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文章发表于相当权威的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
『市场上销售的防晒产品中配方的紫外线吸收剂、会经由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但接下来我马上首先要直奔要点:
这篇研究并没有找到防晒产品中的紫外线吸收剂对于人体健康不利影响的证据
、并没有。
但问题也恰恰就在这里:相关物质不知道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样的效应、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万一有害呢?所以FDA发表在JAMA上的这篇文献虽然是小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但依然足够驱动FDA朝着对防晒产品进行严审的方向进发了。
说到这里、会不会突然觉得画面好熟悉?嗯、再想想前两天蕨经文章
感谢4378万人民币搞贿赂送女儿进美国斯坦福读书的中药企业老板:你并非『没有贡献』。
里那个大手笔老爸所经营的中药企业的拳头产品:脑心通胶囊的说明书?
看到上面最后一行没有?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这真的很牛逼、不得不承认、颇有中国特色、蕨经那么多年来一直叹服不已。但另一方面、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我们这样在这方面如此牛逼的。譬如美国就做不到、绝对不行。别说脑心通胶囊这样吃下肚子里去的药物了、就连那么普通的满大街用了大几十年历史的外用品防晒产品、
一旦有一天发现一些成分对于人体造成的效应尚不明确、还没搞明白
、照样立即抽风、说严查就严查起来。
哎、厂家的日子在美帝真的太难过、生意太难做、真担心他们的孩子将来应该如何才能进入斯坦福大学呢。想到这一点、我都有点为那些企业掌门人的孩子的将来担忧到夜不能寐的节奏了。。。
回到主题。太阳光里的紫外线有害人体健康这一点早已是共识。很早以前就分享过:
太阳照射到人体皮肤上的紫外线有三种:UVA、UVB、UVC。ABC是按照紫外线的波长进行分类的、其中波长最长(320-400纳米)的就是UVA。UVA是穿透力最强的紫外线、可轻松穿过大多数透明玻璃。但对于人体美容与健康而言UVA又是最不划算的:她能够穿透玻璃让皮肤老化、却不能与你的皮肤亲密接触合成维他命D。UVC是短波高能紫外线、极容易被有机分子(生命体)吸收、会对DNA、细胞复制活动等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死。因此UVC在医学上被应用于杀菌与消毒。听上去可怕实际却不用担心:首先UVC会被大气猛烈吸收。剩下少数到达皮肤也会被表层死皮彻底吸收干净。
UVA、UVB和UVC因为都是英语简称所以很多中国人很难细分记忆、留下印象。但其实记住每一个类型的意义是有价值的、能够让你明白不同紫外线可能会产生什么效应。这里分享一个小窍门:
UVA=Ageing=令衰老。UVB=Burning=使晒伤。UVC=Clinic=治疗用。
这种记忆法真的是又赞又好~
不可避免地、爱美的年轻女性会最最在意紫外线。哪怕其他全部不考虑、光是晒黑晒老这一点就已经是人间最大恐怖片之一。于是一年四季只要阳光强烈的日子、外出前不是涂就是喷是铁打不动的原则。而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
这实际说明了一种使用习惯的变化。在很久以前、防晒产品刚开始普及时、大多数人都只会在一年一度或者两度的沙滩度假中用那么几次、一整年也就过去了。在这样的使用场景之下哪怕防晒产品里真有什么不明确成分、考虑到防晒产品的实际有效+非常小的使用频度、问题不会很大。但如果现在有部分人群天天都在使用、长期使用、用成了固定习惯了的话、情况恐怕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即便防晒有益、也需要去和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这一点去认真对比权衡一番了。
这是FDA管理的一贯思路。
既然要对比、那首先要搞清到底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反应。一个疑虑是防晒产品被大范围地涂抹在人体最大器官:皮肤上、而皮肤不是一张防水雨布、抹在皮肤上的一些东西是会被皮肤吸收进去的。中国民间有些地方育儿时幼儿发烧了、
为了给娃娃尽快退烧、给幼儿前胸后背狂抹高浓度医用酒精的做法实际上是可能要了孩子的性命的
、因为孩子皮肤较成年人更加娇嫩、一抹上去立即吸收今年入血液循环、然后直捣尚未发育完好的肝脏、无法充分代谢、导致中毒、严重者死亡。
既然会被吸收、那么难道不应该像药店里可以自由购买的OTC药品一样、以OTC药物的标准获得FDA的批准?难道不应该像其他OTC药品一样、在获得批准之前需要通过生殖毒性考察、内分泌搅乱考察以及致癌性风险考察?
但实际现状就是、针对防晒产品的临床试验几乎没有。为什么没有?这是因为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获得了FDA批准。但这里就有一个认知滞后的问题:
当时完全没有考虑到有那么几样化学物质会被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之内。
因此、这次FDA执行了这么一项小规模临床试验、
考察了美国市场上防晒产品里最最通用的4种配方成分。
结果发现、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折磨的化学物质、流入了血液。该研究作者之一、FDA的OTC药品部门员工特蕾莎·米歇尔表示:『以前一直以为这类物质只会停留在皮肤表面、不会吸收进入人体内。但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研究团队将防晒产品涂抹到参与者的皮肤表面仅仅几小时后、就在血液中发现了相应的配方成分、并且浓度超过了FDA对于血液中紫外线吸收剂含量的规定阈值、引发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哇塞好恐怖!是不是立即就应该停下把所有防晒产品全部扔掉?!
不是。还是那句话:就算进入了血液、本身也不代表就等于会造成人体健康损害。是否有害、需要证明。这项实验总计24人、男女各12人、从市场销售的4中类型防晒产品里随机选择(有喷的、有cream的、有液体状也就是lotion的)、然后依据厂商建议连续涂抹了4天。4天中的具体操作是:1天4次、每次相隔4小时、将自己身体表面的75%左右面积涂抹上防晒产品。这一面积大致相当于穿着泳装的时候身体露出的面积)。研究团队在使用防晒产品的4天加上其后3天的7天时间内、每隔几小时就从参与者身上采样血液、测量下面四种配方成分的浓度水平、每人采样数量高达30份。
①阿伏苯宗(avobenzone)。
②氧苯酮(oxybenzone)。
③奥克立林(octocrylene)。
④依茨舒 (ecamsule)。
不同形式的防晒产品、成分吸收进入人体的速度不尽相同。喷的和液态的产品即便停止使用之后、血液中的浓度依然在上升、直到实验结束时还在上升。但传统的cream状的、浓度下降速度则快很多。
这些进入人体内血液中的配方成分、目前对人体的健康效应不明。不是说一定有问题、没有什么问题的可能性同样存在、但这反而令人很纠结——医学上、阳光里的紫外线可导致皮肤癌已经明确证明、而这正是防晒产品的益处。但现在纠结于:
这种益处会否被尚不明确的不良反应所超过?这一点、只能用时间来等到谜底的揭晓了。
而揭晓过程中、优先等级最高的无疑是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同时还要将应用场景从执行临床试验的医疗设施转换到更加接近真实状态的环境中、譬如海边、阳光灿烂的沙滩上。
在这里、阳光、气温和湿度都截然不同、可能对吸收程度产生相当显著的影响。
事实上FDA很早开始就主张厂商提交有关防晒产品吸收率的数据了、但各大牛厂家都不为所动、能拖就拖。但估计这次之后、是没法再有借口拖延下去了。这对于所有使用防晒产品的公众而言、是一件大好事。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便没有结论、这一消息想必一定会给日化品、化妆品产业界带来巨大撼动、估计很快药妆店里可以买到的防晒产品产品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在美国药店里接下来可以选择的种类会减少。这本质上或许是一种还债、因为虽然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防晒产品是被当做化妆品名义销售的、但很久以前开始美国就一直在争论:防晒产品难道不应该归类于一般医药品(OTC)范畴中去?虽然这次是坐实了防晒成分会被吸收进入人体、但早在20多年前的1990年代后半到2000年代前几年、就已经有好多项研究提示紫外线吸收剂中的成分可能会被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了。FDA据此要求各厂家开发新的有效成分、同时公开体内吸收率数据、但厂家们顶着不愿意配合、于是事情搁浅。但在同一时期、欧洲却认认真真地捣鼓出了至少8种新型紫外线吸收剂。
为了打开防晒产品管理上的僵局、美国联邦议会在2015年通过法令、推动防晒产品有效成分的审查。2019年2月、FDA表明会对历史上已经批准过的16种紫外线吸收剂进行再审。理由是
『科学进步带来的需要』。
于是、为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血液吸收率数据的提交就不再是建议厂家能够配合、而是厂家必须承担的义务了。吸收率证明在阈值范围内的、OK、若超过则必须追加新的临床试验——有无致癌性、有无生殖毒性、是否干扰内分泌等等、
一整套新药想要上市必须通过的严格检验流程一个都不能少。
历史上早已被批准了的防晒产品关键成分:紫外线吸收剂。各大厂家或许认为早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了。然而不、过了几十年之后现在重现面临再度审查。不要以为一次搞定了日子就可以终生好过下去了、哪怕你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健康损害。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一旦有关键发现(譬如的确有害等等)、那么可能会推动厂家被迫努力研发新型紫外线吸收剂。FDA已经明确规定:如果厂家在今年11月之前还无法妥善提交新的紫外线吸收剂体内吸收率数据的话、那么该产品的许可就会取消、从今往后就别想再卖了、同时含有中刀关键成分的一切紫外线护理(UV Care)类产品的销售都将禁止。
16种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目前经过再审其安全性和效果被确立的只有两种:氧化锌和二氧化钛、
却有12种到现在还没有被证明充分满足FDA的安全且有效基准:GRASE
(大名鼎鼎的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and effective基准、即『一般认为安全有效』的缩写)。
写到这里总结若干要点:
①最新FDA发现:防晒产品里的四种关键成分会被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
②但目前是否有害健康不明、需要进一步研究。
③研究本身亦有局限:譬如环境为标准医疗实验设施、没有自然环境中的阳光等各种干扰要素。这些要素可能影响真实情况下的效应。
④因此目前阶段、防晒霜需要用的时候还得用、高强度阳光环境下有时候还必须用。但不妨考虑产品形式:cream状的看来进入体内的成分浓度下降最快。
⑤FDA是很不好应付的:以前批准的成分基于最新科学证据可能重头再审、哪怕产品本身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显著危害迹象。所以这方面我一直很铁粉FDA、以前写过另一篇:我为何『迷信』美国FDA?
因为FDA管得实在太严太狠、厂家日子难过、
最后受益的是使用产品的公众。
⑥厂家提出数据的大限是2019年11月。届时交不出来的、产品批准取消、别想再卖。
⑦美国市场上的防晒产品品类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⑧在接下来审查十数种防晒产品关键成分的过程中如果的确发现有害证据、那必将促动新型的更加安全的成分的开发。产品就需要这样迭代更新下去、一切为了使用者的安全。
最后是个人的几个洞察:
①防晒产品的确还没有被证明对人体有害、但带来了有益的启发:最好只在真正必要的时候使用。防晒霜目前还不是毒品、但一定也不是补品、每年几次的热带海边度假时使用一下、其他时候未必一定要用。
人体适当暴露在阳光下是健康的甚至是必要的。
这话尤其是对年轻爱美女性说的、而幼儿等特殊人群、必须要使用的当然是另外一回事。
②从人种这个宏观角度而言、属于东亚黄种人的中国人使用防晒产品的边际效益其实远低于白人。这是因为同样晒太阳、黄种人患上皮肤癌的风险远远低于白人、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一旦少了皮肤癌这个高权重因素、效应其实降低了很多。在爱美女性眼里、可能癌症根本也就没有考虑、考虑的都是容颜的保持、抗老化等等、但在爱美防老背后现在如果有这个阴影存在的话、理应比原来更加谨慎一些。作为普通中国人群、的确应该比白人更多考虑防晒产品呢可能的负面。
道理很简单:收益更少的话、我就需要更加在意警惕不良反应与后果。
这是基本的思辨权衡能力。
③我特别要讲的是、也是我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防晒产品全球流行使用了好几十年、益处也非常明显(防癌、防晒、防黑、防光老化)、却依然被美国FDA挖坟、要求基于最新科学证据见解对关键配方成分进行复审、不通过则取消原来已经发放的许可、禁止销售。而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这次因为斯坦福大学而名声鹊起的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的产品『脑心通胶囊』、声称能够治疗正在进行中的严重疾患: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等等、而且迄今『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还是一款吃下肚子里去的内服药物。这样的药物、
就算以前的CFDA长官(我也不知道是谁、不认识可能)批准了、
到现在20年过去了、难道不应该根据最新科学证据也进行复审?
我作为吃瓜群众我可以不在乎企业大老板给千金砸的650万美元、而且说实话这件事情也和我们老百姓毫无关系、更何况大老板也刚站出来表态了:这笔钱和企业无关。OK、我们无所谓、但我们将来可能买到贵司的产品、被医生推荐贵司的产品、那为了我们大家所有人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脑心通胶囊』难道不应该再审一下下?
通过防晒产品这件事我真正想说的话、就是上面最后一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