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8月1日,是人民日报社直属的中央级社科类出版社,出版范围涵盖党政、新闻、历史、文化、哲学、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书悦览 | 《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公众号  ·  · 2025-04-03 09: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部镌刻在太行山上的精神史诗,一场跨越六十载的集体记忆回响!在红旗渠通渠60周年之际,《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以最质朴的笔触与最鲜活的影像,将那段“人工天河”的壮阔历程重新唤醒。


《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

作 者: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  编著

页 数:296

定 价:48元

书 号:978-7-5115-8728-2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内容简介

奇迹的诞生,往往孕育着伟大精神。红旗渠是镌刻在太行山上的“水长城”,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永恒丰碑。本书是42位红旗渠修渠人讲述的珍贵历史记录。书中还收录了10段修渠人采访视频,带读者重回修渠现场;同时配有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再现当年劈山开渠的场景;并附有“大事记”与“小贴士”,让年轻一代读懂“空心坝”“青年洞”背后的智慧与情怀。2025年正值红旗渠通渠60周年,本书以普通建设者的记忆碎片,拼贴出十万林州人改天换地的集体史诗——翻开它,感受血肉之躯如何筑就“水长城”。


作者简介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是一所集精神传承、党性教育、宗旨践行为一体的党性教育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


编辑推荐

(1)真实的力量,源自42位修渠人的亲口诉说

本书以口述史为脉络,寻访 42位 当年奋战在太行山间的 普通建设者 ,用 原汁原味的方言 讲述凿石垒渠的日与夜。他们的声音未被修饰,他们的乡音未被过滤——每一段回忆都是对红旗渠精神的注解,每一句方言都饱含着泥土的温度与汗水的重量。


(2)立体阅读,多维触摸历史

书中嵌入 10段珍贵采访视频 ,扫码即可直面修渠人的笑与泪; 多幅历史照片 定格开山引水的震撼瞬间,附有 “红旗渠修建大事记” 梳理时代脉络,而 “名词小贴士” 则让年轻读者轻松读懂“劈山填壑”“旱井蓄水”背后的智慧。这是一本可读、可听、可感的“活历史”,让纸上文字跃入现实。


(3)致敬平凡,献礼时代

六十年前,十万普通人以血肉之躯改天换地;六十年后,这部书以最诚挚的方式向无名英雄致敬——它不只是一份史料汇编,更是一曲献给每个平凡奋斗者的赞歌。 天津大学颜晓峰教授倾情作序 ,从学术视角解读红旗渠精神的当代回响,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增添思想厚度。


翻开此书,听见太行山的风声、铁锤的铿锵、人群的呐喊;看见一段用信念凿穿绝壁的传奇,触摸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红旗渠的故事,属于历史,更属于每一个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你我。


序 言


向上滑动阅览


以“人民叙事”激活红色记忆

颜晓峰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上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林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在十年修渠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鲜明时代风貌。2019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红旗渠的修建是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无数英雄人物。他们或是率先垂范的党员干部,或是凿石砌岸的能工巧匠,或是放炮开山的英雄炮手,或是凌空作业的除险队员,或是送货担粮的后勤人员……正是他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汇聚成一股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在巍巍太行山上镌刻下“人工天河”的不朽传奇。


时光荏苒,昔日的红旗渠建设者们大多已步入暮年,有的业已辞世。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抢救性挖掘那段峥嵘岁月的集体记忆,让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的讲述打破时空壁垒,鲜活地重现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入林的伟大壮举,对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为红旗渠精神研究挖掘生动素材。以往,对红旗渠精神的挖掘和研究主要依赖于文献记录和影像资料,往往缺乏叙事生动性和表达直观性。将口述史融入红旗渠精神研究,有助于将红旗渠建设者们生动的个人记忆转化为时代的集体记忆,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赋予学术研究以更深刻的情感温度和更深入的现实基础。第一人称的叙事表达极大增强了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叙事张力,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设岁月,感受到前辈们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通过口述史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不仅丰富了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内容,也为其传承弘扬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


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鲜活教材。传统的干部培训往往侧重于理论阐述,而口述史则为我们带来了真实可感、极具感染力的奋斗故事和实践案例。在修渠人的口述中,有林县县委果敢决策,为民引水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有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感人事迹;有数万民众响应号召,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的壮志豪情;有热血青年携手同行,奋力书写青春答卷的蓬勃力量。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融入干部教育培训,能够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聆听先辈们的奋斗故事中,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砥砺初心使命、增强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


开展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研究,有助于为新时代新征程汇聚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内涵。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完成了穿山越岭、开凿千里渠道的壮举。这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当代社会面对各种挑战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挖掘红旗渠精神口述史资源,深入探究亲历者、建设者们的生动故事和宝贵经验,将口述史研究成果转化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鲜活载体,将进一步激励我们秉承红旗渠建设者的勇气和决心,不惧困难、勇往直前,以坚定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一切难关,让红旗渠精神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神口述史》一书以红旗渠建设者、见证者讲述的亲身经历与感悟为主要内容,涵盖修渠背景、艰辛过程、技术攻坚、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生动展现林县人民在恶劣环境下,凭借顽强意志和无畏勇气,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的壮举,还原红旗渠从规划到建成的波澜壮阔历史。为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创设了新载体,为红旗渠精神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为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将激励更多人铭记奋斗历程,汲取奋进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序 言 以“人民叙事”激活红色记忆 / 颜晓峰 ▎001

宋录芹 “我和父兄一起去修渠” ▎001

王爱连 “在青年洞打钎” ▎008

宋秀英 “不后悔去修渠” ▎015

韩吉付 “当好司务长  办好暖心事” ▎020

孙桃英 “在渠上我和男劳力一样干” ▎024

刘海珠 “独生女在渠上十个月” ▎029

王改娥 “我和父亲一起修建红旗渠” ▎041

李秋芹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修渠” ▎045

孙梅先 “工地上的女炮手” ▎051

周风菊 “这条渠一定能修成” ▎056

刘焕云 “18岁就上了修渠工地” ▎064

李竹先 “婚后第五天就上了修渠工地” ▎070

刘松生 “红旗渠把水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水” ▎076

纪计成 “我参与开凿了青年洞” ▎083

张春林 “九旬老人的修渠往事” ▎089

贾风英 “红旗渠  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097

李桂英 “长期打钎扶钎让我的手变了形” ▎101

常栓法 “以修渠见初心” ▎109

王保凤 “修渠是咱的义务” ▎115

李爱英 “修红旗渠是我的骄傲” ▎120

郝花芹 “想再去看看修渠的地方” ▎125

索林德 “多次参与修建红旗渠” ▎133

元心琴 “真没想到现在过上了这么好的时光” ▎138

赵合年 “参与开凿曙光洞” ▎145

岳二红 “红旗渠上学会石匠手艺” ▎152

杨秋元 “从开山炮手到军分区司令员” ▎158

张录英 “国家一定不会让浇不到地的群众挨饿” ▎162

胡黑英 “现在做梦还会梦到修渠的事” ▎172

李菊英 “我在修渠工地上当广播员” ▎182

王书勤 “在渠上捡回了一条命” ▎186

崔文贵 “在修渠工地干了十年” ▎192

申元加 “提前到工地架设电话线” ▎198

王起山 “我和马县长一起打炮眼” ▎203

杨保珍 “去修渠俺不后悔” ▎209

郝旺金 “我在随军商店的生活” ▎218

李江林 “林县的水利工程我基本都干过” ▎228

郭来存 “没有红旗渠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 ▎235

赵爱芹 “修渠工地上从不偷懒” ▎243

杨和昌 “不要忘记修过渠的人” ▎248

石焕竹 “16虚岁就上了修渠工地” ▎255

申岐山 “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 ▎261

栗金和 “软磨硬泡也要去修渠” ▎267

红旗渠修建大事记 ▎272

后 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