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从1986 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的。当时这项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林业部和建设部三方分别牵头组织。那时我在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名胜处工作。一天,老处长交给我一项特殊的任务—由我来抓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处长说:“这是一件新事物,不要有心理负担。”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与国际上的合作还相当有限,对世界遗产的了解更是凤毛麟角,究竟该怎么做,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但是,干工作就要有责任心。既然接受了任务,硬着头皮也得干,而且一定要做好。何况这可是国家的大事。
遗产申报工作人员在黄山合影
当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此丰富,申报从哪儿开始?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了解到泰山在国际上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泰山都有所体现,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很重,在全国的名胜风景区里也是居于龙头,管理工作首屈一指。于是我们将泰山定为自然遗产的申报对象。当时想到的就是申报遗产,并不清楚世界遗产还分成好几种类型,有自然的,文化的,自然文化双重的,还有非物质遗产等等。
将申报对象确定为泰山后,我马上联系泰山管委会。在局长赵平一的带领下,泰山管委会的12 名工作人员匆匆乘火车赶到北京。因为是第一次申报,根本不清楚国际上的规矩。我首先请示中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当时分管这项工作的是师淑云同志,请她提供一个范本作为参考。她给了我一份斯里兰卡国家的申报材料,以现在的标准看,无论是在纸张印刷上,还是文字和图片的描述,都非常的简单和粗糙。拿到范本后,我找外事部门翻译成中文,看了几遍,大概明白了申报书应该如何写。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翻阅了许多资料,请教了有关的专家,费尽千辛万苦才将申报书编写完毕。说“千辛万苦”这话一点也不夸大,当时的工作条件有限,有时十几人一日奔波下来,饭都吃不上。有的人在宾馆的澡堂里洗着澡就睡着了,但第二天依旧要热情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报告搞出来后,泰山管理局的同志联系到外文出版社进行翻译制书。当时,我国中翻英的水平还不是很强,为了能更准确清晰的用英文进行表述,我又请了两位外国专家,付了150 元稿费,将申报书的英文文本审校了一遍。
国际自然资源协会副主席卢卡斯考察泰山
但是在照片与翻译稿准备就绪送到印刷厂时,难题又来了。我听教科文组织的人说要用A4 规格的纸印刷,但A4 纸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1986 年我们国家根本没有这种规格的纸。我又看见教科文组织的一些宣传手册都是蓝色,也想印成蓝色的,结果印刷厂说他们没有A4 纸,也印刷不出蓝色的。这下可把我急坏了,提交时间迫在眉睫,我跑到印刷厂跟他们说,这是我们国家申报世界遗产的报告书,是代表中国拿到联合国去的,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管什么代价,就是裁也要裁出A4 规格的纸来! 印刷厂的领导和工人一听非常重视,果真动手裁出了A4 规格的纸。照片实在来不及印刷了,就一张一张仔细地贴在页面上,最后裁剪装订做成了一本申报书,书的装潢也很漂亮。大家看着手中的“成果”,都认为比起斯里兰卡那四页纸强多了。申报书一式5 份送到中国联合国教科委全委会,由他们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焦急等待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了回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官员们一致称赞, 该文本是第三世界最好的一个申报文本。他们还指出,报告中资源部分确实写得好,但没有管理计划,要求三天内补充好送到。由于泰山的管理制度在全国风景区里都是典范,添加内容并不费力,但如何及时送到世界遗产中心让我伤脑筋。急中生智,我想起我爱人的同事认识外交部的一位信使,就托他把五份资料递上去。听说是国际大事,他保证一定带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他的名字,但至今都感激那位解燃眉之急的信使。
记得接到教科文组织说泰山被批准的电话时,我心里真像流进一股清泉,畅快极了。我赶紧转告泰山管委会,让他们悬着的心放下。
泰山(摄影:薛尧)
于1987 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N(III) 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申遗成功的第二年,也就是1988 年5月,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副主席卢卡斯先生前来泰山审查,我陪同他到了泰山。他对泰山的印象非常好,在一条评语中写道:“中国泰山的申报成功,打开了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的先河。”的确,此前世界遗产委员会从未批准过双重遗产,泰山是第一个。而且它符合文化遗产所有6 项标准,是世界上惟一满足一个门类所有标准的双重遗产。随后,联合国为泰山提供了2 万美元的合作经费,用于完善管理设备。建设部还
举办了管理学习班,让全国的风景区管理人员前来进修,并了解申报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这为今后的申报工作打下了基础。
1990 年,黄山申报的世界遗产申报书,由于文字、内容、质量、装潢都做得很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官员桑塞尔博士称之为“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范本”。这本申报书,是在建设部的指导下由安徽建设厅和黄山管委会共同编写完成的,安徽省建设厅陈素伟同志为申报书的编写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中国世界遗产申报书,基本上是以黄山申报书为范本的。1996 年黄山世界遗产申报书,获安徽省科学进步一等奖。
从1987 年至今,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世界对“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遗产不仅属于本国,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宝贵财富。近20 年来,我参加了9 项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深切体会到世界遗产越来越强烈的影响力。比如在最初申遗时,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周围的人都以为我整天在忙活我们家过去的财产,跟他们说明是自然文化遗产,都摇头说不懂。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国家确实没有精力和经济能力进行宣传。庐山申报成功后,工作人员给建设部打来电话说游人翻了一番,峨眉山的管理人员也告诉,他们通过申报工作拆除了很多违章建筑,资源保护好了,景观美了,游人来的更多了。遗产的名称带来了社会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泰山、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颁发仪式
世界遗产的申报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世界遗产的管理,与国际上的合作,接受五年一次的世界遗产的监测,如何按世界遗产公约保护好世界遗产更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指导今后如何申报和管理世界遗产,我受部里委托就世界遗产的申报和管理问题在黄山举办的国际研学班中为学员们授课。我国虽然已经是遗产大国,但是世界遗产的宣传工作做的还很不够。1992 年由马纪群处长带队,建设部代表中国世界遗产的主办单位赴巴黎,参加世界遗产公约颁布20周年展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多次提出中国应该有一本权威性的全面介绍世界遗产的书。由于我从中国第一次申报世界遗产开始就做这项业务工作,指导编写了9 个遗产地的申报书,参加了
从申报到考察及管理的全过程,在部领导的鼓励、专家的支持下,特别是罗哲文老先生给予了我认真指导和热情的鼓励,由我执笔的《中国的十大遗产》( 八种文字)、《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国风景名胜区》( 中文)、《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英文) 三本书相继与广大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