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勋伯格42岁时应征入伍,有士兵不依不饶地问他:“你就是那个臭名远扬的作曲家吗?”
勋伯格回答:“
我承认,但事情是这样的:总有人要当那个人,却又没有人想当,所以我就一人承担了。
”
是的,阿诺德·勋伯格成了“那个人”,他首创了无调性音乐和
十二音体系
,并推动了古典音乐从浪漫主义向现代音乐的转折。
尽管在那个时代,他的音乐总免不了“被扔臭鸡蛋”,但他依然会自信满满地说道:“恐怕有一天,送牛奶的伙计也会吹着我的曲子而不是普契尼的吧。”
勋伯格的自画像
放眼古典音乐发展史,从最早的复调音乐,到气质典雅的古典主义,再到充满情感的浪漫主义,诸如赋格、奏鸣曲和回旋曲之类的调性音乐,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此时的音乐家们,尽管技法也日趋大胆和新颖,但作品还是在某些框架内,直至迄今百余年前,这位叫阿诺德·勋伯格的奥地利作曲家,打破了这种框架,事情也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我们首先得弄清一件事,勋伯格打破的框架是什么?是调性!就是我们常提及的“C大调”、“f小调”等。何谓调性呢?通俗来讲,调性体系是
为
音乐提供了一些“框架”,在创作过程中设立主题动机,以此为基础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变化,
就好比
跑道上开火车,
有自由发挥空间,
但始终受某个秩序的制约。而以勋伯格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则有意打破这种规范,将音乐变得更自由、更开放。
瓦西里·康定斯基是勋伯格欣赏的画家,图为康定斯基的画作
那勋伯格(1874.9.13-1951.7.13)又是何许人也?至少从音乐史观之,他具有颇高的地位,不仅是冲破调性规范桎梏的改革者,
还
与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一同被视为“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
,与之相对的是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乐派“维也纳三杰”。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家阵列中,勋伯格极为特殊:他并不出身于音乐世家,家庭经济状况也并非十分宽裕;他也从未进入正规音乐学院进行系统化学习。他的作品在他还在世时就饱受争议,保守者认为手法过于激进,反之亦然,这样的争论直至他去世之后也不见退潮。更有传言,他是音乐界中最为迷信的作曲家,曾预言自己在13日出生,也将在13日离世,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但这应该只是个巧合而已。
德国《明镜周刊》1913年漫画:即将到来的勋伯格音乐会
说了这些,我们应该已经按耐不住,想听一听调性规则被打破后的音乐世界究竟怎样,也可以此了解勋伯格的不一般。
勋伯格 三首钢琴曲 作品11之3
这部Op.11共有三首作品,此曲为第三首,创作于1909年。我们一般将1908年视为勋伯格创作生涯的第一个转变分水岭,之前,他尚受晚期浪漫主义影响,并没有完全抛开调性,在此期间著有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等;1908至1920年间
,称为
“无调性时期”
。因此,
这三首作品贯穿了创作变革的过渡期,
是从“调性时期”转入“无调性时期”的关键作品
,一并聆听,或能有助于理解。
勋伯格 三首钢琴曲 作品11之1
勋伯格 三首钢琴曲 作品11之2
从结构上看,前两首作品还带有传统的ABA三段体布局,B段与首尾的A段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既残留了调性音乐的模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可听性和理解度。但是,听到调性彻底被瓦解的第三首,就是个全新体验了,我们无法再以传统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去找寻蛛丝马迹,取而代之的是“力度、速度、音区”等辨识方法。
事实上,这三首作品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的基本元素,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都用休止符或渐慢等手法来分隔乐段。当然,最激进的依然当属第三首,如狂想曲般,对比强烈。由于没有任何预设的“作曲套路”,我们称之为“无主题式”。
这样的创作手法何其新颖,虽然变奏持续不断,但在调性和动机上却无任何关联,每个音或音程如一个个“原子”被碎片化。他的学生韦伯恩这样形容过这种音乐的特征:不仅没有任何动机被发展,而且在毫无转折的情形下,音与音的短促接续不断地被重复着。
勋伯格学生韦伯恩,同为维也纳第二乐派代表人物
法国指挥家、作曲家布列兹也高度评价这部作品:“在我发现勋伯格的Op.11后,它便长期影响着我的钢琴创作,尤其是这部奏鸣曲(布列兹第一号钢琴奏鸣曲)。除了梅西安的钢琴作品,勋伯格的作品
Op.11
第3首和Op.23将我的钢琴作品写作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无疑,对我而言,这部作品极其成功,它在键盘上的处理在当时是前所未见的,高密度的行进及强烈的表现,使钢琴的运用不是像斯特拉文斯基一般将它等同于打击乐器,而是兼具打击乐与自身特性。正因为有了这些,我已然视钢琴为一种极为狂热的乐器”。
布列兹 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布列兹
所以,这部作品不仅将驰骋近200年的调性音乐一举颠覆,更为后人示范了钢琴写作的全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勋伯格本人反对将这种模式被称为“无调性音乐”(Atonality),而更倾向于“非调性”(Non-tonality)。这个称谓,源于他自己对调性的充分认识:调性是音的关系和范围,是控制音高组织的逻辑规律,但音乐逻辑不只有传统调性才能分析。因此,非调性音乐呼之欲出。
画家康定斯基夫妇与勋伯格夫妇
而勋伯格对调性的革新也并不是一蹴而就,晚期浪漫派作曲家们的蠢蠢欲动已经使调性音乐有了动摇的苗头,世纪之交让所有事物都仿佛被置于变革的前夜,勋伯格自身也相当用心,通过自学研习了大量前辈的作品,为日后的“大动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勋伯格改编勃拉姆斯《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第四乐章
勋伯格本人曾在自己所著的《新音乐与旧音乐:风格与思想》一文中阐述道:“
艺术意味着新艺术,从古至今,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所以在他看来,所谓的“革命”其实只是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罢了。
当我们的听感开始面临挑战时,该何去何从?
3月4日的星广会,钢琴博士柴琼妍将演绎勋伯格的“三首钢琴曲 作品11之3”
,并带领我们从古典一路到现代,探索音乐的发展历程,寻找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准备好了吗?
其实,听现代无调性作品的时候,
首先要放弃的,就是在听传统作品时,对流畅的旋律以及和声的期待
。不要试图去理解无调性音乐(那是专业音乐理论分析要做的事情),而是要像听莫扎特一般,用听音乐的态度去欣赏,或许更容易接受这种不同的风格。
“我不能教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争取自由”,这是勋伯格的信条。对我们来说也一样,去遵从自己内心,去拓宽聆听的维度。