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石班瑜只领了一年的退休金 ·  昨天  
十点读书  ·  “网红”罗翔:不爱名利,只想做个好老师 ·  1 周前  
龙岩图书馆  ·  服务公告丨龙岩图书馆2024年中秋节开馆安排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远离“有毒”的朋友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31 19:58

正文


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越“优质”越好。


好的友谊,可以给你带来帮助和正能量。但是有些朋友,你与他们交往,他们却会有意无意地损害你。


这类人,就是心理学上的“毒友”。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朋友,也可能是让人感到不快乐的根源。这类朋友就可以划入“有毒”之伍。


“有毒朋友”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




毒友类型一:自私自利型


小A最近经常加班,一回到家就想睡觉。可是,他刚睡到一半,就被晨晨的电话吵醒了。


原来晨晨最近新开了一家棋牌室,为了招揽顾客,他特意让小A等几个好朋友来玩,以显示店里生意好。


刚开始的两天,小A忍者疲劳和睡意,跟大家玩到很晚才回家。但是他实在太累了,后来几天去玩时,就说自己比较累,需要早点回家休息。


但是晨晨却说:“咱们都多少年的感情了,让你帮我几天,你还婆婆妈妈的真没意思。”


小A觉得很尴尬,他不是不想帮晨晨,而是自己确实很累了。但晨晨却丝毫不体谅他,只一味强求他留到很晚。


最终,搞得小A精疲力竭,白天工作上出现一个重大错误,受到责罚。这时,小A意识到,晨晨这样的朋友不能交。


能帮助朋友的事,大家都会乐意去做,但是朋友之间也需要互相理解、体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以友谊为要挟,不理你死活,逼着你迁就,这样的人,就是自私自利。


交这样的朋友,只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疲惫。





毒友类型二:牢骚满腹型


早上刚打开微信,就见一个熟悉的头像处,显示有十几条的消息未读。


我的心沉了一下,并没有立即点开,而是先把其他的事都处理得差不多了,才点开消息框。果不其然,又是璐璐在抱怨她的工作如何让她生气。


唉,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关掉了消息框,我实在没力气再回复这样的消息了。


每次和璐璐聊天,我都很不舒服,因为她是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跟她聊天很少有开心的时刻。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她各种抱怨,抱怨工作抱怨老公,抱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种种不愉快。


跟她聊天过后,我的情绪总是会受到影响,要低落一段时间。长期下来,我已经越来越不敢看她的信息了。


的确,生活中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请朋友分担无可厚非。但倾诉和抱怨还是有区别的,倾诉是跟朋友说自己的想法,是真的想从朋友那里寻求一些解决方案。


但抱怨,则是百分之百地倾倒情绪垃圾,丝毫不在意听的人的感受,只是想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而已。


可以说,抱怨是一种带毒的行为。如果你不想做坏情绪的垃圾桶,就果断对那些总是对你抱怨、对你倾倒情绪垃圾的朋友们说“不”吧。


事实证明,在冷处理几次璐璐的抱怨之后,她已经很少找我抱怨了,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毒友类型三:毫无分寸型


前几天,Susan给我讲了一件让她糟心的事。


节假日期间,她离开家乡,来到朋友的城市旅游。朋友带她去了一家格调很高的餐厅。


她们坐在一个可以看到海景的靠窗位子,完美的气氛,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可就坐之后,朋友说:“这里美吧?在你家那小地方,是不是从来没去过这么好的地方吃饭?”


这已经不是朋友第一次开玩笑说自己是“小地方出来的人”。虽说平日里两人的相处模式就是互相调侃,但唯独这种玩笑Susan不能接受。


可朋友还满脸笑意,完全没有顾忌Susan的感受。也许在你看来不是过分的事,但偏偏就是别人心里最介意的点。


别人愿意忍让,是因为重视。但我们总不能因为别人这样忍让了,就变得越来越过分吧?


想想看,许多亲密无间的友谊最后可能会翻船,就是因为感情失去了分寸感。


像电影《七月与安生》,再好的关系,没有了距离感,只能把对方推得更远,产生更大的隔阂。


分寸感不是疏远,不是冷落,不是傲慢,更不是不尊重。而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的分寸,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尊重别人,妥善安顿我们的友谊和感情。 





现实生活中,其实“毒友”在身边的并不少见。但是,有毒不可怕,最重要的是避免中毒,要理智地区分。


与其交一些称不上朋友的朋友,浪费很多时间在这种无用社交上,还不如利用宝贵的时间来提升自己,交到一两个“优质”的朋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中存在一个有毒的朋友也够受的。


如何摆脱“有毒朋友”带来的困扰,最理性的解决办法是定期静下心来,好好盘点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子。 


人们常说,交友要慎,择友要慎,所以定期清理掉身边的“有毒朋友”不失为明智之举。


另外,我们也要不断反省自身,千万别让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毒友”。


作者:小王子,不听乱世耳语,只看想要之景。


有问题,请查《成长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