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2013年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曾任历史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主任委员。
自1989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以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最初主要集中于研究胡适的学术思想,先后出版《胡适评传》、《“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第八届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等专著。以后研究领域逐渐拓展,致力于发掘新的史料、从新的视野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等项目,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国学术基金会共同资助项目“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China”中方负责人。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并担任台湾中研院主题计划“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1600-1949”子课题负责人。主讲的课程《史学导论》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交流计划”。
近年来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领域:(1)从新型传播媒介及读书人新的生活形态揭示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动。近代中国所遭逢的“三千年来所未有之变局”,体现在方方面面。本人试图从新的角度揭示一些重大问题,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完成约80万字的专著《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册)。该书通过匿名评审列入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相关前期成果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杂志,如《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2)围绕“西学东渐”揭示近代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卓著的知识转型,审视现代学科的形成。约从2000年开始,我所率领的研究团队立足于从术语、研究机构、课程建设、学科史等多重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发表《“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策问”与科举体制下对“西学”的接引》(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007年第58期)等论文。近年来又有新的进展,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并担任台湾中研院主题计划“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1600-1949”子课题负责人。为此,多次出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3)突破专门史的架构开展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专门史所形成的壁垒影响于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甚为昭著,本人致力于从社会因素的成长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若干重大问题。曾发表《“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民初“思想界”解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等论文。近年来研究课题又有进一步拓展,从以往学界较少注意的角度揭示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动。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即汇集了围绕此的相关成果。(4)结合近代以来史学的发展检讨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近代以来史学的发展一向是我所关注的重点,之前主要围绕中西史学交流撰写了不少论文,如《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等论文。近年来围绕此有进一步拓展,所撰写的论文在2010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亚洲学会年会”宣读,并在《近代史研究》发表《“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批评》等论文。2013年主持“上海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工作,每年获100万经费资助。
此外,所主持的“历史学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2009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论著
一、专著及论文集
1、《胡适评传》,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2014年。
2、《殷海光》,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3、《“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思想者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6、《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7、《“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修订本),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二、主要学术论文
1、《晚清中国西学书籍的流通——略论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3期。
2、《清末西學書の編纂にみえる西洋知識の受容》,收入《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知の空間の形成》,日本东方书店2014年。
3、《“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反省》,《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4、Interpreting “liberty”: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ideas,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5 No.1,2011.
5、《“公共舆论“——中国自由主义の表现と实践》,收入村田雄二郎编《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国》,日本东京有志社2011年。
6、《中国自由主义的“正名“——战后自由主义的浮现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界“的虚与实:略论汉语新词与晚清社会的演进》,《东亚文化交涉研究》别册第7号,2011年3月,日本关西大学。
8、《五四思想界:中心与边缘》,《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9、《晚清中国阐述“亚洲”所延续的“历史记忆”》,《亚洲研究》第5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收入《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可能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1、《晚清西学汇编与本土响应》,收入《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相遇》,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12、《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历史的维度——以晚清出版的西学汇编资料为中心》,日本《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09年第4号。
13、《中国现代思想史における「自由主义」》,日本《近きに在リて》2008年第54号。
14、《중국의자유주의——1940년대중국자유주의 ‘담론’의지식사회학적분석》,韩国《大东文化研究》2008年第65号。
15、“Zwei Formulierungsweisen für einen Befund: Hu Shi über die chinesische Kultur,in Michael Lackner (ed.), Zwischen Selbstbestimmung und Selbstbehauptung, Baden-Baden: Nomos,2008.
16、《重塑“中国历史”——学科意识的提升与“专门史”的书写》,《学术月刊》2008年第3、4期。
17、《“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对“自由”的阐释》,《史林》2007年第3期。
18、《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