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影铺子
铺子每天为您奉上各种电影大餐,电影小吃,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欢迎关注,欢迎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小北  ·  转发微博-20240926190527 ·  昨天  
张小北  ·  冲锋!-20240926105741 ·  昨天  
Sir电影  ·  这凭什么艳压「刘亦菲」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影铺子

这部在国外遭封杀的电影,差点拿了今年豆瓣LGBT的最佳

电影铺子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1-20 22:33

正文

去年豆瓣的年度电影榜单中,有一栏是最佳LGBT电影。


这项评选去年的冠军是《卡罗尔》,而今年花落《小姐》



纵观榜单,都是些直接描述同性恋群体的剧情片,或爱情与羁绊,或误解与认同。


但有部片子显得很不一样,主角并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剧情片,它的名字叫作——


《同志宝贝》



本片虽不是LGBT最佳,但8.5的评分真心不低。



这部纪录片带我们走近了一个群体,他们叫做「gayby」,也就是生活在同志家庭的孩子们。


众所周知,已有不少国家同性婚姻合法化,同志家庭越来越多,当然他们也想拥有孩子。


但大部分国家还没那么开放,原因倒不是不承认同性之间的爱情,而是有人不相信同性恋能教育好小孩。



在同性恋家庭抚养长大的孩子会幸福吗?


首先领养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接着家庭角色的缺席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当然还有社会上那些不可动摇的偏见。


这确实是个大问号。但与其担忧,倒不如去问问那些孩子,他们的声音似乎才是关键。


于是,本片导演玛亚·努维尔,就从孩子的视角呈现了他们成长的样貌,用影像去解答世人的担忧。


▲玛亚·努维尔


她深入四个同志家庭,选择了四个孩子作为她纪录片的主角。


孩子们各有各的可爱,也很具有代表性。


11岁的格斯,酷爱摔跤运动,喜爱的程度用世上所有的沙子来形容都不足以表达。



他的性格很直接,对敏感话题毫不避讳,比如关于他是怎么来的。




我没有你们所说的爸爸,我有的是一个精子捐献人。他把自己的精子捐献给医院,然后存放在一个小小的容器里冷冻保鲜,医院则会把它给那些像我两个妈妈一样想要孩子的女人们。而我就是这么来的。





在喜欢摔跤之前,他还是个比较温和的男孩。


可自从把摔跤冠军当成偶像后,格斯就变得很多动,很难安静的玩乐。


天天在蹦床弹来弹去,或者拿着金腰带在园子里模仿胜利者。



他的两位母亲都很担心这样会使他暴力粗俗。


格斯很快就让她们的担忧成真,他和家里的小妹妹狠狠的打了一架。


虽然是小孩的玩闹,但母亲对此很重视,她教育格斯不要以暴力对待女性,应该去尊重。



对于小孩子接触摔跤这件事上,母亲们还是非常民主。


格斯特别想到世界大赛一睹偶像风采,家里人很用心的在考虑这件事。


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母亲的爱大于一切。终于,他们去现场体验了一场摔跤比赛。



格斯是幸运的,家庭的特殊并没有影响他,他的童年很幸福。


可12岁的格雷厄姆可就没那么好命,在被收养之前,他经常被交换到各种陌生家庭。


这导致他有很严重的语言障碍,5岁才会说话,7岁才能交流。



不过,一对基老爸收留了他,给了足够的耐心与爱。


每天,他们都督促格雷厄姆写作业,训练他的语言能力。


并及时和学校的老师沟通,使得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本来说话都不利索的他,已经可以在讲台上念自己的作文。



格雷厄姆也很爱自己的爸爸们,他知道他们的同志身份。


因为爸爸的工作,一家人常会搬到另一个国家,所以会根据当地对同性恋的认知,商量出统一的对策来应对异样的目光。


爸爸常说,对不了解实情的人,你没有必要做过多解释。


因此,格雷厄姆面对外人时常要说谎,但谎言有好有坏,他说——



我只有一个爸爸,他照顾我,这就是个好谎




格雷厄姆显然再不会成为被遗忘的天使。


相比前两个家庭,马特的家显得的很传统,他原本就出生在一个有爸有妈的家庭。


但出柜的母亲,还是选择离异带着马特出来又组成了新的家庭。



马特的妈妈们信仰上帝,每个星期都要带他去教堂。


但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圣经》里是有明确条令反对同性恋的。


这也令马特很困惑,所以他选择不相信上帝,也不参加圣经学习小组。


可对母亲来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信仰的上帝怎么看她。



上帝让每个人降生,就是让每个人做自己。这就是她们所信仰的。


所以,马特和母亲一直在为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做着努力,甚至还作为同志家庭的代表,接到国家总理的邀请。


一家人兴奋的前往会面,而马特也在自我的困惑中寻找的答案。



埃博妮是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酷酷的那种。


她的脸上很少有表情,但非常有灵气,也很有气场。


一切当然有迹可寻,比如两位母亲的朋克造型。



12岁的埃博妮,正处在升学择校的阶段。


母亲们希望她能去新城表演艺术中学,因为那儿的同学会比较容易接受她gayby的身份。


 她也很喜欢音乐,为了能顺利考上,母亲还特意为她找了个音乐老师。



虽然,现在她和母亲们可以亲密的如同姐妹。


可当初她还是很难接受,很想逃避,甚至曾用恶语取笑她们。



但后来,她发现那就是她的家庭,她的生活,让别人说去吧!


她想通这点后,从不自信慢慢变得自信起来,在中学才艺面试中有着精彩的发挥。


即使最后并没录取,但家人却真心为她骄傲。



这种骄傲是力量,让埃博妮变得无所畏惧。


她明白,理想的中学也没什么了不起,流言蜚语也不值得她去生气。


但敢来骚扰她,她会坚决的给那些人反击。



这就是片中的四个孩子,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来自澳洲


在这个国家,相当数量的同性恋都在抚养孩子,但至今他们的婚姻却尚未合法化。


他们还需要通过写信抗议,通过游行示威来维护自己。



导演Maya当然也想通过本片去证明些什么,因为她自己也是同志宝贝的一员。


Maya有两个母亲,在她心中所谓“父母的爱”她一点也没丢失。


反而,在这样的家庭中她少了对性别的偏见,有了可以抵御一切坚固的爱与力量。


▲导演的全家福


这是Maya的真实感受,她想通过本片把这种感受传播出去。


所以,在本片上映之前,导演还与摄影师合作,打造了一组摄影系列,名叫《同志宝贝:我们活得真真切切》


让我们用心倾听一下,看孩子们都怎么说。


Rory:”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一样。“



Sunnai:“谁想正常啊?正常多无聊啊!我们就是与众不同,因为我们从小就对爱和宽容有更多理解。”



Seth:“不管别人说什么,都别让他们打垮你。自信点。如果有人说你是怪胎,什么都别说,继续生活。”




这些声音是本片的魂,青少年孩子理应是第一观众,导演坚信这点。


所以,《同志宝贝》的首映被安排在校园进行,但没想到这件事却成了《每日邮报》的第二天的头版。


文章声称本片遭到了家长普遍的愤怒与抗议,还对埃博妮恶语相向——



不管LGBT的纪录片有多火,你的家庭仍然是畸形的




正式放映也不顺利,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长亲自对本片下了校园封杀令。


封杀的名单还包括导演的母校,但这并没让她很伤心,因为很多学妹都对这一行为竖起了中指。


而且,很多评论家等社会人士,都拿起笔参与到唇枪舌剑中,为本片辩护。



电影最后并没想像的那么遭,但铺子却很遗憾,因为这又是场不休的争论。


其实,抛去同性恋不谈,就本片四组家庭而言,他们所呈现的无疑是最好的教育。


不管是父母对孩子的耐心陪伴,告诉他们什么是爱和信仰。



还是亲子间的付出,彼此所给予的依靠,都会成为很多家庭的榜样。



但当我们叫他们“同性家庭”时,畸形、怪胎、不幸等字眼就都来了。


好像很多问题变的难以解决,但事实并非如此。


马特的爸爸在他与总理见面时,祝他好运,即使他们不常见面,但在马特心中父亲依然是他尊重的对象。



而道斯根本没把他的特殊家庭当成困扰,一点也没影响他去感受这个丰富多采的世界。



问题都会有,但并没那么可怕,因为在生活面前并无差别。


所以,铺子觉得相比被认可,他们更想获得的是一视同仁的尊重吧。


不是谁比谁教育的更好,而是谁都可以用心去教育好一个孩子。


埃博妮在本片上映时曾说,她觉得这片子不是什么 LGBT题材,就是讲的我们的生活,然后有人拍下来了。


铺子觉得她是对的,你们觉得呢?


(b站有资源,高清感人。)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