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作为演讲嘉宾,我参加了企业信息技术管理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Open Group 在中国的年会,分享了我对“企业架构”应用以及其在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并且和 Open Group 亚太区负责人以及来自意大利、荷兰的企业架构专家开展了一场圆桌论坛。
Open Group主要以倡导“企业架构”
的
国际性标准而知名,通过不同工作组构成的架构论坛,提出了企业架构框架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它是一套方法论、工具和术语,用于帮助政府机构、公司、非营利机构等组织,来设计、规划、实施和管理企业架构。它还提供基于知识体系的认证考试,面向IT专业人士,证明持证者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
对于企业架构的作用,在产业界存在不同的理解——做软件工程的,把它作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做系统实施的,把它作为一种解决方案规划和需求分析的方法,这在会议上就表现得很明显,来自 ThoughtWorks 的技术专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企业架构实现方法,而在华为以及多家国际制造企业层担任多年企业架构管理的实务专家,则分享了利用企业架构管理软件,来做一个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需求分析的经验。
我非常欣赏南方电网广东公司信息部总经理分享的他们实施企业架构管理的理念,他提到信息管理部门过去在流程、数据等方面,和业务部门主导的专业系统开展协调有诸多挑战,通过引进企业架构管理机制,自上而下拉通了信息技术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制度。
我个人观点倾向于将企业架构定位于 CIO 的 IT 治理工具,用来给公司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解释 IT 在干什么,带来什么价值,从而指导项目规划、项目管理、IT 预算、资源分配等:
我在《
企业架构来龙去脉及在中国的江湖风云
》文中探讨过企业架构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的里程。这次大会上,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色,我提出了TOGAF 在中国普及,还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重视,而不是 IT 部门的专业“自嗨”:
中国社会目前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在于企业,而是关系着全社会的数字政府和国家产业政策,然而,随着中国技术体系独立自主的发展,国际技术供应商在中国市场衰落,中国本土技术的生态目前却看起来是乱象丛生。TOGAF 和美国以及欧盟的政府、军队的信息技术管理的标准有紧密的承袭关系,中国政府的信息技术生态发展和系统建设,也需要建立这样的企业架构标准。
在圆桌论坛上,欧洲专家强调他们在企业实践中,把 TOGAF 用得很深、很具体、很细,我说中国企业应用企业架构管理有着和国外企业不一样的挑战,原因是中国企业的 IT 管理模式和欧美公司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在两点:
一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固定的年度 IT 预算,IT 系统建设是项目型的、而非持续运营型的,
二是中国企业信息系统在应用特点上也和欧美企业有所不同,正好开会的前一天我在《
西方重数据,中国重流程 | 中国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文中进行了阐述,中国大型企业过去 20 年的信息化建设都是跟随西方模式,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企业信息技术基础初具规模,展望未来,中国大型企业的 IT 建设模式也将和欧美企业开始出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