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重组草案发布一个月之后,汽车央企似乎的合并也再度有了动向。
2月9日,多家东风系(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和兵装系上市公司(长安汽车、长城军工、哈飞动力、建设工业、华强科技、中光学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或发生变更。公告显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装备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但公司公告同时强调,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公开资料显示,东风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均为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其中,东风公司是以汽车制造、销售、服务和技术研发为主业的商业一类央企,前身是始建于1969年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而中国兵器装备,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是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企业。
这一系列公告使得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合并再度成为热门话题。2018年,“一汽、东风、长安整合成立国汽集团”的消息曾在业内引发长时间的讨论,整合版本具体来说是:
一汽、东风、长安将整合成立“中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部位于长春,市场营运等与市场接触的部门可能会放在北京,武汉、重庆作为分中心。而该公司有两大业务板块,一是中国品牌业务单元,一是合资品牌业务单元。中国品牌业务单元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部分。其中,乘用车部分以长安汽车集团为主,由长安汽车集团整合一汽集团下属的奔腾、夏利、吉林等自主品牌资源以及东风汽车公司下属的东风乘用车、东风柳汽、东风小康等资源。
实际上,在2018年之前,关于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这三家企业的“合并”已经沸沸扬扬地传了很多。而到了2025年,这一合并可能性似乎又变大了。首先,三大汽车集团内部的人才互换更加频繁,他们开展密切地合作;其次,还是现实的压力。目前三大汽车央企在新能源汽车板块明显的落后于其他民营车企,而在合资业务几乎全部承受压力。作为国家汽车产业战略力量,有必要通过战略联合,实现更大的进步。
尽管讨论了很多次,但从目前的迹象来看三大汽车央企仍然不会合并。作为直接证据的是,一汽集团并不在此次公告范畴之中,一汽旗下的一汽解放、一汽富维等多家公司并未有相应的动作。这意味着合作也好,重组也好都只会在东风集团和兵装集团(长安母公司)之间进行。而如果是东风和长安合并,这似乎更没有操作的必要了。
那么,东风和长安是否会合并?上诉公司公告均显示,本次重组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有关事项具有不确定性。有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这里的重组到底是什么,也没有直接说明,并且是否是两家车企之间完成也很难说。
企业之合并并不就能够创造出强大的汽车公司——合并重组只是他们迫切希望改变这些企业的现状,重新注入活力的希望。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东风、长安的合并,并不能解决这两家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仅仅是推进一家企业改革就已经有很大难度,更何况要把风格完全不同,历史遗留问题多的企业组合在一起?这并不是简单的加法问题。
在汽车行业,国内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整合案例。如果我们借鉴国外的模式,三大央企可能未来最理想的模式是高度的联盟化。当然,并不能排除兵装集团直接划拨正常业务到东风旗下,毕竟长安只是兵装公司的三级子公司,这也有利于大家各自在专业领域发展。
不过,中国汽车报则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答案,那就是双方在零部件板块进行重组。
在今年1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表示,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而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优势资源,减少行业内卷,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三是进一步强化整合融合,推动从资产合向业务合、人心合、文化合转变,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其中,明确提到要推动中国一汽等汽车企业控股中国诚通、力神青岛,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形成发展合力。而公开资料显示,去年9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12组26家单位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矿产资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等领域。其中,中国一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与中国诚通动力电池领域专业化合作项目。中国一汽拟投资控股中国诚通所属力神青岛,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同步参与,共同打造国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推动中央企业新能源汽车业务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待最后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