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原理
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先生  ·  张益唐今天70:生日快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原理

一种令人着迷的生物现象

原理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10 20:5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内共生现象,这是一种生物体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科学家通过实验室研究探究了内共生现象的起源,通过人工将细菌递送到丝状真菌中,观察了内共生关系的早期情况。研究发现,内共生关系在初期是脆弱的,需要共同生活的优势来稳定。尽管宿主在初期表现出适应性下降,但通过适应和选择,内共生最终可能变得非常成功。文章还提到了内共生双方共同产生的生物活性分子对宿主营养获取和防御捕食者的作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内共生现象是一种生物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存在于许多生命形式中。

内共生允许两种生物体相互受益,但起源和稳定需要共同生活的优势。

关键观点2: 科学家通过实验室研究探究了内共生现象的起源,使用显微技术将细菌递送到丝状真菌中观察其早期情况。

研究发现,内共生关系在初期是脆弱的,需要宿主和寄居者共同适应和演化。

关键观点3: 内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可以产生生物活性分子帮助宿主获取营养和防御捕食者。

虽然宿主在初期可能表现出适应性下降,但通过适应和选择,内共生最终可能带来优势。

关键观点4: 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分析发现小孢根霉真菌适应了它的寄居者,并且经过多代繁殖后,含有细菌的孢子的萌发效率显著提高。

这表明内共生关系在演化过程中可以变得非常成功。


正文




内共生 是一种神奇的生物现象,它指的一种生物能和谐地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这种不同寻常的共生关系存在于许多生命形式中,比如昆虫和真菌。


事实上,在我们的身体中也能找到这种共生关系的遗迹。科学家认为,负责细胞能量产生的细胞器—— 线粒体 ,就是当细菌在真核细胞祖先的体内定居时进化而来的。类似地,科学家认为光合微生物寄居在植物中时, 叶绿体 就出现了。


通常来说,内共生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关系。然而,对于内共生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知之甚少。


为了研究两种生物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的起源,一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探究了内共生现象,他们使用一根微小的针头,成功地将细菌递送到丝状真菌—— 小孢根霉 Rhizopus microsporus 中,让它们发展出了一段由人工诱导的内共生命运。


研究人员观察了这种内共生关系的早期情况,并将 研究结果发表在了近期的《自然》杂志上。



强迫共栖


当一个细菌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宿主细胞时,通常情况下,它的日子应该是不好过的。它需要生存、繁殖,并代代相传下去,否则它就会消亡。而且为了不对宿主造成伤害,它不能索取太多的营养,生长得太快。如果宿主和寄居者“相处不洽”,那么这种共生关系就结束了。


要将细菌细胞输送到真菌中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真菌的细胞壁通常很厚,可以保持较高的内部压力。因此,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展出了一种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小孢根霉细胞的情况下将细菌注入。


他们使用了两种细菌,一种是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另一种是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这种细菌是一种根霉真菌的天然内共生体,但它在自然界中不会与小孢根霉形成内共生。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当这些微生物被“强迫共栖”时的情景。



细菌进入孢子


在将大肠杆菌注入小孢根霉后,大肠杆菌和小孢根霉都在继续生长。由于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导致小孢根霉对其产生了免疫应答。小孢根霉通过包裹大肠杆菌来保护自己,防止了将大肠杆菌遗传给下一代小孢根霉,有效地阻止了内共生。


但是,当他们将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注入小孢根霉时,情况却并不相同:当小孢根霉继续它们的生命周期并产生 孢子 时,一些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能设法进入孢子。


当将细菌注射到一种有着非常细的尖端的真菌中时,细菌能够进入到孢子(黄色)中,并传递到下一代。(图/Sean Kilian)


当这些包含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的孢子萌发时,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也出现在下一代小孢根霉的细胞中。这表明,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能通过孢子传递到下一代小孢根霉中 ——这是这项研究的一个突破性发现。


研究人员观察到, 含有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的孢子的萌发成功率较低 ,而且那些带有细菌的年轻小孢根霉的生长速度,也比不含细菌的小孢根霉的生长速度慢。这表明, 这种内共生降低了受影响的小孢根霉最初的总体适应性


为了观察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改善,研究人员继续对接下来的几代小孢根霉真菌进行了实验。他们使用荧光细胞分选仪来筛选那些孢子中含有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的小孢根霉真菌,并在接下来只繁殖这些孢子。


他们观察到,经过十代后,含有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的孢子的萌发效率,几乎和不含 Mycetohabitans rhizoxinica 细菌的孢子一样高。正如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分析所显示的那样, 这些小孢根霉真菌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并适应了它的寄居者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寄居者和宿主可以一起产生生物活性分子,从而帮助宿主获得营养,保护自己免受线虫或变形虫等捕食者的侵害。因此,最初的劣势扭转为了优势。



脆弱的系统


研究结果展示了内共生系统在早期有多么脆弱。研究人员表示,宿主的适应性在最初表现出下降,可能意味着这样一个系统在自然条件下的早期消亡。新的内共生的出现和稳定,需要有一个共同生活的优势,这意味着寄居者需要能带来有利于内共生的特性。


对于宿主来说,这是一个通过与另一个生物体结合而一举获得新特征的机会,即使这个过程需要适应。在进化过程中,内共生最终可以变得非常成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