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上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林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在十年修渠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鲜明时代风貌。2019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红旗渠的修建是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无数英雄人物。他们或是率先垂范的党员干部,或是凿石砌岸的能工巧匠,或是放炮开山的英雄炮手,或是凌空作业的除险队员,或是送货担粮的后勤人员……正是他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汇聚成一股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在巍巍太行山上镌刻下“人工天河”的不朽传奇。
时光荏苒,昔日的红旗渠建设者们大多已步入暮年,有的业已辞世。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抢救性挖掘那段峥嵘岁月的集体记忆,让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的讲述打破时空壁垒,鲜活地重现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入林的伟大壮举,对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为红旗渠精神研究挖掘生动素材。以往,对红旗渠精神的挖掘和研究主要依赖于文献记录和影像资料,往往缺乏叙事生动性和表达直观性。将口述史融入红旗渠精神研究,有助于将红旗渠建设者们生动的个人记忆转化为时代的集体记忆,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赋予学术研究以更深刻的情感温度和更深入的现实基础。第一人称的叙事表达极大增强了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叙事张力,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设岁月,感受到前辈们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通过口述史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不仅丰富了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内容,也为其传承弘扬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
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鲜活教材。传统的干部培训往往侧重于理论阐述,而口述史则为我们带来了真实可感、极具感染力的奋斗故事和实践案例。在修渠人的口述中,有林县县委果敢决策,为民引水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有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感人事迹;有数万民众响应号召,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的壮志豪情;有热血青年携手同行,奋力书写青春答卷的蓬勃力量。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融入干部教育培训,能够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聆听先辈们的奋斗故事中,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砥砺初心使命、增强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
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为新时代新征程汇聚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内涵。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完成了穿山越岭、开凿千里渠道的壮举。这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当代社会面对各种挑战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挖掘红旗渠精神口述史资源,深入探究亲历者、建设者们的生动故事和宝贵经验,将口述史研究成果转化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鲜活载体,将进一步激励我们秉承红旗渠建设者的勇气和决心,不惧困难、勇往直前,以坚定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一切难关,让红旗渠精神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神口述史》一书以红旗渠建设者、见证者讲述的亲身经历与感悟为主要内容,涵盖修渠背景、艰辛过程、技术攻坚、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生动展现林县人民在恶劣环境下,凭借顽强意志和无畏勇气,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的壮举,还原红旗渠从规划到建成的波澜壮阔历史。为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创设了新载体,为红旗渠精神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为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将激励更多人铭记奋斗历程,汲取奋进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