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写在思想的边上
为潮湿的灵魂寻找方向,包括我们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2 天前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2 天前  
台州交通广播  ·  破82亿!《哪吒2》海外首映后出现这一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写在思想的边上

从“定义”出发

写在思想的边上  · 公众号  ·  · 2017-10-20 23:17

正文

大多数定义都避而不谈其真正的实质 : 这些定义者通过把社会定义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已假设他们拥有划界之合法权利。与避而不谈实质问题正好相反,他们显然仅仅关注界线的此处 ; 他们装作只局限于阐述此处的特征,并且对这种界定活动所必然导致的分裂后果保持缄默。大多数定义拒绝承认其目的就是要造成两个领域的分离 ( 并使两者间的这种特定关系合法化 ) ,拒绝承认使两者相分离,就是这种定义活动的理由,而非它的副产品。

——齐泽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


如果把假设和论证的工具当作不证自明的东西,相互间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质疑就变得困难 1 ,因为无法证伪。“定义”的工作便是确立“不证自明”的边界,或者强调演绎的逻辑中容易被忽略或忘却某一至关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 同样正确但相互间存在张力的命题可以被建构出来

我赞叹和欣赏数学的美。这种美一旦出现便是持久存在的,不因移情而消减。数学中严密而持久的美同样来自“定义”,也同样被社会科学家所接受。设置一些初始条件( set-up ),按照演绎的逻辑,不断加入指涉事实的参数,经济学研究者可以运用各种数理知识推算出经济预测和仿真模型。但与纯粹逻辑世界中的数学推演不同,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经常受到诟病,原因正是推演的过程中由于假设和定义问题而没有加入必要的因素,或者初始条件过于苛刻,以至于无法模拟现实,又比如,存在包括部分自然科学在内的因果关系推断的难处。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者将研究设计中的“定义”界定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一种研究者可以为了进一步探索现实世界而设计的“工具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一种实用的思路,甚至说是一种权宜之计 ,如果我们按照定义某一种事物时必须永远依靠另一种定义的思路来设计研究,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追根溯源的工作中,如同阿基米德的乌龟,忽略现实参照物,永远能在逻辑上胜过百米赛跑运动员。但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原罪 2 ,对于研究方法与结论的质疑,往往也能追溯到定义的适切性上。

如果研究设计中的“定义”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它的合法性在于“自圆其说”,也是工具之所以是工具的意义:它带给人的效用不必是统一的。但问题是,我如何能够证明我所使用的工具是有效的,或者是“适切”的呢?当提到“适切 , 我们想说的是某种“情境”下的社会事实,这意味着论述者已经设置了一些信息或框架的壁垒,参与讨论的人必须能够清楚地知道壁垒的存在以及如何进入其中。然而,世界上没有人能拥有上帝的视角来审视无所不在的社会事实。我们通常会挣扎在“严谨”与“权宜”之间,最终做出一个妥协,在欣喜若狂地得到了 所谓“学术共同体”或逻辑世界中的标准 (比如各种评估和预测模型)的认可后,便拥有更大的信心以真理的名义从事下一步的工作。

到此,我暂且不再追究“定义”的形式与现实应用的问题,这是“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学”中的经典问题,而是提出一种现象:一旦“定义”确定了之后,“正确”与“错误”之分就随之而生。如果定义的作用在于与现实世界发生关联,在“正确”与“错误”需要不断被刻意澄清的环境中,研究者会将其进一步的成果笔直地推向各种无法被证伪的价值观的沼泽中。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一过程在现实中往往是可逆的,甚至经常是可逆的:为了证明某种“价值观 / 评价”的存在或合理性,而设立“正确”与“错误”的标准,进而形成了定义,定义又成为了需要被广为传颂的不证自明的事物 3 。如果说前一种模式,来自学理的良知和规范仍然能够给研究者带来压力的话, 后一种则是漠然接受了无需学理良知拷问的状态后,向着与真理相悖的初始状态逐渐萎缩

有两种与“定义”相对而行的力量来自“解构”和“荒诞化”( absurdism ),它们对既定的观念和定义发起挑战,在被以商业为代表的世俗化力量推向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深渊之前,使我们看清更多的事实以及各种定义的适切性,重新审视那些理所应当( take-for-granted )的术语及其刻画的世界。在这种意义上,两种力量是严肃而非戏谑的。

对“好”与“坏”,“正当”与“反常”之类的二元形式的反思是最常见的,非此即彼的价值观的评价是廉价的,更难被证实或证伪,但却拥有更强的伤害力 4 。除此之外,也有成对出现的术语存在需要重新被反思。例如,“腐败”与“清廉” 5 ,“贫困”与“富裕” 6 ,“自治”与“控制” 7 ……

社会事实往往不精彩,也没有预设的戏剧冲突,就连人性一旦涉及到具体的现实问题,也通常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但从价值中立的定义走向为某一价值观而辩护的过程是需要警惕的,二元化的价值判断会通常利用“定义”来摆出一副价值无涉的姿态,却总是拥有一种让我们不再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实事求是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会存在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它来自 群体的癔症或狂欢时的激情 ,来自急于在他者之处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的迫切,但最终将使作为一个人的主体失去独处时自省的本能,滑入持久且无法自救的虚无状态中。




脚注:

1 】这里提到的假设并不是公理,而是有待验证的命题。

2 】尔·巴比在他的教科书中写道“永无休止的操作化”,也是在定义之后进行的,尽可能使得利用语言来度量现实的工具拥有更大的效度。

3 】一则小事: 2013 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 60 项重大招标课题中的第 36 项:西方“言论自由”的虚伪本质。公布后,学者雷颐质疑:既然还没有研究,怎么就知道它本质 虚伪 呢?既然知道它本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