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A股市场退市制度的完善以及退市对投资者的影响。文章指出,随着退市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这背后可能导致大量散户投资者遭受损失。文章详细描述了主板和创业板的退市风险警示标准,并提供了当前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名单。最后,文章提醒投资者需谨慎审视投资组合,关注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动态,同时监管机构也在努力完善退市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机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股市场退市公司数量创新高
2024年A股市场见证了52家公司退市,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沪深主板退市公司占比高达88%。
关键观点2: 退市公司影响广泛
这些退市公司背后是约200万户散户投资者可能遭受的损失,影响深远。
关键观点3: 投资者保护机制不足
目前市场在投资者保护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散户投资者一旦不慎踩雷,往往只能自行承担损失。
关键观点4: 更多公司面临退市风险
根据新的退市标准,截止到2025年3月20日,A股市场中已有94家公司存在退市风险,原因包括财务问题、重大违法等。
关键观点5: 主板和创业板退市风险警示标准
文章详细描述了主板和创业板的退市风险警示标准,包括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及其他风险警示等方面。
正文
在投资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而如今,随着 A 股市场退市制度的不断完善,这句话显得尤为意味深长。
2024 年,A 股市场见证了 52 家公司退市,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历史新高,也让无数投资者为之震惊。其中,沪深主板退市公司多达 46 家,占比高达 88%,而创业板则有 6 家公司退市。
这 52 家退市公司背后,是约 200 万户散户投资者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而影响到 200 万个家庭的财富状况,其影响之深远令人咋舌。更令人担忧的是,现阶段市场在投资者保护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旦散户投资者不慎踩雷,往往只能自行承担损失。
然而,更严峻的挑战或许还在前方。
根据新的退市标准,截止到 2025 年 3 月 20 日,A 股市场中已有 94 家公司存在退市风险,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公司面临退市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股价低于面值、财务数据不达标等规定外,还有重大财务造假、实际控制人挪用公司资金,以及被重大立案调查等事项,都可能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1. 退市风险警示(*ST)
①财务类触发指标:
净利润与营业收入: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 3 亿元,净利润和营收需同时不达标。
净资产: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
审计意见: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②规范类触发指标:
未按期披露年报或半年报。
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年报或半年报真实、准确、完整。
③重大违法类 :
涉及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
2. 其他风险警示(ST)
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
董事会、股东大会无法正常召开或形成决议;
生产经营活动受严重影响且预计 3 个月内不能恢复;
最近一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
违规对外担保或资金占用情节严重。
1.退市风险警示(*ST)
①财务类触发指标 :
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 1 亿元,净利润和营收需同时不达标;
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
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②规范类与重大违法类:
未按期披露年报 / 半报、重大违法等情形与主板一致。
2. 其他风险警示(ST)
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违规担保或资金占用未解决;
董事会 / 股东大会运作严重困难。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密切关注所投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动态,避免因公司退市而导致的资产损失。同时,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努力完善退市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机制,以促进 A 股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1.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含高管或实际控制人被立案调查)
2.主板连续3年亏损且营收低于3亿元的公司
3. 创业板营收低于1亿元且连续3年亏损的公司
4. 科创板营收低于1亿元且连续3年亏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