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鉴赏是玉器价值最为本质的体现,也是玉器价值传递的最佳载体。
首届的“玉器鉴赏征文大赛”已截稿进入评选阶段,本期我们挑选作品《战之殇》的精彩鉴赏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可以在文章末尾选出你喜欢的作品哦!
鉴赏作品:战之殇
作品编号:191003
杜洪波(河北唐山)
一直以来,玉雕大多以中国传统题材为主的,如佛教达摩、罗汉,还有就是以表达吉祥祝福为主,如五子登科、金蟾等。
因此,有人说,玉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而不具有世界性。
兰昌德的《战之殇》突破了玉雕的传统藩篱,以较为常见的石英岩玉(碧石)表现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令人眼前一亮,并赋予了玉雕新的定义和新的表现形式,让传统玉雕面向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为中国玉雕走向世界艺术殿堂打开了一扇门。
《战之殇》整体上以一颗手雷的形状代表战争,而在手雷的一侧雕琢的是一个面部表情痛苦的人面。
人面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扭曲的大嘴,嘴中是无尽的口中口,而整个人面的外部则被更大的一张口所包裹。
寓意战争没有赢家,即使你已吞并了许多人口和地盘,可其后果却是痛苦不堪的,并且连自己也不知道是谁的口中食,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作品艺术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作品中有两处俏色运用,一处是人的嘴唇有些红色,代表战争是嗜血的;
另一处在手雷的顶部,仍然是红色的,寓意战争的引线已经点燃,告诫人们战争的危险从未远离。
石英岩玉相对来说较为常见,具体还分为天山玉、佘太翠等多种,在此,作者没有具体说出是那种石英岩玉,可能寓意着题材适用很普遍,就像我们说战争的普遍性会说是人类之间的战争,不能具体是黑人白人黄种人一样。
当然,更不必言明是哪个国家的人,这样更能体现其普遍适用性,更能代表战争中的普通民众,与表象主题相得益彰。
总之,作品表现主题明确,寓意突出,不失为佳作。
诗静(江苏苏州)
青碧石《战之殇》摆件被玉雕师雕琢成一颗非常逼真的手雷造形,从正面描绘了一位声嘶力竭的战士。
这也许是冲锋的呐喊,即使要牺牲仍然勇往直前、同仇敌忾。
这让我想到屈原《九歌·国殇》里描写的那种悲壮。
这种把手雷与呐喊战士合体的创作,视觉上给人一种极大的冲击,展现了艺术家非凡的想象力,让人仿佛来到了真正的战场,手雷与战士随时会与敌人同归于尽。
再仔细看,战士变形的嘴巴呈螺旋状,组成了一个脸堂,牙齿也随着螺旋排列起来,像是给机关枪输送子弹的弹链,增强了战争残酷与激烈的程度;
同时大口中有小口,感到这个呐喊的“口”是“吃人”的,点出了“人吃人”的画面,把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嘴唇上玉石原皮的红褐色璞皮,就像吃人留下的鲜血。
这实在是太血腥了,简直无法想象下去。
但是战争随时会爆发,或为正义而战、或为保家而战、或为国难而战……世界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
只要有战争,牺牲就在所难免。
问题是用玉雕这种形式来表达残酷的战争,与我们常见的诗歌及影视作品有何不同观感呢?
从玉文化来看,玉器也包括各种兵器,如玉斧、玉戈、玉矛、玉刀等。
玉兵器的锐利比普通石头要强是肯定的,有些方面还高过历史上的青铜和铁兵器。
但考古出土的玉兵器几乎不曾使用过。
一方面玉兵器可能只作为帝王将相的礼器,权利与地位的象征物,并不用于实战。
另一方面,玉兵器是不是也有玉的神性作用和“求和”作用呢?
比如战争的正义性需要玉兵器具有天授神权的内涵;
战争的目的不是杀戮,而是和平,也就是以战止战。
这是值得探讨的。
鉴于本作品,玉石本身的玉石学内涵又与主题有何联系呢?
碧石往往异常细腻,可以给战士以智慧;
玉石的坚韧可以给战士以力量;
玉石的不挠而折,给战士以勇气;
青色象征着年轻、朝气和未来,同时也是战场的主力军。
因此,《战之殇》这件作品,主要是给人们一个备战的警示。
我们不要战争,但也不怕战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李秀梅(山东滨州)
作品一入眼看到的是被自己齿唇呈螺旋状包裹着张大嘴夸张呐喊的男性头像;
头像被雕琢在一颗以假乱真的手雷正面。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构思,告诫人们无论遇到任何事情,三思而后行,不要称逞一时口舌之快。
《增广贤文》有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晋傅玄《口铭》也有言:
“祸从口出。
”人与人之间交恶,甚多是因为口无遮拦,恶言恶语在人们心中的后果就如这颗手雷的爆炸威力!
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表达不管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不管什么原因,都要谨慎的对待要脱口或脱手而出的“炸弹”,三思而后行,避免“战争”。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一如作品展现的口中口寓示人吃人。
经历战争的人们的世界只剩下黑白,如新香水歌曲《战之殇》中所唱:
“战之殇靠近绝望……像那些英雄一样用悲剧收场,跟那些亲人一样只剩下悲伤
……”以上这些其实只是作品表达的直观表象,深层次要表达的真正涵义是“止《战之殇》”!是“和”!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发展”,家庭当中的“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的“人以和为贵”!反衬全世界人们远离战争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如何实现这个“和”呢?用玉石来雕琢暗含了这个答案。因为著名玉学家杨伯达先生早就指出,“和文化”是当代玉文化的中心内涵,君子比德于玉,以德服人才可以让未来世界的《战之殇》这个悲歌不再响起。
总之,《战之殇》作为摆件,是一件雕工细腻、寓意高深兼具家国情怀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