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内容转载自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
在中国的建筑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建筑师在30岁之前是不可能成名的,除非你是马岩松!
马岩松,这是中国当代建筑绕不开的一个名字。但凡对建筑稍有了解,就一定知道这个名字。
他是女魔头扎哈的高徒;
中标海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
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最重要代表;
2014年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年度全球青年领袖”,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授予该奖项的人。
......
近日,马岩松又公布了一个最新作品——
哈尔滨T3航站楼的方案
,
让
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北国冰雪城市绽放了一朵“北国冰花”。
哈尔滨一直以来都有“冰城”的美称,这次马岩松的设计也是直接抓住这个特点,根据雪花的意象设计这座航站楼,让
辽阔起伏的东北平原飘落一片晶莹闪烁的雪花。
同时,这样的设计又像是超现实的星际太空基地,
极具未来感。
雪花形状的设计可不仅仅是为了外观形式的好看,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功能性。雪花形五指廊状的设计,首先就避免了
传统航站楼的尺度过大通行不便利的缺点
,
大大
缩短了旅客步向登机口的时间
。
而且
内凹的曲线有效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使得这座航站楼可以直接
拥有89个近机位,
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
内部空间也拥有独特的亮点,马岩松
在航站楼内设计了多个花园
,
既是室内景观营造
极具亲切感的公共空间,
也是
指引乘客去往不同空间的路标。
航站楼的顶部设计了
流线型的玻璃天窗,将室外的自然光纳入室内
。
使旅客在室内也能感受自然的律动,
同时也有效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大型公共设计不仅要有设计细节,更要考虑大环境
。
哈尔滨占据着
辐射欧美的东北亚核心腹地的重要战略位置,这次设计
T3航站楼
整体规划占地约3300公顷,建筑面积约92万平方米。包括航站楼、地面交通枢纽以及酒店、停车场等一系列机场附属设施一应俱全。
T3航站楼建成后,
将显著提高哈尔滨机场的客货运承载能力。在2030年T3将实现年旅客吞吐量4300万人次,年客机起降架次约32万次。让哈尔滨机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
除开这座让世人为之惊艳的航站楼之外,其实马岩松在哈尔滨早有作品。这座坐落在
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大剧院
,可以说是马岩松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了。
建筑
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特征为设计灵感
,从湿地中破冰而出,宛如飘动的绸带,从自然中生长而立,成为北国延绵的白色地平线的一部分。
在这个设计中大地的水平舒展就是自然。建筑在环境中成长起来,完全与地面连接在一起。
哈尔滨大剧院内部,大堂顶部巨大的天窗成为焦点,阳光通过天窗上金字塔般的结晶幕墙单元倾泻而入,洒满整个大堂。
建筑内部的曲线也是一大亮点,
流线形的线条蜿蜒多变,雕塑般的立体感
,让人仿佛置身溶洞。这点对于功能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整个建筑空间多变的形态好似一个放大的乐器内部,置身其中,仿佛可以看到声音在空间中的流动。
材质的选用也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以当地常见木材水曲柳手工打造,柔和温暖的氛围,自然的纹理,和多变的有机形态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生命感。
而且马岩松还在建筑顶部打造了露天剧场和观景平台向市民开放,人们可以
顺着建筑的曲线漫步到建筑屋顶
,豁然可见天空,可以看到松花江江南、江北的城市天际线以及周边自然景观。
象君之前有文章写到马岩松的时候大家都很感兴趣,也答应大家写一篇马岩松又一直没有机会。正好借这个机会,
我们一起来聊一聊马岩松和他的建筑。
建筑师30岁前不可能成名,除非你是马岩松
故事要从2006年开始说起。马岩松的
“梦露大厦”
设计方案,在世界70个国家诸多大师的92份提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地标性公寓楼设计权。
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
让MAD一战成名的项目:梦露大厦
这次竞赛让马岩松一战成名,这一年马岩松的建筑事务所
MAD刚刚在北京开业两年多
,
这一年
马
岩松也正好30岁!
建筑师30岁之前不可能成名这句话,也正是源自于此。
这座被叫做“玛丽莲.梦露”的大厦,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性感”!一反常态全曲线的外形,
流畅和谐,
如同梦露的身材一般,梦幻优美。
马岩松在这座大厦的设计中让整个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逆转,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唤醒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憧憬,让人们感受阳光和风带来的温柔。
因为S型魔鬼曲线,被国外媒体昵称为“梦露大厦”
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
梦露大厦是一个开端,却远不是一个终点。由于传统文化的感染,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创作与实践。
2014年马岩松提出了他“山水城市”的理念
,
将城市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创造具备人文精神的未来城市。
“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那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与记忆,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体验。”
——马岩松
安徽黄山太平湖公寓
黄山太平湖项目也是象君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十几栋大小、高矮不同的建筑层次坐落在山林之间
,仿佛是它们本来就属于这里,就是这山上的嶙峋怪石,生于山野之间。
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丝毫不显突兀,
远近毗邻,错落有致
。
这样的山水之间,哪怕用上苏东坡那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都觉得恰好。
从远山再及近景,入“山”之后就又是另一幅光景。一栋栋现代建筑依山而建,等高线式的分层巧妙又和谐的和自然环境融在一起,每一层都拥有环形露台大方的与自然环境接触。
这样的设计,让人在自然当中,不会成为一个客体,而是
让人觉得自己身在自然,融于山水。
北京朝阳公园广场
朝阳公园广场这个项目也是马岩松很知名的一个作品。这个项目与太平湖公寓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是在山上造“山水”,而这个项目则是
在城市中心造“山水”
。
项目地处北京城市中心,前面是朝阳公园,后面是CBD,而马岩松就是要在这高楼林立中为城市造一处山水风景。
这个建筑像是
把
“假山”切片又贴合到了一起
,竖向的线条平行直上,不仅在外观上给人
“壁立千仞”
的感觉。而且功能上也有考量,线条里面是金属的风道,立面不开窗,通风从底层湖面冷却循环整个建筑,像是做了一个水冷装置。
我们中国传统山水都是
重意而不重形
,山不一定非要有山形,但有了山意看山就是山了。这个项目,象君觉得就是山意的一个代表。
代表中国的创造力
我们在国内或许听到的声音不是那么响亮,其实马岩松早已在国际上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了,各种大奖收入囊中,更是被提名普利兹克。除了我们上面说的这些,他还有更多的作品
在国际上展现着中国设计的创造力。
马岩松与扎哈·哈迪德、MVRDV创始人威尼·马斯合影
2016年的蒙帕纳斯大厦改造方案,马岩松直接
征服了挑剔的法国人。
蒙帕纳斯大厦是法国巴黎除了埃菲尔铁塔以外的最高建筑,破坏了巴黎的城市天际线让巴黎人民对它深恶痛绝,它甚至被称为巴黎的伤疤。
而马岩松出了个方案,直接让人震惊。
方案的名字叫做
“都市蜃楼”,利用建筑表面反射巴黎街区的景观。
MAD的方案根据光学凹镜原理,
将建筑立面的每一片玻璃设定到特定角度,使得整个大楼成为一个巨大的镜子,上下翻转反射附近的街区。
最神奇的是从埃菲尔铁塔望向大厦,
竟然会看到另一座被反转的埃菲尔铁塔!
不仅仅是法国,就连
设计最强的日本都被马岩松征服过!
日本设计一直以细致著称,但马岩松改造的这座日本四叶草之家幼儿园,则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