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心理行业督导大会上,壹心理创始人提到“第三代咨询师”的概念:
大众现在需要的,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真正把心理学融入到生命与生活中,能够用自己的生命能力感染他人的咨询师。
但成为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并不容易,
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来看看,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要面临哪些难关。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为什么困难重重,却还是有那么多人坚持在这条路上;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究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回馈。
2025年,愿你我都能跨越更多的艰难,看见更好的风景。
我建的咨询师成长群,一大日常活动是“劝退”。
我不懂啊,为什么这么多人想成为咨询师,你们一定不清楚成为咨询师的代价有哪些,让我来列举一下。
第一,穷。
前三年赚不到钱,养家压力大的人不要考虑。过了三年……如果你还没放弃,可能收入增加了一些。但是,你以为你赚到的钱都是你的吗?并不。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那么有一笔必要的支出,就是学费。学费包括了学历教育费用、各种培训费用、督导费用、个人体验费用(非动力学的流派可能不用),等等。
拿我一个朋友举个栗子,她读完北师大应用心理(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之后,在三甲医院心理科工作了几年,每天不包括写案例报告,做个体和团体咨询的时间大约是4-6小时。之后她考了心理治疗师,出来个人执业。她算是比较踏实努力了,跟咨询室分成后,每个月收入15000,督导费用600x4=2400,个人体验费用600x4=2400,她还报了一个长程培训,两年42000,平均到每个月1750,再买点书,算一个月250,这样加起来,每个月学习成本是6800。剩下7200,在一线城市生活,还要租房,就不宽裕了。
这位朋友的职业发展,已经算很顺利,还有太多新手咨询师,一直没有来访者。我们有个开玩笑的说法是:咨询师没有来访者,就好像后宫嫔妃没有子嗣。有那么多职业,收入都比咨询师高,做什么不好呢?
如果成为资深咨询师,衣食无忧没有问题,但也不会发财,这是由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决定的:无法复制,无法量产,像打磨手工艺品一样,咨询必须一个一个地做。
有些人不追求钱,但是追求影响力,那么做咨询师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一生中,能服务的来访者是有限的,能有效地帮到100个来访者,就已经很好了。
第二,时间成本。
经常有人问我:要考什么证,可以入行做咨询师?现在职业资格证取消了,新的职业资格考试还没出现,人社部和卫生部一直在扯皮,所以并没有一个能让你做咨询师的证。有一些组织和机构,声明自己的证多么有价值,考了多么有前途,都是忽悠人。那些只是培训证明,不是职业资格证。
目前比较可靠的路,就是读心理学硕士了。但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路,出国要花钱,国内考研特别卷,有很多人都在二战三战,就算申请到或者考上了,也要2-3年的时间才能毕业。对于一些只喜欢实践不喜欢学术的人来说,写论文会很痛苦。总之,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很高。
第三,孤独。
咨询师如果不努力拓展朋友圈的话,交友范围会非常狭窄。其他行业的人,可以跟同事成为朋友,但我们没有同事,都是独自工作。除非和其他同行一起带团体,但很多咨询师只做个体咨询,或者只一个人带团体。
其他行业的人,可以和服务对象、合作对象成为朋友,但我们不能和来访者发展咨询之外的关系,而且总有一天要目送来访者实现目标后离开咨询,消失在人海。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情,有点像父母对孩子,这世间一切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
当全职咨询师,特别考验社交能力,需要自己去认识朋友,认识同行,认识圈外人。社恐是不行的,社恐只能忍受孤独,但很多咨询师都是社恐。
当我的同行朋友跟我说感到孤独时,我是这样安慰他们的:“当你在工作中最大的痛苦是孤独的时候,其实是一件好事儿,这说明你最大的痛苦已经不是贫穷了。”
第四,保守秘密。
保守秘密算代价吗?有个故事说,神父在安息日打高尔夫球,上帝对他的惩罚是,让他打出世界最好成绩,但是永远不能对人说。人都是有分享欲的,取得成就而不能分享,是一种痛苦。
我们咨询师,有很多事不能对人说,包括工作中听到的精彩的故事,那些与来访者相遇的时刻,见证来访者成长之后的意义感与成就感,还有自己工作中的进步,只要涉及到来访者的隐私,都不能对朋友说。有一次去朋友家,她在看《甄嬛传》,我心想:我见过比这更复杂更曲折离奇的家庭故事,但我不能说。
大家在朋友圈晒成就的时候,永远不会有咨询师。也许我们给一些人带来了改变,也许我们影响了一些人一生,但这些事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第五,生活节奏和家人不一样。
很多来访者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有时间做咨询,于是咨询师的工作时间,很多放在了晚上和周末。合格的咨询师会懂得自我照顾,可是,哪怕周末只工作一天,也失去了一天陪伴家人的机会。
第六,别人的要求提高。
一些咨询师遇到过,周围人说:“你不是咨询师吗?你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抱怨/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不能像对待你的来访者那样对待我?”对于这类问题,有三句对应的回答:“因为我是个人,因为我不在工作,因为你没给我钱。”
第七,来访者付诸行动。
比如我曾经的一个朋友,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也非常聪明,找过20多位男性咨询师,她在咨询之外对咨询师进行攻击、跟踪和举报,让其中一位进了医院,另一位关了公司,还有一位搬了家。对咨询师来说,这是很大的代价。(我为什么会和她做朋友?因为过去的她只折腾男性,不折腾女性。)为了避免误解,要补充一点:不是所有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来访者,都会付诸行动。
很多没有做过咨询师的人会以为,做咨询师的代价,包括了承受来访者的负能量。其实这不是代价,来访者的感受,也不是负能量。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功能,比如愤怒可以保护自己,悲伤是告别重要关系的自然反应,焦虑会提醒你想办法应对困难。当来访者真诚地表达感受时,我经常觉得,这是很勇敢也是很有生命力的。
为什么做咨询师有这么多代价,很多咨询师却没有转行呢?
因为我们精神上的收益很高。
如果你撑过了最初的五百个小时,很可能会发现心理咨询比你想象中更有意思。我在工作中,经常和来访者的焦虑、恐惧、悲伤、绝望在一起。但我也看到,他们忍耐着这些痛苦的感受,忍耐了很多年,但一直怀着希望坚持到现在,想要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这样的勇气,让我很感动,也很尊敬。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特洛伊之战,这场战争延续了十年,双方士兵都十分疲惫。有一天,海伦走到城墙上,一阵风吹起了她的面纱,那一瞬间,士兵们都觉得,看到了爱与美之神,为了她再打十年仗也值得。特洛伊长老们一直怪罪海伦是红颜祸水,但在那一刻,对她的美肃然起敬。
之前我一直不太理解对美肃然起敬是什么感觉,但
自从转行做咨询师之后,我从来访者的痛苦与勇气中,体验到了对生命的美肃然起敬。
每个人都有很多软弱和无奈的时刻,但正因为这样,某个瞬间体现出的勇气才格外宝贵,就像微风吹起海伦的面纱,让我在那个瞬间看到生命的意义。
虽然作为咨询师不要太自恋,但我们也要相信工作的意义。
最后引用欧文亚隆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结尾说的一段话:
我们治疗师所属的传统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疗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和荣格,追溯到他们的先辈——尼采、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还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伟大的宗教领袖、哲学家和医生。所有这些人关注和救护着的,是人类的绝望。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4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我想告诉你,不论你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经验却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素人”;还是已经考了心理相关证书,但缺乏从业技能和工作机会,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咨询师预备役”。
只要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只要你
有恒心、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