志刚更像一个乐观主义者。在他看来,艺术除了国际化,还需要普及化。对他们这年轻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作为中国人身份的认知。对普罗大众而言,这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正在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力量,属于‘我们’的文化身份。他的展览,除了希望凝聚艺术的年轻生态,也希望有所启发的是:作为一个中国年轻人,我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我们’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中是什么?


陈一冰


“中国奥运精神代表人物,

以互联网的全新方式宣扬体育精神。”




陈一冰 CHEN YIBING

1984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5岁开始学习体操。25年体操生涯,他登上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三年创业路,让他从创客变身CEO。陈一冰身上的光环从未褪色。踏实勤快的做事态度,诚恳执着的做人风格,伴随着他越活越精彩。他曾于2013年获得第七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2013年,陈一冰通过创业开启新的逐梦之旅


里约奥运会的体操比赛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上一届奥运会的吊环亚军解说冠军的比赛。这样的事情,就在陈一冰和扎内蒂身上发生了。

 

时间回到四年前,在伦敦奥运会吊环决赛中,陈一冰第一个出场,靠极为出色的发挥获得15.800分,当所有人认为这块金牌已经属于陈一冰时,扎内蒂却得到了这枚金牌。在难度分上两者相同,而下法上,扎内蒂甚至有明显的后退,在这样的情况下,陈一冰憾负对手。但是,大度的陈一冰,他站在领奖台的微笑,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心。

 

他说过,这是“遗憾的完美”。退役后的陈一冰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以及公益之路上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体育公益是运动员转型后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运动员们向往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他说。2012年10月,陈一冰以北京师范大学为起点,开启了以“做自己的冠军”为主题的“全国百所高校公益交流论坛活动”。他希望以公益活动的方式,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给更多大学生带来勇气和信念,鼓励他们超越苦难,相信自己,创造奇迹。同时,他为多所大学带去梦想基金,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

 

创业也是一种挑战自我。人生的前三十年,陈一冰的目标是更高的动作难度、更完美的动作表现和更多的金牌。未来三十年,他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体育公司,造福所有热爱体育的人。

 

2015年11月2日,水立方,“型动体育”发布会—和田亮、李小鹏、鲍春来等体育明星转型演艺娱乐不同,陈一冰搭上了互联网创业的大潮,从竞技体育转型大众体育服务。陈一冰说,他选择了一条很难走的路,但相信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几乎是在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之后,他做得最重要的决定。

 

今年6月,陈一冰领衔“型动体育”发布了2016年度战略规划—仅仅半年时间,“型动体育”发展迅速,APP平台上已接入教学视频近百个,数十位世界冠军与运动达人入驻,并且将与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达成5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国职教练认证和资格考试服务。半年过去,陈一冰变得更加从容。






2006年起,

现代传播集团携《生活》主办“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颁奖活动

我们将这一荣誉颁发给那些杰出人士

他们以其进取之心和和生命梦想,创造了各自的人生辉煌

并以其创造力,为这个时代铸造了不同层面的国家品格


记忆,记录,怀抱

过去,现在,未来

... ...





策划:Dao 

撰文:张泉、Dao、董薇、YT Wong

摄影:李冰、贾睿、李垣、吴俊杰 

书法:劳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