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
【邹至庄教授简介】
教育经历:
康乃尔大学学士(1951年)
芝加哥大学硕士(1952年)和博士(1955年)
教学及职业经历:
1. 麻省理工学院助教
2. 康乃尔大学副教授
3. IBMThomasJ.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经济研究主任(1962年—1970年)
4.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研究项目主任(1970年—1997年),2001年,该项目为纪念他而更名为邹至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
5. 现1913年级政治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名誉教授并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客座教授
学术经历:
邹至庄教授生于广东,本科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现退休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该校名誉教授。
20世纪50年代,邹至庄师从经济学界的权威人士—米尔顿·弗里德曼,被人们称为是亚当·斯密之后最重要的自由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邹至庄深受弗里德曼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严格指导下,邹至庄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美国汽车要求:耐用消费品的研究》。
1960年,邹至庄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检验两条线性回归方程式的系数是否相同》,正是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
邹氏检验
”(Chow
Test),并由此在经济学界声名鹊起。可以说,“邹氏检验”的创立开始于邹至庄对美国汽车需求的研究,该检验是主要用计量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用回归的方法对经济中结构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的一种统计检验,目的是找到经济变动中不同变量的关系。
现在,“邹氏检验”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工具。
邹至庄教授在经济学多个领域卓有建树。在计量经济学领域重要的突破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邹氏检验”,对经济中结构性的变化进行统计检验,判断回归模型中所有参数在两个样本中的估计值是否一致。在动态经济学的突出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通过拉格朗日乘数法来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和动态优化的谱分析方法和最优控制方法。
邹至庄也是最早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海外学者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就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的经济改革问题,多次回国向中国政府提出改革建议,并于1985年就出版了其专著《中国经济》,在国内广为传播。
【陈晓红教授简介】
教育经历:
陈晓红教授生于湖北,武汉大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学术经历:
陈教授作为世界计量经济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在从事理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同时,也与应用经济学各领域的学者们有着多方面的合作。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筛分(sieve)广义矩估计方法以及对多种半参数和非参数模型的估计和推断(具体包括测量误差模型,缺失数据模型,copula
模型, 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资产定价实证分析模型,潜在差异性模型,以及对部分识别模型的稳健推断)。
陈教授在同行评议或编纂的诸多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具有很强影响力的论文,并于 2012 年合著出版了一本权威性专著。她还先后担任了Econometric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Quantitative
Economics等著名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曾多次应邀担任计量经济学会所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评议委员会成员,并于会议上作受邀报告。
因其在计量理论方面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工作,陈教授于 2007 年当选为“
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系在中国内地出生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人。与此同时,她也是
the Centre for Micro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的国际会士,和 th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的会士,并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的特聘教授, 于 2013 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项目。
陈晓红教授在计量经济学领域重要的突破性贡献是
她提出了一套对于具有内生性的半非参数条件矩模型的估计和推断方法
。这套主要基于筛分(Sieve)广义矩的方法显著减轻了研究者对于函数形式假设的依赖,提升了使用结构性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的灵活度,增强了研究结果对于潜在差异、部分识别等非常规情况的稳健性。由于其理论优势和计算便利性,陈晓红的研究成果在宏观、金融、产业组织、劳动和
贸易等诸多经济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