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
往往是大人的责任。
幼儿园里受虐的娃娃、公寓火灾里死去的孩童、豫章书院里被整顿的少年,还有无数社会新闻里那些处境凄惨的孩子,他们降生时都是纯洁又美好,只是到后来,没有被世界温柔对待。
很多电影记录了这些关于孩子创伤的故事。
丹麦电影《总有一天》里,兄弟俩在父亲去世、母亲病倒后,被迫进入一家寄宿学校——基本上,那就是国外版的豫章书院。
校长很暴力,腿部畸形的弟弟入学第一天就被打了耳光。根据学校规定,孩子们要到15岁才能离开,在此之前,他们就被关在学校里,去农田干活,午饭靠抢,否则就饿肚子,逃跑被抓回来,全校学生轮流扇耳光。
于是,聪明的哥哥努力学习生存,善良的弟弟却始终保持本性:他把食物分享给别人,为同学读信时编造温暖的内容。
但命运继续裸露着残酷的那一面:弟弟被学校老师性侵了。
15岁离开的幻想也最终破灭——哥哥被校长留校,气急之下,他当面刮花了校长的车,然后被打到险些丧命。弟弟挺身而出,砸烂了校长的车来报复。最终,这个善良的孩子爬上学校最高处,跃身而下,用死亡向检察官传递这所丑陋学校的真相。
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韩国电影《熔炉》、《素媛》,美国电影《美国田园下的罪恶》、日本电影《愚行录》、《白昼之雨》等等——很遗憾,
这个清单里没什么国产电影的贡献,虽然此类事情在国内也屡见不鲜。
这些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记录的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很显然,
这些警示、反思并没有阻止悲剧一次次重演
——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被曝出疑似虐童事件后,有人评价,这就是《熔炉》的放大版。
那些经历过创伤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
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总有一天》那句经常出现的台词“一切都会好的”,事实上,如果没有专业心理机构的介入,
这些阴影会伴随他们终生,甚至,把他们送进畸形怪异的生活轨道。
今年自杀的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就是缩影。他从7岁开始被一位成年男性性侵,一直持续到13岁,期间,他还经历了父母离婚、负责抚养他的警察父亲无暇照顾他、在学校被欺负和排挤……这些黑暗的历史让他此后多次有想轻生的念头,药物和酒精上瘾的问题也一直困扰他。
“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
,台湾作家林奕含在自杀前8天说了这段话。她少年补课时被老师性侵,继而患上抑郁症。以此为蓝本,她写下了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但显然,她并未因此得到救赎,小说出版后不久,她选择了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