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半!
补习班、课外班.....孩子在上吗?
夏令营、外出游玩......孩子玩的愉快吗?
居家安全、交通安全、预防性侵......
孩子们的假期安全,家长们想周到了吗?
台湾“儿童自然教育之父”徐仁修:
让孩子得到大自然的滋润与抚慰
台湾“儿童自然教育之父”,著名生态探险家、作家、摄影家。1946年生于台湾新竹。从1980年代开始,他开始生态写作,希望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1995年,他创立了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将孩童带入大自然,通过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大自然之美。几十年来,他深入台湾地区的高山深谷探险,并走向岛外探险旅行,足迹遍及东南亚、美国西部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巴西亚马逊河和中国大陆。2013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颁发的“国家地理台湾探险家”,透过表扬挑战极限、探索世界的精神,鼓励更多人勇于开创新局、突破现状。代表作:《与大自然捉迷藏》、《大自然小侦探》,童诗集《村童野径》、《写给大自然的情书》系列等等。
“孩子离大自然太远,也太久了!原本应该在大自然里与各种动植物嬉戏交往,现在却被各种要考试的课程取代;原本应该攀树渡河的时间,变成在狭窄的空间上英文、数学以及所谓的才艺课。
到大自然去,就是要去感受自然,玩得快活,在野外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其他的生命。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儿童透过自然观察与自然体验,让孩子看见大自然物种间的这种完美关系。
看自然的连续剧,听自然讲故事,以此
来建立孩子正面的思考与价值观。去明白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个暑假,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让孩子生命得到大自然的滋润与抚慰。”
徐仁修
印度的圣人喇嘛尊者Swami Rama在他的名著《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一再强调:童年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石,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从这里不难体会童年教育的重要。然而,我们看到今天成长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真的很令人忧心忡忡。他们看似长得高壮,却是体力欠佳,耐性虚弱。他们看似精明坚强,但情感却是愚蠢脆弱,情绪无法控制。他们有的对电玩上瘾,有的被手机绑架……怎么会这样呢?在徐仁修看来,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离大自然太远,也太久了!他们的生命得不到大自然的滋润与抚慰。而暑假,正好是可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时机。
徐仁修:
在暑假,真正该做的几件事,就是把那些平常你没有办法好好玩的地方,去好好地玩;平常你没有办法接触大自然,借这机会进入大自然。在暑假这个时候,父母亲该陪着孩子去。第二个就是,运用这个机会让孩子再多接触像农村,或者父母亲自己的故乡等这样的地方。让孩子们形成一点对故乡的感觉。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情感是很脆弱的。如果你有故乡,长大之后就会有乡愁,那乡愁其实让会让人的情感变得很深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包括我在北大出版社出了很多的书,那些书的灵感和源头都来自童年,来自大自然。所以暑期的时候,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要去参加什么营队,也要选一下,选好玩的,孩子愿意玩的。而不是逼着孩子去,甚至还让他们参加什么补习班、才艺班啊。我是真的可怜这些孩子们。所以我希望家长们能让孩子多玩一点吧,多接触一些大自然吧,然后回到父母亲的故乡去看看,也看看他吃的食物从哪里如何地生长出来……这就是我觉得这个暑假里面他们可以做的事。
每个人基因里都有蛮荒乡愁,
父母要为孩子的基因写入好程序
对于儿童成长而言,与大自然亲近为什么如此重要?徐仁修认为,这要追溯到人类百万年来的祖先如何生活,他们在我们细胞中印记了什么重要的讯息或程序。只有弄懂了了这些,才能知道大自然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有多么直接的关系。
徐仁修:
荒野人类有百万年生活在蛮荒大自然里。祖先为了适应那样的环境,而在生理心理随着自然环境发展出了各种适应性,这些都会印记在我们的细胞基因中。例如,我们的生理时钟。有越洋旅行经验的人就明白生理时差的痛苦。其实睡眠的时间与我们的生理,甚至心理都息息相关。我们的消化与吸收、荷尔蒙的分泌、内脏的休憩……总配合着睡眠运作。这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古老印记,我们只能顺着它。如果长时间逆着它,我们的健康就一定受影响,看看习惯过夜生活的人,就很容易明白。
徐仁修说,百万年来,蛮荒环境也形成我们的感官效率,例如我们的视觉。在漫长的年代中,人类的眼睛最常看的距离是两米以外的物体,天黑后就很少使用视觉。看看现代的孩子,长时间都注视45厘米以内的书本,晚上还点灯夜读,还要看电视,滑手机,目不转睛地打电玩……全都违反我们数百万年打造出来的眼睛生理与结构,也就难怪有那么多的孩子眼睛出了问题,要戴上眼镜,变成青蛙王子。
徐仁修:
同样地,我们的听觉、嗅觉、味觉也都受到现代生活的扭曲,我们戴耳机听音乐,让耳膜直接受到声波冲击。我们吃很重的口味,造成体内“三高”而危害身体健康。这些都是容易查觉的,但在心灵上、情感上,我们就很少人能觉察。例如,我们的祖先每天要与千百种动植物接触,寻找它们,倾听它们。生活中随时有机会与大自然不同的物种生命联结,这成了我们生命的潜习性,也形成我们今日身体细胞对蛮荒环境的乡愁。
徐仁修认为,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行为程序,是在出生后由父母主写,随后环境也来加入。人类的童年时期很长,这样才能写入很多日后需要的各种程序。写入怎样的程序,也决定孩子的未来是怎样。儿童时期是写入大量程序的时候,而最难也是最容易写的是由大自然来主写的程序。
徐仁修:
印度一位智者曾经说,人类出生时,基因几乎是空白的,而动物出生时,多少都在基因中已写好许多程序,越低等的写得越满。所以昆虫的一生所需的行为程序,出生前即已写好!愈高等的动物写得愈少,而人类最少。在众多的程序中,让孩子熟悉环境以及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是重要的第一个程序,这是费时长久的事,但功效显著。一位学者研究发现,亚马逊雨林里一个11岁的印地安孩子,他对热带森林的知识与经验,超过美国大学的森林系研究生。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怎样在他的记忆里面,写一些什么样的程式,你这个时候就给他灌输很多的知识,是没有用的。你要在他发展过程中让他了解他这个时间最适合、对他成长最有用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该真正去了解的,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当中,要给他什么,他要经历什么。而不是用学校的成绩来衡量,也不是说你读名校就能弥补这种体验。
在徐仁修看来,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是身心健康最直接与最简单的途径,而且孩子越小成效越好。如果等到网络游戏成瘾,就事倍功半了。他也很担心地表示,很多父母对儿童教育的不了解,错过了童年时期的荒野自然教育,导致未来孩子长大后的观念与行为产生了偏差。
徐仁修:
讲一个很好玩的例子。我带小朋友参加夏令营,有一个傍晚我们要带着小朋友穿过沼泽边缘的小路,穿越一片森林,再进入森林里面一个很古老破旧的土地庙。我们到达那边后,就把所有小朋友的手电筒收起来,叫他们两个两个结伴,沿刚才我们走过的路,回到我们出发的地方。他们都有点害怕,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晚上走路竟然不使用手电筒。我就要他们选,把这一队里面最勇敢的两个小孩选出来。最后他们选出来了在学校里面经常互斗打架的两个孩子一起去。这两个孩子因为已经被选出来,就不得不走啦。这两个孩子最后是敌人变成朋友,手牵手共同去冒险走回去。事实上我沿途已经布置了很多个辅导员,万一孩子有什么状况我们都随时会出现。最后所有的同学都回去了,他们整个晚上兴奋到没有办法睡觉。这个事情过了,暑假结束后,有一天我在街上被其中的一个家长碰到,她大叫我,跑过来说:“徐老师,你暑假带了我儿子去干了什么事啊?”我就吓一跳,以为出了什么事。我说:“发生什么事吗?”她说:“不是,我们家孩子回来一个多月还在吹牛。他说什么黑夜中他的眼睛多好,可以穿越森林,可以在那个什么沼泽边缘的小路上看到萤火虫,看到青蛙、树蛙,怎么样怎么样的。然后她说,你知道我儿子,很不喜欢写作文,很讨厌作文。可是他暑假结束后,学校有一个作文比赛,题目是《暑假最精彩的一天》,结果他就把他的那些经历写成了一篇作文,参加了比赛,竟然得到了第一名。然后她跟我讲,“你知道吗,他写的里面错字连篇,竟然还得第一名!”其实那个孩子只是把过程描述出来,让人家觉得他那一天很精彩。所以这次经历给了他很多体验,让他发现,晚上并可怕。所以我觉得,能让孩子在暑假中有这么一个“从来未体验过的高峰经验”,让他开始有自信心,开始去体验大自然跟黑夜。很多小孩子就告诉我,晚上哪里有鬼,只有青蛙叫。所以我觉得孩子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的话,他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不是来自于体验,而是通过别人告诉他来的,这就会很可惜。因此我建议,孩子在这个暑假里,多让他去自然里玩和体验。
1995年,徐仁修成立了“荒野保护协会”,开始将孩童带入大自然,通过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大自然之美。徐仁修介绍,“荒野”在台湾全岛几乎都有分会,每年有大大小小两千多场活动,都是希望教导孩子们树立好的自然观念,让都市的孩子一个月有一两天的机会到野外去。
徐仁修:
例如,抬头好好欣赏星球的完美运转,日夜四季的变化,星河的浩瀚。看看水的奥妙:澎湃的海洋,蓝色的湖泊,壮丽的瀑布,皑皑的雪山,雨后的彩虹,都是水分子神妙的游戏。明白自己所生存的宇宙是如此壮丽、神奇、完美,人怎可能不敬畏大自然,怎么会不谦卑呢?再比如,我们要学习倾听各种虫鸣鸟叫,分辨各种花草树木的气味,而最重要的是去观察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间发生的故事与彼此的关系,也就是去看身边这整个生态系统里每一种生命间共生共荣的完美关系,看见每一种生物都同等重要而没有贵贱。唯有如此看待这大自然的一切,尊重生命才会成真。
徐仁修说,生命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完美,更是孩子们自然观察与欣赏的核心。带孩子进入自然,除了玩耍,最重要的是自然观察。自然观察并不是要孩子们在意分类与命名,而是要学习欣赏宇宙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