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理学空间网
www.psychspace.com 点亮心智之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心理学空间网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译者序

心理学空间网  · 公众号  ·  · 2019-10-25 08: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于无声处起婆娑

《依 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译者序

这本书里的很多场景,描述的都是孩子和家长之间日常的互动:或真正无言,只有背影、表情、眼神、动作;或在话语声中暗流涌动,像无声电影一般透过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个瞬间中所包含的情感却是那么充满张力,让我们依稀看到亲子间依恋的舞蹈,虽难以言传却令人怦然心动,这样的舞蹈几乎每天、每时甚至每刻都千百次地在我们的家庭中翩然而至,泛起舞者五味杂陈的各种情感体验却不知所往、不知所终。而这本书却透过安全感圆环这个工具,把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互动转化成了可视、易懂、可操作且界面友好的路径图,让我们得以走进彼此的内在世界,有机会真正在一起。

本书是我参与翻译的第二本书,和《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一样都与依恋理论密切相关。《情感依附》讲述的是一项跨越了三十几年的研究,我迄今依然记得在通读这本书的时候,对研究者们油然而生的敬意,以及自己被其中内容深深吸引而至废寝忘食,常常会读了很久起身休息时,才想起自己忘了做翻译。自那以后,我一直对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充满兴趣,感觉到这与我发愿要从事的儿童心理健康早期干预和预防工作关系密切。所以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戴婕女士邀请我翻译《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比欣喜。

翻译本书的过程,于我而言更多的是欣喜、兴奋,有很多忘情而难以自抑的时刻。因为我从中看到的很多故事都和我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场景中看到的一样,所以安全感圆环所提供的路径经常如电光火石般,让我对与我一起工作的来访者、家长或孩子更多了一些理解。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多的是全面地学习到了安全感圆环在实际中的体现和应用。本书能够让家长发现自己在养育过程中的问题,并且了解到自己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形成的,虽然认识到问题却不会增加家长的愧疚感。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把安全感圆环图示以公益讲座的方式分享给很多的家长。令我非常欣喜的是,虽然只是简单的讲解和解释,很多家长表示颇为受益,这使他们能退后一步,去思考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关于核心敏感性的部分,让家长能够且愿意去更好地理解自己,就像一位家长说的那样:“这个圆环很好懂且很有用,虽然暂时我还不能做到,但看着它就好像知道正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还有了地图。”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这本书一定会让广大的家长学会如何从细微处陪伴孩子,促进安全亲子依恋的形成。

非常有趣的是,在开始翻译这本书以后,我常常在专业培训中与安全感圆环不期而遇。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讲,安全感圆环干预提供了一个真正以关系为媒介进行干预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咨访关系中更加细腻地感受来访者,譬如同样是流泪,来访者是在圆环顶部正在试着探索自己一直不敢碰触的脆弱情感,亦或在圆环底部正在因为脆弱情感的涌起而感到无助和羞耻,这需要咨询师给出的回应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每当安全感圆环被提出的时候,有幸一起学习的同行们总是反响热烈,我相信书的出版将会被同行们奉为福音。

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Charles H. Zeanah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指出,本书对于核心敏感性的看重让他着迷,对此我深有同感。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女儿成长的过程当中,我所做出的那些回应,真的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会发出假性信号,原来是因为自己的核心敏感性先向孩子发出了假性信号,而这一点在我与儿童及其家长所开展的工作中,真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反应是由孩子的行为引发的,而难以认识到自己先前做了什么引发了孩子的反应,所以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会对我们有着意义非凡的帮助。就像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一家人常常一起讨论,我们各自的核心敏感性是什么,这样的讨论和思考本身似乎也给了我们更多“在一起”的机会,包括和自己。相信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与自己深刻地相遇,从而对自己有更多的理解,这份理解又会再次经由安全感圆环的路径图,创造更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刻,书写更多爱的故事。

接手翻译的时候,我从曾经任职的大学刚刚辞职不久,开始专心从事儿童心理健康的早期预防与干预工作,女儿刘剑箫从美国爱荷华大学毕业,获得生物、心理两个学士学位的她对儿童早期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没有随即报考研究生,打算回国间隔两年(Gap Year)。她申请到一份在某早教机构的工作,每天和很多2—5岁的孩子在一起。我们每天看到很多亲子互动的场景,也经常在一起讨论我们分别在工作场景里所看到的那些安全感圆环的呈现——无数次的破裂和修复,令人遗憾的是,太多的时候只有破裂在不停地发生,却几乎看不到修复。我们在激烈的讨论里面,常常会感慨,也对本书更加赞许不已,一致觉得应该把安全感圆环做成家喻户晓的科普片,惠及千家万户。


这是一本将依恋理论进行实践运用的书,而本书由我和女儿一起翻译,其中女儿翻译了前言、第一章的部分内容及第二章—第十一章,我翻译了其他部分并负责了最后的审校工作,这对我来说也是别有一番意义。“跟妈妈翻译的感受就是思维方式不同会带来矛盾和争吵,也会带来思想碰撞的火花”,女儿如是说。对我而言,在我们母女之间,因为这本书的翻译而发生了很多次的破裂和修复,换言之,我们以成年人的方式,再一次体会到了安全感圆环的存在,而且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当中,因为我们不断的破裂和修复,也使得我们感受到了更深厚、更亲密的情感联结,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厚实和宽广了许多。今年5月份,我开办了我的幼儿园,心心念念地觉得促进亲子依恋应该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8月份,女儿再次赴美,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是早期儿童教育,服务于0—8岁的孩子。10月份,我邀请好友钟雨洁女士将她的工作室落户青岛,她采用录制视频、视频回放的方式指导0—6岁的亲子互动并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有幸和她一起工作的经历,让我见证了书中反复强调的家长想为孩子做到最好的积极意图以及未被充分运用的力量,而这是安全感圆环干预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我相信安全感圆环因素的加入,会让她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早期预防与干预的善行虽然道路漫漫,却因为安全感圆环的出现,又多了几许光明。

因此,我首先想向大洋彼岸的同行、本书的工作团队致以深深的感谢和敬意,没有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便无缘读到这本书,更没有机会共享及传播其研究成果。

了解到李孟潮老师受邀为本书写推荐序,我真是喜出望外,我对他一直心存感激之情。2012年春天的武汉,我参加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是高级一组的学员,李孟潮老师亲自担纲我们组的翻译,Nathan老师精彩睿智的督导、李老师精准传神的翻译,令我们小组的人着实兴奋不已。正是因为他的引荐,让我有机会参与翻译了《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一书,也是他的引荐,让我认识了“万千心理”的戴婕女士,才有了本书的翻译。或许他已经不记得了,在最初着手翻译本书的时候,也是他帮我确定了安全感圆环的名称。从2012年至今,虽少有联系,但每次向李老师请教,他从来都是认真及时地给予我指导,这份对同行的承担,自然不止是对我,令我感佩不已!

感谢第一届中美高级精神分析师连续培训项目高级一组的全体同行好友,六年多以来,我们彼此之间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我们彼此深深的牵挂、支持和祝福,让我对安全感圆环所呈现的探索系统和依恋系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尤其是我们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始终不忘初心,坚守职业伦理,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孜孜以求、各自精进,作为你们的伙伴,我深以为荣。

尤其要感谢的,是在近30年的工作历程中,我直接或间接教过的中学生、大学生,和我一起工作的学龄儿童、学龄前儿童、婴幼儿以及他们的父母,曾经走进我咨询室的来访者,感谢他们那么坦诚地把他们的亲子互动、心路历程,呈现在我的面前,允许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故事。没有他们,我很难有反复斟词酌句的坚持,谢谢你们给我的感动和力量。

最后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给了我亲密的安全感圆环,我想,我对于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理解,是得益于你们的爱。

相信这本书,会带给我们的读者,很多的益处。愿这本书,带给你不一样的洞察力,让你能够穿越“大白鲨之音”,看见自己本来就有的情感智慧,更好地成为自己的、爱人的、孩子的或者朋友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能够创造更美好的关系,并且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和发展!

陈昉

2018年12月15日于青岛





心理咨询精品课程
扫码试听/ 报名



扫码试听/ 报名





扫码试听/报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