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Chouse家居APP  ·  被crush一万遍的绝美中古风,这电影感我真 ... ·  14 小时前  
新加坡眼  ·  华人在新加坡有特权?李显龙:毫无根据 ·  1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年度好书丨《“山中”的六朝史》荣获《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年度阅读推荐”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0-01-14 09:30

正文

1月11日下午,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揭晓了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12种),魏斌《“山中”的六朝史》入选。此外,本书还入选“南方都市报2019年度十大好书”,并上榜“‘史学研究’2019年历史学十大好书”“‘四季书评’2019十大好书(非虚构类)”“‘知道人文’2019年度书单盘点”等阅读榜单。 由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的“三联书店2019年度十本好书”,本书也荣列其中。


在此,我们代表作者,感谢广大读者和媒体及书评人对这本学术专著的厚爱。这是对学术前沿性探索的鼓励,对开掘新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期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那幽深的秘境何其丰厚,魏斌以他的研究为我们重构了一部六朝历史和山中世界。




“山中”的六朝史

History of the Six Dynasties “in Mountains”


魏斌 著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定价:52元,平装,462页

ISBN:978710806667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8月



魏斌 1976年生,山东临朐人,1994—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近年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区域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新京报致敬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白云遮蔽的仙山胜境之中,隐藏的是纷繁多元的历史变动。《“山中”的六朝史》正是将山岳这一地理空间,置于政治、社会、时代变迁的中心。作者在研究中广泛应用了长期以来被正统史家边缘化的碑铭、石刻和祠寺志等材料,通过探寻山中何所有这个问题,述说了政治权力形态、社会身份秩序、南人与北人关系以及侨民土著化等六朝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作者罄十年之功,从云翳山林中发掘出一部长期以来忽视的六朝史。出色地证明了六朝人心目中清旷之域的山中世界,与名利之场的世俗世界并非泾渭分明,别若霄壤,而是同样交织在权力与社会的关系网中。那些隐居山中宣扬避世出尘的种种高标特立之举,最终却铺就了通往纷扰尘世更加便利的终南捷径。

我们致敬《“山中”的六朝史》对六朝史料的重新发掘和解读;致敬作者魏斌从人类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的多维角度,探究山中世界隐藏的权力与社会交织的多重网络,为往后的六朝史研究开凿出一条通往史学山岳的石阶蹊径。


作者答谢词

首先要感谢新京报,还有参与推荐评审的各位。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专业学者,考虑最多的就是读书、上课,一年写一两篇想写的专业论文,供同行评鉴。学术产量不多,也没有太考虑体制内的考核是否“达标”,以及研究是否“前沿”,是否“热点”,是否有“引领性”,基本只是按照个人兴趣,闭门造车,自得其乐。更未想过这些论文会引起专业同行以外的兴趣。因此,此书陆续被选入一些好书榜,我感到非常意外。当然很开心。但因为从未想过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开心的同时,也伴随着困惑。


我们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历史学研究可能也需要不断反思自我,尝试提出和探索新的学术问题。正如杜赞奇所说,“历史研究领域能够在消失的陈迹中获得生命,是因为我们要提出新问题,要对历史表述提问和重新构思。”此外,可能也需要反思原来的学术表达和写作方式。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大国,这种传统如何在现代意义上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未来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很值得我们思考。



南方都市报评语


《“山中”的六朝史》是一部打通了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以及历史地理学的新颖著作。魏斌从“山”这一独特角度出发,细心勾稽、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文化、信仰的诸侧面。


其着力构建的“山居文化场”、“神圣地理学”,给传统的中古史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刺激。作者学力深湛、视野开阔、眼光敏锐,体现了当今青年历史研究者的最高水准。




新京报专访魏斌

探究隐藏于山岳中的文化世界



徐学勤



作为特殊文化空间的山岳

Q

新京报:你是从汉唐间江南地区的名山开始接触中国的山岳文化,起初并未打算投入太多精力,但后来“蹉跎山中”十余年,山岳文化为何吸引你?从山岳文化角度进入历史研究,与传统的历史研究在方法、材料和结论上会有何不同?

魏斌: 最初纯粹是知识上的好奇心。2007年底开始写《汉唐间江南名山的兴起》一文,写完后不久,就意识到自己对于六朝山岳的认识实在是过于肤浅。这时候就想能不能具体研究一座山,获得一些更深入的认识。于是从庐山开始一直写下来。开始只是为解答自己的一些困惑,后来才觉得六朝山林本身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值得单独研究。


从山岳文化角度进入历史研究,没感觉到有太大不同。要说有,可能是山岳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山岳具有空间隔离性,生活于其中的主要是僧人、道士、隐士这样的文化人群,这使得山岳成为不同于城市、村落的第三种生活空间。因此,在从山岳角度观察历史时,首先也会聚焦于文化和信仰层面,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单元中观察那些普通的文化人群生活的痕迹。这跟传统史学注重政治过程、制度变迁,可能有些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山岳中不仅仅是这些文化人群,还有普通人的村落和日常生计。后者书中没有涉及。书名里的“山中”两个字特意加了引号,除了表示出自陶弘景的诗之外,主要就是想强调一下,书里讨论的并不是山中生活的全部。


官场和山水是士大夫精神的两面

Q

新京报:相较于城市和村落,山岳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山岳文化在六朝人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对山岳的研究,对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有何作用?

魏斌: 首先可能需要区分两种“六朝人”,一种是皇室和士族官僚,一种是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对于后者来说,山岳主要是生计和信仰意义,山中的物产为生民之所需,祠庙和寺院、道馆,是善男信女们祈祷祭拜的场所。对于前者来说,类似的生计和信仰意义同样也是存在的,像谢灵运《山居赋》描述的就是谢氏在曹娥江流域的一处大庄园,茅山道馆的主要供养者,也都是皇室和士族官僚阶层。士族官僚首先也是普通的人。


只不过对于士族官僚而言,山岳还具有另外一层文化上的意义。无论是访问性的山岳游观,还是山居于其中,山林的自然之美和空间的幽静,往往引发文思和创作,形成山水文学和山水画,这些又形塑着知识阶层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使得山林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四至六世纪正是这一文化风景的形成时期。官场和山水,是中古以降士大夫精神的两面,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这种现象是怎样发生和形成的,对于理解从中古至近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世界,可能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